“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走近白居易

文档属性

名称 “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走近白居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30 22: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走近白居易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此期的白居易是一位政治学专家和无私无畏的政治家。
二、后期――自贬江州至死,“独善其身”时期。江州之贬对诗人是一个沉重打击,虽然没有真的“换尽旧心肠”,但较前期有了显着的不同。其一,佛道思想逐渐滋长。诵经坐禅,捐钱修寺,与禅僧交往频繁,甚至多次产生皈依佛门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炼丹求仙的思想对他也颇有影响。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其二,在政治上,“世事从今口不言”。虽然从元和十五年奉诏还京起至长庆二年,白居易在仕途上虽然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他自请调任地方官――杭州、苏州刺史,‘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十八年。躲开政治权力中心,此所谓“中隐”。   此期,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喻诗”。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和第二模块课本中的《琵琶行》,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白居易的多首诗歌,本单元将依托《长恨歌》等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两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志在兼济。
专题二,独善其身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白居易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白居易诗歌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白居易在讽喻诗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1:志在兼济
专题2:独善其身
专题一
志在兼济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志在兼济时期,白居易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此期的白居易是一位政治学专家和无私无畏的政治家。诗歌创作以“讽喻诗”为代表,包括《秦中吟》和《新乐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情怀,了解其生平。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白居易的《卖炭翁》如何叙事?
2、如何塑造典型?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走近白居易
问题:
白居易生平
理解讽喻诗的内涵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上阳白发人》等诗篇,了解白居易的讽喻诗。
2.课堂讨论、探究。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独善其身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江州之贬对诗人是一个沉重打击,虽然没有真的“换尽旧心肠”,但较前期有了显着的不同。其一,佛道思想逐渐滋长。诵经坐禅,捐钱修寺,与禅僧交往频繁,甚至多次产生皈依佛门的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炼丹求仙的思想对他也颇有影响。儒、释、道三种思想,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其二,在政治上,“世事从今口不言”。虽然从元和十五年奉诏还京起至长庆二年,白居易在仕途上虽然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他自请调任地方官――杭州、苏州刺史,‘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十八年。躲开政治权力中心,此所谓“中隐”。   此期,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
基于这一主题,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白居易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白居易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
3、不同阶段的诗词分别表现了白居易怎样的人生追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
感受《琵琶行》中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
3、如何看待《长恨歌》的多种主题——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白居易的诗歌;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