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内能 预学导航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内能 预学导航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6 18: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
第二节 内能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内能的概念并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和热量的单位。 3.通过探究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重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知识点1 内能
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动能  与  分子势能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  焦耳  ,简称  焦  ,符号  J  。
(3)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的分子的  热运动  和分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力  有关。
(4)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  减少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  增加  。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知识点2 物体内能的改变
1.当我们感觉到冷的时候,我们通过烤火可以使我们暖和;冷水放到炉子上烧,冷水会变热。把烧热的铁块放到冷水中,铁块的温度会下降,冷水会变成热水。在这些过程中都发生了  热传递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 减少  ,低温物体内能  增加  。
2.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单位:焦耳
(3)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  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内能  减小  。
3.做一做:用力搓手,手心的感觉是发热。这种改变内能的方法与热传递不同。
4.小实验:如图,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为了看到空气内能的增加与否,要放入易燃的硝化棉(或蘸了乙醚的棉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  空气  。
(2)实验中,放入棉花的目的是  通过棉花燃烧显示空气温度升高  。
(3)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答:看到棉球燃烧起来。说明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5.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 增大 ;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内能 减小 。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  做功  和  热传递  。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大了,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过程,我们就不知道是通过哪一种方法使内能增大的。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  等效  的。
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没有内能
B.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解析】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0 ℃的冰也有内能,故A错误;冰是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正确;描述热量的术语只能用“吸收”或“放出”,不能用“具有、所含”,故C错误;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和温度都有关系,所以单凭温度不变,不能确定物体的内能就不变,故D错误。
【答案】B
2.下列说法中的“热”字,其中指“热量”的是(  )
A.热胀冷缩 B.开水很热
C.天热极了 D.熔化吸热
【解析】热胀冷缩、开水很热、天热极了中的热都是指温度高,熔化吸热中的热指热量。
【答案】D
3.下列描述的现象中,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天冷时,人们通过相互搓手让手发热
B.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
C.将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
D.钻木取火
【解析】天冷时,人们通过相互搓手让手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将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是对铁丝做功增加了铁丝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属于摩擦生热,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了物体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选B。
【答案】B
4.下列用做功的方式使冰熔化的是(  )
A.太阳照射 B.相互摩擦
C.浸入热水 D.炉火加热
【解析】太阳辐射、浸入热水、炉火加热 , 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相互摩擦是通过做功改变冰的内能,故选B。
【答案】B
5.在“让笔杆热起来”的探究活动中,小彤通过感受笔杆前后温度,判断笔杆内能变化,下列四种方法中不够科学的是(  )
A.把笔杆放在火焰上方烤一烤,马上用手触摸感觉笔杆变热了
B.用手握住铅笔,来回摩擦,同时感觉到笔杆变热了
C.把笔杆放在烈日下晒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觉到笔杆变热了
D.把笔杄放在热水中泡一下,迅速用纸巾擦干并触摸感觉笔杆变热了
【解析】用手握住铅笔来回摩擦感到笔杆变热忽视了手与笔杆摩擦使手温度升高这一因素,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故选B。
【答案】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