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教材版本:《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题: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标要求】
了解政治协商制度。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内容、性质及其意义。
2、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标志。
3、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说出西藏解放的时间、人物、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这部被周恩来称为“剧本”的法律文件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1)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标志“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事件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2)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抗战胜利 C.完成土地改革 D.开国大典
3、70多年前的某一重大事件使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主要含义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3)
A.取消鞠躬、跪拜礼,人们可以站起来走路 B.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C.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D.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4、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谈判签订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2分)(指向学习目标4)
A.祖国实现完全统一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胜感慨地说:“与这个勤政殿一别已52年了,上次来是光绪帝召见。新政行了不久,发生了政变。康、梁远去,而他(指光绪帝)被禁天牢。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 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材料一中“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4分)(指向学习目标1)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一位巨人”指的是谁?(4分)(指向学习目标2)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分)(指向学习目标3)
课时作业设计表
第1课时 课题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水平”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序号 内容 水平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记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理解、运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理解、评价
4 西藏和平解放 记忆、分析
5 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 运用、分析
题目属性(使用时间为课上或课后;难度为简单、中等或较难;来源分为原创、改编或引用;可加行 题号 对应学习目标 使用时间 题型 难度 预设时长 来源
1 学习目标1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引用
2 学习目标2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改编
3 学习目标3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4 学习目标4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5 学习目标123 课上 材料分析题 中等 5分钟 改编
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与题目题号对应)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准备新中国成立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等重要内容。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主要含义是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故D符合题意。 4、B 解析:学习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大陆得到解放,联系国民党败逃台湾,我国至今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故选B 二、材料题5、(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2)开国大典 毛泽东(3)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评价标准 1、基础知识评价1-4题,每题2分,8分优秀,6分合格2、能力提升评价5题,12分,8分以上优秀,6分以上合格
设计说明 本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充足的准备;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的过程,论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的国家政权建立后继续解放全中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这些内容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设计习题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明确指向本节课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及时、科学、有效的做出学习评价。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题:第2课 抗美援朝
【课标要求】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认识保家卫国的必要性
2.准确说出抗美援朝的时间、目的、经过等。
3.能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4.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1)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指的是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 )(2分)(指向学习目标2)
A.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3)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美国的军事史专家赫姆斯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该材料表明( )(2分)(指向学习目标4)
A.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可以与美国对抗的强大国家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二、材料题
5.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
“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指向目标2)
该事件发生在哪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目的是什么?(2分)(指向目标2)
著名作家魏巍称这支部队的战士为“最可爱的人”,请说出其中两位英雄功臣的名字,并说说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4分)(指向目标3)
该事件最终结果如何?它的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4分)(指向目标4)
课时作业设计表
第1课时 课题 第2课 抗美援朝
学习目标(“水平”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序号 内容 水平
1 抗美援朝的背景 理解、运用
2 抗美援朝 记忆
3 英雄人物、国家功臣 记忆、运用
4 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 理解、运用
5 抗美援朝的目的、过程、伟大意义 理解、运用
题目属性(使用时间为课上或课后;难度为简单、中等或较难;来源分为原创、改编或引用;可加行 题号 对应学习目标 使用时间 题型 难度 预设时长 来源
1 学习目标1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引用
2 学习目标2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改编
3 学习目标3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4 学习目标4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5 学习目标234 课上 材料分析题 中等 5分钟 改编
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与题目题号对应)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和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人民政权。结合题意只有A正确。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生讲述抗美援朝中著名战役和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回顾抗日名将杨靖宇的事迹和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B 解析:依据材料“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可知,通过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力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国际威望,中国软弱无能的时代彻底结束了。B选项比D项更为准确。二、材料题5、(1)抗美援朝 (2)1950年 保家卫国(3)中国人民志愿军 黄继光 邱少云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评价标准 1、基础知识评价1-4题,每题2分,8分优秀,6分合格2、能力提升评价5题,12分,8分以上优秀,6分以上合格
设计说明 本课从四个方面分别讲述抗美援朝的背景,抗美援朝的时间、经过;抗美援朝涌现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们以莫大的勇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无畏、以巨大的牺牲艰难赢得了胜利,换来了国家的和平。设计习题时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全面指向本节课知识点,在题目难易程度上分布广泛,能有效的在课堂上及时做出学习评价。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题: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能理解和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1)
A.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B.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C.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是“论功行赏” D.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1950年,农村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的标志是( )(2分)(指向学习目标2)
A. 解放区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在农村镇压地主、反革命 D.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2分)(指向学习目标3)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 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土地的使用权是农民权益的最主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土地改革后在农村实行的是 ( )(2分)(指向学习目标3)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二、材料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情况调查表 材料二
材料三:1952年底,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上面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分)(指向学习目标1)
(2)材料二图中是农民正在拔地界碑,他们拔出了谁的地界碑 这反映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指向学习目标1)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2分)
(4)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指向学习目标3)
课时作业设计表
第1课时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水平”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序号 内容 水平
1 土地改革的原因 理解、运用
2 土地改革的开展、文件 记忆
3 土地改革的意义 记忆、运用
4 土地改革的意义 理解、运用
5 土地改革的过程、伟大意义 理解、运用
题目属性(使用时间为课上或课后;难度为简单、中等或较难;来源分为原创、改编或引用;可加行 题号 对应学习目标 使用时间 题型 难度 预设时长 来源
1 学习目标1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引用
2 学习目标2 课上 选择题 简单 45秒 改编
3 学习目标3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4 学习目标4 课上 选择题 中等 45秒 引用
5 学习目标234 课上 材料分析题 中等 5分钟 改编
参考答案及评价标准(与题目题号对应)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地主拥有土地,农民忍受地主的剥削压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主义严重落后,制约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发展经济,巩固人民政权。结合题意D是根本原因。2、B 解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故选B3、D 解析: 从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可以看出,1950年到1952年粮食、棉花、油料产量逐年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后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可知,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择D。4、B 解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选择B项。二、材料题5、(1)土地改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地主。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三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一说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评价标准 1、基础知识评价1-4题,每题2分,8分优秀,6分合格2、能力提升评价5题,12分,8分以上优秀,6分以上合格
设计说明 本课从三个方面分别讲述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时间、经过;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要消灭封建主义,就要废除地主土地使用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同时在解放战争时期成功的土地改革也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在设计习题时紧紧围绕中心目标特地改革,从土地改革的背景(迫切性和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内容和影响,全面涵盖本节课知识点,整体上难易适中,考察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能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
主题综合实践作业设计表
主题 追寻激情燃烧的岁月——寻访身边“最可爱的人”
主题类型 调查访谈
学科素养点 搜集史料,并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过程以及讴歌致敬“最可爱的人”;家国情怀:弘扬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树立为国为民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内容 抗美援朝
评价标准或参考实例 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大量收集并学习抗美援朝相关资料,在每一次访谈前专门召开准备会,制定预案。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寻访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活动,聆听老战士们讲述七十余年前的战斗故事,用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和传播老战士们的口述历史,领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3、整理采访视频和文字素材,形成视频、采访记录和感想手记三种形式的成果。
设计说明 设计这次实践作业结合刚刚过去的抗美援朝7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抗美援朝、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活动,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经历厚重历史感的活动,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整体感知抗美援朝。2、参加抗美援朝的最可爱的人年事已高,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访谈活动的预案设计、活动组织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对社会资源的运用能力。3、从口述史的角度,带领学生去感知和记录历史。在课堂上学生只知道书本、史书、图片等历史知识,从与抗美援朝老兵的访谈中,认识到耳畔的声音带来的鲜活的历史,而这些会随着老兵的老去逐渐的消失,这是弥足珍贵的。4、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