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30 22: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5 课时,共5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生命,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这样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礼赞”。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有战胜心灵创伤获得生的欲望的感激,也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由强者的外在表现升华到精神层面,然后延展到生命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和生命的有关的名言名句,以及一些优美的文章等。
预期成果: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进一步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真爱生命的意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手法。
??? 2.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3.能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他们为什么是强者?
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强者?
学过文章后,对生命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强者之歌 ( 2课时)
专题二: 精神支点 ( 2课时)
专题三: 生命礼赞 ( 1课时)
专题一
强者之歌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虽然只有一篇课文,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发掘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在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
体味语言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玩味。比如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而其中首先“长时间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长时间凝视”,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不能略过,要细品;对世人的真诚规劝,更需要细细玩索,这样才能把文本研习引向深入。
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脉,领略课文大意,指导学生运用速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与学生一道运用精读;体味课文语言质朴、亲切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真挚情感,要指导学生朗读;对关键语言咀嚼鉴赏,吸收营养,则要让学生聚神凝思地品读。各种“读”的方式错落进行,张弛有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激发阅读愿望,或加深对课文的体验。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品味重点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领会文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深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作者三天分别做了什么?其活动安排有什么特点?
文章大量运用什么手法?试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
本文是如何体现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精神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走近海伦凯勒
问题:
1.假如得到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打算怎样安排?她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2. 文章中流露出作者的何种情感?
学生自读文章,初步理解海伦凯勒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
问题:
1.从一个身处黑暗的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2.从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我们能领悟到什么?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海伦凯勒的生平及她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她的荣誉及评价,借以了解整个人物。
2.课堂讨论、探究。
3.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写一段小文字。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海伦凯勒的事迹给世人的影响及规劝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精神支点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丰富了前一个板块“珍爱生命”这个话题的内涵。
《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要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弄清两部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研读这篇课文,要抓住这个重心,在此基础上品味课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它与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关系,品味作者对生与死的理解,品味“母亲”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爱。此外,还应留意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作者真诚地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
《最后的常春藤》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主题的作用,体味小说结尾的妙处。研读课文时,要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注意品味作品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表演体验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2.找出《我与地坛(节选)》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加以品味。
3.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史铁生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
4.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的作用。
5.理解并把握贝尔曼的形象及其光辉思想。
本专题问题设计
地坛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为什么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地坛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地坛”和“母亲”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展开想象,重现老贝尔曼在雨中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情形,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史铁生在地坛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品味语言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生命礼赞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是“选学”内容,篇幅短小,内容没有什么艰深之处,可以组织学生自读,或课外让学生自读。
组织学生自读,可以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循着目标自己研读课文。具体怎么研读可以在总结前两个板块教学的基础上作些指导,主要要让学生明白,研读课文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就两篇课文的研读而言,要善于抓住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学生自己研读课文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总结。研读《鸟啼》,还要抓住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课外让学生自读,也要先让学生明确目标,带着目标进入课文。最好也有课堂交流的时间,以保证课外自读的质量。
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两篇文章的不同译本,比较不同译本语言的差异,就译文的优劣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找出具体语言说出《呱……呱……》中作者的心路历程。
2.分析《呱……呱……》的具体描写,理解作者放弃自杀的原因。
3.摘出《鸟啼》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其中意味,并解释得出这些哲理依据。
4.学习《鸟啼》拟人、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5.积累关于屠格涅夫和劳伦斯的文学常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死亡与再生的独特思考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文中运用了拟人、象征等手法,请找出并分析。
活动二: 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
活动三: 课后阅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文章修辞手法的掌握及运用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赏析性文章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用词贴切,评析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