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3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8: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为什么被灭?
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的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唐代的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1
观人知世
2
研读文本
3
突破重点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题解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第一段
亏: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形作动,保全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以:用
小、大:形作名,小/大的方面
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亡:丢失
患:担忧、祸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第二段
思:回想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暴:同“曝”,暴露
视:对待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研读——第二段
厌:用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判:决定、确定
至于:表示由上文引起的结果。可译为“以致,到……的结局”
理:名作动,按道理
事:侍奉
文本解析
第2段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道理上
引用论证
对比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地有限
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研读——第三段
继:随着、跟随
与:亲附、亲近
始:开始、起初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兵:军事手段
速:形作动,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研读——第三段
再:两次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洎:及,等到
诛:被杀害
终:坚持到底
智力:智谋和国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研读——第三段
向:与“使”连用,表假设,假如
附:亲附,依附
不行:不行动
犹:还
当:通“倘”,倘若、假如
智力:估量、判断
文本解析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印证第1段哪句话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文本解析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第四段
礼: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
下:名作动,吞下
势: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文本解析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开药方: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重用谋士,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研读——第五段
势:势力,力量
下:名作动,吞下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文本解析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引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结构
第一段
弊在赂秦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第二段)
引古
(并 列)
总 分
赂秦
力亏
(第三段)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总 分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分总
(递进)
讽今
第五段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过渡
主旨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北宋疆域示意图
深度探究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观点一
我很赞同苏洵“弊在赂秦”的说法。面对强大的秦国,有的国君为迎合它,割城献邑,或对那些处在秦国围攻之下的国家置若罔闻。殊不知这样更增长了秦国的侵略意识,敌方更强大,自己更弱小,灭亡的结果又怎能避免?
深度探究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观点二
我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治国不当。当年秦国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逐渐增强,为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六国国君都能选贤举能,尽心治理国家,使自己国家强大,何至于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挡秦国呢?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目的
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文体
文章立意
结构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
《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
《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
【对比阅读赏析】
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①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
②论证角度不同。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
③主旨不同
苏辙《六国论》的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从如何用兵、如何加强边备这个角度来古为今用,提出要加以边备,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
苏洵《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