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语言现象。
2.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悟“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师: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同学们,大家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生:魏征!
师:对,魏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动情地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师:提到魏征,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敢于直谏!是个诤臣!
师:对!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谬(miù)赏 黜(chù )恶 壅(yōng)蔽 懈怠(dài )
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一代名相——魏征
生平: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归唐被太子李建成看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历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监修梁、陈、齐、隋史,撰写了部分序论和总论,又总编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群书治要》,书成,进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贞观十七年(643)病逝,李世民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成就: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是古今谏臣典范。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难以企及的。
代表作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
2.写作背景: 高瞻远瞩谏太宗居安思危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文体知识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4.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四、研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标画疑难。
2.质疑解疑。
3.重点知识梳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长(zhǎng):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德义:道德、仁义。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
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休:美好,福祉。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4.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作者认为人君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治理好国家。
(二)学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标画疑难。
2.质疑解疑。
3.重点知识梳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景:大。
殷:深切的。
著:显著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责,督察。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其:难道,怎么。
4.思考: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标画疑难。
2.质疑解疑。
3.重点知识梳理。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冲:谦虚。
牧:养。
下:居于……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4.思考探究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四)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承天景命(大) 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终者盖寡(能够) 6、将有作(建造,兴建)
7、则思谦而自牧(养) 8、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 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
⑦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
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
2、当:
(1)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是时 / 有大石当中流。 (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犯法当死(动词,判断、判罪)
⑤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副词 应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动词)
⑦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副词)
(2)dàng
安步以当车(动词,当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他们开头做得好的的确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害怕骄傲自满,就应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充分贡献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完全使出他们的力量,仁德的人就会传播他们的仁爱,诚信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四)情境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六、作业
(一)挖空练习(20分钟)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牢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挖深)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管)神器(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之重,居域中(天地之间)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用、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的确)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推测语气)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深)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别人、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监督、督察、管理)之以严刑,振(通“震”,震慑、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修养、约束),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居……之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壅,堵塞)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的奖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弘扬、光大)兹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课外练习(20分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魏征,巨鹿人也。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注】①中钩: 指春秋时管仲射齐公子小白中其带钩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雅有经国之才( )
(2)太宗幸九成宫( )
(3)朕能擢而用之( )
(4)寻以疾乞辞所职( )
2.下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朕方自比于金 而况于明哲乎
B.寻以疾乞辞所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
C.竭其力用 其皆出于此乎
D.不许我为非 未为衰老
3.翻译下列句子。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本文除了用语言描写刻画魏征外,还较多地运用 的方法来刻画魏征 、 的性格特点。
课外练习答案
1.谏太宗十思疏
2.(1)雅(一向,向来) (2)幸(皇帝到某地) (3)擢(提拔) (4)寻(不久)
3.B
4.(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而)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投合,难道有类似于我和你这样的吗 (句式,于,得,宁)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你难道没有看到矿石中的金子,哪里值得珍重呢 优秀的工匠(把它)冶炼出来造成工具,便被人视为宝贝了。(句式,独,宝)
5.侧面描写 忠君爱国(忠诚奉国) 勇于劝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