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3)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及收集实验信息。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科学巨匠牛顿,建立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物理基础。牛顿最初就是从“苹果落地”这一简单的现象中悟出地球对周围附近物体有吸引力的结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力。
二、进行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
1.什么是重力
让学生观看录像或图片。
提出问题:
录像或图片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知道哪些与它们有相同特点的运动?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上已有物体受地球吸引的认识,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其共同点是下落,并总结出重力的概念。但老师要让学生举出更多他们熟悉的重力现象,使其充分意识到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时时刻刻受到重力的作用。
学生举例:
(1)飞流直下的瀑布;
(2)高台跳水(或蹦极)的运动员;
(3)发射出去的炮弹;
(4)沿滑梯滑向地面的小孩。
2.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引入重力概念后,可从力的角度进行教学。如提出问题:重力是一种力,以跳水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为例,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在此事例中受力物体是运动员)。
(二)重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实验:
(1)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物体最后竖直静止悬挂。
(3)在上述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用细线悬挂物体的情况。
提出问题:
各种情况下观察得出的重力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
学生可经过分析得出其方向不一定始终垂直于地面,教师可直接给出观察到的这个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致,我们称之为“竖直向下”。这样,本实验就从各种情况中使学生了解到“竖直向下”并不一定垂直于地面,但它垂直于水平面。随后可由教师再创设几种情景让学生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如:空中飞行的足球受重力的方向,在起伏不平的乡村小路上行驶的汽车在不同地点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启发学生思考:在盖房时,为了检测砌的墙是否竖直,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得出结论后,可引导学生讨论作业中第4题所提出的有关物理天平上重垂线的问题,若有条件可在课上让学生观察物理天平的重垂线以及底座上的锥体,也可以开展一次物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教师可出示一个大钩码和一个小钩码,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哪个钩码受到的重力大?为什么?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
2.猜想
引导学生积极猜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有什么关系。
3.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
请各小组交流设计的方案和表格,总结出最佳方案和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kg-1)
4.进行实验
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
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5.分析与论证
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并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G与m之间的规律。
学生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每千克(用g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G=mg。
6.讨论与交流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的“科学窗”,了解g的变化。
(2)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回答:
(1)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g是不同的,但在地面附近,可认为g是不变的。
(2)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在其他星球比如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
(四)重心
可通过用手指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实验,引入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直尺的重心就在手指上方,不必解释原因。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作重心。实际上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通常把物体的各个部分所受的重力集中在一点上,这一点叫作重心。
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如图所示的是几种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三、课堂小结
可由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1.教材第34~35页作业1、2、3、4。
2.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