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纸的发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21: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等9个生字,读准“累、切”等两个多音字、会写“术、作”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纸都有哪些类别吗 (书写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出示课件 1)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纸的发明过程的文章--《纸的发明》看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板书:纸的发明)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不同用途的纸的图片导入教学,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总结如下:
(1)纸是谁发明的
(2)纸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并注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标出段落序号,并作读后感悟的批注。
(4)读完后,想想文中写了关于纸的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2.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学习。
3.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①认读含有会认字的词语。(出示课件 3)
创造 携带 保存 制作 蔡伦 积累 切断 便宜 朝鲜 欧洲 社会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存、蔡”,翘舌音“创、制、洲、社”,前鼻音“便、鲜”。
另外,“累、切、便、鲜”是多音字。“累”在这里读 lěi;它还有两个音,读léi时,是接连成串的意思,可组词为“果实累累”;读 lèi时,可组词为“劳累”。“切”在这里读 qiē是用刀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的意思;它还有另一个读音 qiè,可组词为“切”。“便”在这里读piá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 biàn,可组词为“方便”。“鲜”在这里读xiǎn;它还有另一个读音xiān,可组词为“鲜花”。
②识记字形。
熟字加偏旁:仓+刂=创 隽+扌=携 仑十イ=伦 更+亻=便 羊+鱼一鲜
③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2)学习会写字。
①认读会写字。(出示课件4)
术 伟 录 保 存 约 验 阿 欧 洲 社
②识记字形。
熟字加偏旁:木十、=术 呆+亻=保 州十氵=洲 土十ネ=社
减一减:绿一乡=录 药-+=约 啊-口=阿
形近字比较:苇一伟 有一存 脸一验 鸥一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③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想想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④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录”:上短下长,第四笔居中,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第七笔是撇,第八笔是捺。
“存”:首横不宜长,撇要舒展,“子”中横略长
“验”:左窄右宽,第三笔是提,最后一笔是横,写得稍长一些。
“洲”:“州”的第一笔为点,第二笔为竖撇,竖撇和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注意:“伟、保、验、阿、洲、社”是左窄右宽的字。“约、欧”是左右同宽的字。
⑥学生针对易错难写的生字再次练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如何划分段落,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结果: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划分段落如下。(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分)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总)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脉络,在概括段落内容的同时弄清课文的顺序,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师小结:文章叙述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要相机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对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中发现学生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对它们进行正音。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朗读导入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出示课件6)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经验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2.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3.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纸的发明》,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怎样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字词,导入课文,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再读课文,了解过程
1.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造纸术是我国发明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纸的发明过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课件7)
(1)读通课文,画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2)自读课文,画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3)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明的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再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找到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问题的答案。
3.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见教材第38页)
(2)在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3)在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补充,介绍纸的发明过程。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下面,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划分的段落层次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第2自然段)
1.我们现在要讲的内容就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记录事情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后展示)
学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学生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制成一册书。
学生3:再后来人们就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2.请你们从课文原文中找出用这些方法记录事情各有什么不便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教师指导)
学生1: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学生2: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教师:是的,这些都是在没有纸之前记录事情的不便之处。
3.同们请你们再仔细品味下这两位同学找出的语句,说说这两处语句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这两处语句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把字写在竹片、木片或帛上的不足。文中还有这种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多多注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学习第3自然段。(出示课件 8)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西汉时期人们用麻来造纸)
(2)原来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用麻来造纸了,那这种造纸术有什么缺点呢 (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3)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词典,结合上下文说说“粗糙”的意思。[(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4)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2.学习第4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思考: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 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1)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 (出示课件 9)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试着用“既……又……”造句。
(2)文中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一句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 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不能换。“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造纸术的发明之前就有,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积累的结果,所以在这里用“改进”,也表现了课文说法的严谨性。
(3)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对比之前的“纸”体会)(学生练说)
学生1:因为这种纸“既轻便又好用”。
学生2:因为这种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蔡伦所造的纸的优点,对比之前的“纸”,让学生体会蔡伦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2.同学们知道“贡献”是什么意思吗 (对国家、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造纸术的发明对国家和公众有什么益处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四、体会写法,总结全文
1.严谨的数字用法。
这篇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年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中使用了约数。同学们,你们在类似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数字的准确运用。
2.总结全文内容(出示课件 10)
这篇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归类抄写词语表中的生字,并从无法归类的生字中,选择几个,结合课文内容说句子。
2.学生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
3.造纸需要树木,如果大量砍伐树木肯定会破坏环境,请你写一段话让大家节约用纸。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代发明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1.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为学生品读课文奠定基础。
2.对比阅读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纸和之前的那些“纸”的作用的物体,让学生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发出由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