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明本中学高一语文 时间:2021.5 编制人:马欢 审核:语文组 班级: 姓名:
《阿房宫赋》
【预习案——深度自习·课文感知】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2.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唐敬宗十六岁即位,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3.文学常识
(1)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不仅受《诗经》文体影响,后者更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2)阿房宫又称阿城,阿房宫前殿遗址建在一条古代河沟上,这是秦朝帝都咸阳以阿房宫、沣峪口为中轴线的佐证。
长期以来,专家认为阿房宫选址与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一样都位于高地之上,但2015年,在阿房宫遗址发现了古河沟,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
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这条轴线有可能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
(3)火烧阿房宫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这一记载已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史记》中所说的“宫室”,是被火烧过的秦都咸阳宫和其他秦朝宫室,而不是地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是后人误会,把它说成是阿房宫。
(4)铺采摛文:意思指铺陈文采。成语出自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自主学习】
一、字音字形
1、补写空的字词,并在括号里注音
①廊腰 回( ) ②囷囷焉( ) ③蜂房水涡( )
④妃嫔 ( ) ( ) ⑤鼎 ( )玉石
⑥梳晓 ( ) ⑦ ( )掠 ⑧弃掷 ( ) ( )
⑨奈何取之尽锱铢 ( ) ( ) ⑩架梁之 ( )
多于在 ( )之粟粒 管弦呕( )哑( )
横槛( ) 不 ( )何虹 妃 ( )
二、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钩心斗角
古义: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戎相见,一般用来指宫室建筑精巧
今义:指互相猜疑争斗,不团结
3.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阴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燕赵之收藏
古义: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东西 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
5.韩魏之经营
古义:本为营造,此指苦心积累的金玉珍宝 今义:专指经营办理经济事业
6.齐楚之精英
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7.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使人怜悯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龙:出现龙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出现虹
③朝歌夜弦 歌:唱歌 弦:弹琴
④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从北 西:向西
②朝歌夜弦 朝:在早上 夜:在夜里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把……看作铁锅 石:把……看作石头
块: 砾: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燕赵之收藏 收藏:收藏的东西
②韩魏之经营 经营:搜集的东西
3.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4.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歌台暖响 暖:使……充满暖意
②舞殿冷袖 冷:使……变冷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尽:使……尽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哀:为……而哀
四、文言句式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举”,含有“被攻占”的意思)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五、初读课文
作者认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是什么?写下该文的初衷是什么?
【我的疑惑】
【探究案——合作探究·合作共享】
【激趣导入】视频导入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学习重点、难点】
1.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2.积累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3课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文中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楚人的“一炬”烧掉了哪些东西?
2.结合课文,分析本文为什么被人们评价为“天下第一赋”?(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当堂检测】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官赋》中,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官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官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官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官赋》中,作者谴责秦王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极尽奢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钳民之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统治者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官赋》中,作者指出秦王朝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阿房官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加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逦迤(lǐ) 骊山(lí) 妃嫔(pín) 剽掠(piào)
B.横槛(kán) 椒兰(jiāo) 秀妍(yán) 突兀(wù)
C.媵嫱(yìng) 涨腻(nì) 囷囷(qūn) 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 辇来于秦(chē) 不霁何虹(jì) 纷奢(shē)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 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6)独夫之心日益骄固(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解析:A项,“剽”应读“piāo”;B项,“槛”应读“jiàn”;D项,“辇”应读“niǎn”。
答案:C
3.解析:A项,动词,统一;数词,一次。B项,动词,喜欢;动词,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拿。D项,动词,灭族;名词,家族。
答案:C
【训练案——自主检测·巩固提升】
一、基础知识运用(A级)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 出:建成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趋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朝:朝廷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六王毕,四海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填空:
(1)《阿房宫赋》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字牧之,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人们将他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小李杜”。
(2)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5、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4)对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四个“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秦代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指唐朝统治者。
6.下列加加点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青,取之于蓝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且焉置土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吾妻之美我者 D.栗深林兮惊层巅
参考答案:
1、C(朝:早晨)
2、B(B和例句都是被动句,都是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A是判断句,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是省略句)
3、C(“族”和“辇”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族:灭族;辇:乘车子。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用状语,向北;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
4、(1)《樊川文集》杜牧唐代李商隐(2)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5.(1)C(爱:爱护)
(2)D(“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收藏”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
(3)C(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A,①介词,让;②连词,假使。B,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①介词,比;②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为“到”)
(4)B
6.B A.统一/专一。B.喜爱。C.夺取/提取。D.灭族/类。
7.A A.①②都是动词,往,到……去。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到达。②介词,比。D.①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②疑问代词,哪里。
8.D D项中的“栗”“惊”均为使动用法,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加粗词均为意动用法。
二、巩固提升(B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齐楚之精英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几千万落”,极言亭台楼阁之多,不计其数。
B.“长桥卧波……何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突出官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以不辨楼阁的方向来突出这一庞大建筑群的错落有致。
D.“歌台”“舞殿”运用互文的手法,表明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官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等,突出了阿房官的恢宏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二是写秦王朝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且最终亡国;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能引以为戒,必将重蹈覆辙。
5.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6.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写一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①________________,你能不能付诸实践,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合理的目标。当然,②________________,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什么呢?③________________。抓住发展的机会,你将更容易成功。
【参考答案】
1.C①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③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④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⑤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⑥古今都指“泥土沙石”。⑦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⑧古今都指“说的话”。
2.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3.C“错落有致”错,应为“交错纷杂”。
4.A“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说法有误,应为“向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5.A根据“发现”“把握”“创造”这三个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排除B、C两项;“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的根源,因此应是“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示例1)河曲夏夜图:天空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缥缈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火,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浅唱。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清明。
(示例2)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无边的泪水滚落了,那是滂沱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
解析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描绘的是一幅图景;其次,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并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最后,通读例句,把握描写的重点。
7.答案①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②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③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解析①处,需要理解前文“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的含意,即梦想容易产生;再结合后面的分句分析可知,应填写“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②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语句是对前文的轻微转折,再联系后文“你需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还需要……”可知,应填写“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③处,所填语句是对前文“还需要什么呢”的回答,再联系后文的“抓住发展的机会”分析可知,应填写“还需要把握发展的机会”。
三、文言文阅读(C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日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泰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有奇才”中,“有”的宾语是“奇才”,两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
2.B“汤武”为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二人均曾起兵讨伐前朝之暴君,而代有天下。
3.C“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说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太子本人施以刑罚。
4.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第一个):到。“令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令于民行”。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娃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
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土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于是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魏国于是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