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5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2: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折射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其中“建筑”更是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你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
意大利的罗马圆形竞技场
米兰杜奥莫大教堂
印度 泰姬陵
法国埃菲尔铁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法国巴黎圣母院
美国白宫
悉尼歌剧院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中国建筑
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征,那么中国建筑又有什么特征呢?中国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哪些呢?
北京四合院
山西民居
福建土楼
湘西吊脚楼
江南水乡民居
云南丽江古城
中国建筑
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试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将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为九大点。
第三部分(14—17):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18—20):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并提倡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中国建筑的影响
日本建筑
韩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影响
越南顺化王宫
缅甸曼德勒皇宫
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平面布置,建筑群落,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院落文化——宗族文化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二
鸟瞰故宫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耳房
二门
垂花门
抄手游廊
贾赦院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内仪门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粉油影壁
角门
后廊
荣国府院落布置示意图
厢房
结构方法,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臵极为自由。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
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是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的优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之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
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雨雪排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
古建筑坡屋顶举架示意图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
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雨雪排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
屋顶,“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六
颜色,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七
豪门建筑
部件装饰作用,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八
门环
脊吻
瓦当
材料装饰作用,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九
彩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2、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来写的?
文本探究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至(2)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次:(3)至(5)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三层次:(6)至(9)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体
特征
结构
方法
文本探究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巩固训练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巩固训练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拓展延伸
思考:梁思成写作本文的目的?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广东省新会县人。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拓展延伸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
建议:要继承优良传统。
——怎样保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
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历史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2010年8月 石家庄最后一个四合院将被拆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拓展延伸
自由论坛

中国古建筑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重建的中国建筑
谢谢配合支持
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