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8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一、对内改革
农村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的改革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岗——农村改革的创举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
1、背景:
3、农村改革的尝试(时间、地点、方式)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4、农村改革的发展(措施):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作用: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思考:以上数据说明小岗村改革效果如何
小岗村改革——农村改革的创举
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
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对我们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有什么启示?
讨论
1.土地改革(1950-1952)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6完成)
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土地公有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制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遭到破坏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启动: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表现(内容):
(1)所有制形式:
(2)管理体制:
(3)分配方式: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国家:
企业:
工人:
国有企业
管得太多,太死
没有生产自主权
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
没有劳动积极性
国家
企业
工人
国有企业
给企业松绑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劳动积极性提高
政企分开
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1984年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
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2年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
增强企业活力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3.中心环节:
政企不分,企业没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不高,吃大锅饭
4.作用: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单一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材料一
1987年进入中国
1984年之前
1984年之后
公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合作探究
公有制经济
(1)据图片探究1984年前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坊子水泥制品厂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对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标志性建筑,下列题词最恰当的是( )
A.对外开放的窗口 B.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C.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代表 D.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3.从“转换经营机制”“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 )
A.农村新貌 B.国企改革
C.经济重心转移 D.法治建设
A
B
B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以“松绑”为契机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A.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推行企业股份制 D.鼓励企业兼并
5.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下列属于这一范围的“改变”包括( )
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D
6.“这一年(1992年)对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无疑是具有发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效作用。”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作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7.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C
B
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指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