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课时(共2课时)课件(22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二1.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课时(共2课时)课件(22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16 15:3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地理中图2019版
必修2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1课时(共2课时)
元朝末年战乱,中原地带十室九空、满目疮痍。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中,共18次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移民数量达百万,规模浩大。当时规定,凡移民者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办理手续,然后从这里出发,迁往按政府指派的目的地。
思考查阅资料,了解影响明朝初期山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对我国当时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影响
原因:元末明初,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为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政府组织人口稠密地区向外迁移人口。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春运是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①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②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
③定居地的变更。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旅游、探亲等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新大陆被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例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
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1、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这种世界范围的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由于战争、政治、宗教、种族、民族和灾荒等原因而被迫逃离家园的国际难民数量增多。
人口迁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3、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以良好的经济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采取措施吸引外来人才。经济全球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作岗位和家庭可能从一个大洲迁移到另一个大洲。
季节迁移
有组织迁移
集体迁移
被迫迁移
国内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迁移人口的流向 从欧洲迁往美洲 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
迁出地区
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 东南亚和美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主要迁入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的特点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至发达国家)
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劳务输出)大量增加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1.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
2.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 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想一想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并不都是往发达国家迁移。20世纪70年代,西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石油收入大增,由于缺乏劳动力,西亚等产油国吸引了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大批外籍工人迁入,这属于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人口迁移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分析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2/3。
清末和民国时期向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河南、陕西人口向西北迁移,形成了我国近代人口大迁移。
查找资料,了解历史上引发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唐代以前主要由我国北方向南方迁移,唐代人口我国南方人口向西迁移。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多为战乱。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华北、中原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迁移,主要原因是土地开发和经商。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在提高,主要是由于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统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资料暂缺)显示,城镇人口约8.1亿人﹐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人;乡村人口约5.8亿人,比上年减少1300多万人。
原因:城市就业、教育、医疗等条件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主要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迁移。
近几年,随着大量新兴城市的崛起,以及国家对中部、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工作。
原因: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及其特征 方向 (1)内地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2)由乡村到城镇
目的 务工、经商
特点 规模大、自发性、频率高
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收入差别、农村劳动力过剩、国家政策放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