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主观题专练(诗)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
[注] 却关:打开门闩。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解析
(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杨柳枝
万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谁能数得垂杨叶?一叶垂杨一点愁。
(1)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一叶垂杨一点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该句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
(2)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愁怨。“不合”在这里是“不当、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凭栏眺望本为散心,谁知楼畔即池塘,塘边皆杨柳,烟笼雨集的杨柳犹如一团团难解的愁绪,愈令作者心烦,难以忍受。而雨打树叶,更令他心烦意乱。“不合”的埋怨看似无理,然而“愁”已从无理之责中透出。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这句描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垂杨的叶子,一是词中人物的忧愁情感。词人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就像垂柳的叶子一样,数也数不清。
(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语句、词语表述的内容以及特点。“不合”是不应该的意思,体现的是词中人物的无理,而这种无理恰恰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情感,即通过对如此美景的抱怨表达人物的苦闷。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解析
(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1)~(2)题。
夏日杂诗
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注]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写自身的触觉,身下枕簟凉爽宜人;再写好雨送人入梦,梦境依旧清凉,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
(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
解析
(1)本题要求答出诗歌写“凉”的别开生面之处,那就要求分析梳理诗歌是如何通过诗句表现夏末秋初的“凉”的。
(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类题目,一般来讲这类题目在命题角度和答题要求上都会停留在较小的难度上,所以答题时只要明确题目要求,仔细分析比较两诗在命题角度方面的异同,概括说明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1)~(2)题。
烟
孟洋
湘流落日外,沙迥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起,愁深夜不眠。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的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
(2)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解析
(1)题要求对前两联描写的景物进行列举,并概括出这些景物所组合的画面,所以,既要概括出有关的景物,同时还要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整个画面。
(2)题要求就全诗某一种表现手法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加以赏析。这样,回答时就要首先写出自己要赏析的表现手法,然后举例分析,最后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除参考答案外,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①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②,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宝瑟:指琴。金猊:香炉。
(1)诗人是如何借梧桐雨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离愁本是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渲染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
(2)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如今风雨西楼夜”用“如今”二字转而写今日的凄凉。二者形成对比来表现中心思想。
解析
(1)回答本题抓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两句。“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实际上是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
(2)要敏锐地捕捉到“那时”和“如今”两个词语,“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不听清歌也泪垂”,很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 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从动静结合的角度:“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2)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解析
(1)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现,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循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笛音竟使闻者如此黯然神伤。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2)全诗通过诗人望中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颈联写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历历可辨:竹篱边的紫菊,一丛丛似开未开,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形象传神。目睹眼前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满塘的莲花,使人顿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正在于此。尾联抒写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9.[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1)时空变化就是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从时间变化来看,第一联是白天,第二联从“落”“月”看是晚上。从空间来看,第一句是近景,第二句为远景,第三句为低处,第四句为高处。
(2)首先要整体把握诗句,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可从字的表现力和寄寓的情感来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 ①漪:水的波纹。②林樾:道旁成荫的树。
(1)《村晚》的前两句写景。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两句借助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诗人分别是如何通过动词来刻画牧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满”字。②因为其抓住了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③借助“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情景,为后两句写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
(2)《村晚》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两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所见》前两句先写牧童的动态,“骑”“振”两字写出了牧童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放肆散漫的神态;后两句写牧童的静态,“捕”“闭口”两词活现出牧童屏住呼吸、专注捕蝉的神情。这样由动到静,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天真活泼、机智聪颖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解析
(1)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紧抓住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此字对人物塑造、事物描写乃至表达情感的作用。本题的第三问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也是对诗歌手法的赏析。考生在分析时,要结合诗歌意象,用恰当的想象描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具体的模式是“意象+画面”,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2)题目已经提示了鉴赏的切入点,也就是人物的动作。考生抓住关键动词,运用想象,还原诗歌所描写的图景,揣摩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境和性格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解析
(1)本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较多,答题时可从诗歌比较突出的手法入手,要先写出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2)本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标题和诗歌的内容来看不难概括,分析好处主要是分析这两句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12.[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1)第二联描写了树林、落叶、露水、秋草、鸣虫等意象,以动衬静,写出了秋夜的寂静。分析时应紧扣诗句描绘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氛围。
(2)三、四联以叙事为主,解题时要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等体现了诗人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思想。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3)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飞花。暮春。
(2)角度: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作铺垫;③炼字——“巢”“卧”;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答案示例)①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作铺垫。
(3)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情感:①惜春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解析 (1)诗人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然而“一片花飞”,透露出的却是春天消逝的消息;“风飘万点”,可见落花之多,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
(2)颈联写人事。诗人的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3)注意结合诗人的经历解读作品,通观全诗理解作者的情感。诗人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然而言外有意,弦外有音,景外有情,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绊此身”的“浮名”,指的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作者触怒了肃宗,为肃宗疏远。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残败景象,诗人只好劝慰自己“行乐”。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草”“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解析
(1)注意指出景物特点。颔联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每当边草白大雪飘的时候,雁群尚知远离边塞向南飞去,可自己面对黄榆悲笳,却只能坐等衰老而已。此联既凝练地描绘了边塞的典型风光,又含蓄地抒写了自己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特有心情。“夜夜笳”与“落月斜”,既点明了“夜”之题意,也暗示诗人夜夜都难以成眠。
(2)应结合注释理解写作背景,从抒情的角度理解“空相寄”的原因。妻子寄来春装也是白费,这种风狂沙卷、春风不度的苦寒之地,即使有春衣也白搭,因为这里没有春天!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思的疼惜,又极写了他所在之地出奇的寒冷和荒凉。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
曲江①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②,老忧王室泣铜驼③。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注] ①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唐文宗谋诛宦官而失败,事后受株连被杀者有一千多人。事变不久,下令罢修。此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②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③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1)简要分析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典。“死忆华亭闻唳鹤”暗示了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事情;“老忧王室泣铜驼”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
(2)“天荒地变”的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诗人伤时感乱,表达了对唐王朝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寄托深远,感慨无限。
1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玉华山
刘崧[注]
翠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 刘崧(1321~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意赏析“烟雨正冥蒙”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的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的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并有适当的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的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
(2)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正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全诗角度分析。诗的前两联是对玉华山的直接描写,分别使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后两联转写山上远眺的景象,为侧面描写,表现玉华山之高峻。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的能力。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或以景作结。本诗属于后者,以景衬情,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结合诗歌注解,作者为元末明初诗人,可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手法又有双关或象征。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或远游他乡而内心悲切、落寞、忧郁的情绪)的情怀。
(2)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解析
(1)“清溪清我心”诗人起笔描写直观感受。李白一生游历无数名山大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结合注解,可知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喜清厌浊情怀。
(2)颔联诗人运用衬托的手法,新安江的水哪里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使人身临其境。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颔联侧面描写,颈联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1)此题要求考生比较两诗的相同之处,从明处看,即可知其相同之处(诗题中都有“未展”“未开”),第一空答案便是“还未展开”。对这种状态的植物,两作者都用了“芳心”一词。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抒怀诗,这种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联想、双关、拟人等。第一首诗多处设喻,委婉寄情,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启人以美丽联想。第二句又以“芳心”巧妙暗喻,并给予芭蕉以人格化,达到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三、四句紧承第二句的意绪,以书札设喻、喻示遥想,展示了美好意境。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意,有拟人的成分,后两句用拟人、比喻、对比来写海棠的清新、志趣,赞扬其矜持、高洁的品格,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暗示为人要稳重、自爱。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 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2)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之感,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解析
(1)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作《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2)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颔联写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颔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颈联起句写琴,表明心境平和;次句写茶,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尾联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一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
2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北山[注]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2)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与悠闲自得。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解析
本诗在阅读上没有太大障碍,设题也较普通,所以答题时应该注意:(1)要点明“拟人化手法(或化静为动)”;能够结合诗句分析,分析应扣住“翠绿的泉水”,然后答出效果:“生动传神”的效果或者答“表现出诗人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答题时最好分条,特别要答出“从容不迫,悠闲自得”或“恬淡闲适”“淡泊闲散”的心境,只答“喜爱、愉悦”等不可以;同时还要答出“百无聊赖”或“失落、无奈、落寞、孤独”等心境。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二、三两联写所惊之江南物候。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耀眼的曙光照射在云朵上。春姑娘携梅带柳渡过了长江,顿时江南江北一片绿意。黄鸟在枝头婉转地鸣叫,明媚的阳光洒在水面碧绿的浮萍上,使浮萍愈发鲜艳。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做题时既要考虑结构作用,又要考虑内容及情感作用。本题首先分析诗人处境,抓住“宦游”二字,可知诗人当时是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然后抓住“独有”“偏惊”二词,在这两个词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首先要清楚诗歌鉴赏中景情关系的几种类型,然后分四步来答题: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征,抒发情感,抒情手法。中间二联即围绕“惊新”来写。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的角度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心而处处怀乡。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 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意思对即可)“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都没有凫鹜胖),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2)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解析
(1)此诗意在表达对道旁稚子的同情,借此指斥黑暗的现实。“稚儿”饥寒交迫,其“赤立”的双腿当是何等瘦弱,可想而知,第四句末取“肥”字,正与此构成鲜明的对比。
(2)第五句“官家桑柘连四海”交代了造成道旁稚子悲惨遭遇的根源:官府占有大量土地,致使民不聊生。末两句以鸟衬人,人不如鸟,进一步强调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②,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2)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解析
(1)题目要求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或情感倾向,然后才能结合景物描写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先表明二者的关系,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
(2)本题要求赏析尾联的妙处,也就是这一联相对于一般的来讲是个比较新颖独到的地方。分析时可从全诗写愁绪而最后一联却没有任何愁意的角度考虑。
2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3)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解析
(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
(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2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①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②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解析
(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望云山”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中蕴含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含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1)~(2)题。
即事
夏完淳[注]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分析略)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解析
(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楚江怀古①(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 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第三联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洞庭湖的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②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因直言被贬后内心的不平。(意思接近即可)
(2)①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②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③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诗的第三联写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苍翠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明月初升,乱流飞泻,富于动感的画面更衬出了意境的宁静悠远。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写景诗句在表达感情时常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2)全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卒章显志。关键在于理解意象的象征义。通过写“露气、寒光、猿啼、兰舟”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漂泊在外、客居他地的悲伤愁苦;“明月、乱流”委婉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之情;最后一联点题“怀古”,诗人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