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各位评审,老师,你们好!
我是***,现在由我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目标: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纸杯、两支试管、一个水槽(装满清水)、一个烧杯(装满红色水当甘蔗汁)等。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淘气去照相,根据他的要求,照相馆的工作人员需要把他的照片放大和缩小。你看:这是照片A,它是照片的原版,现在工作人员尝试把淘气的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通过学生们熟悉的人和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随着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比较像?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这里,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 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 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
此时出示课件,探究照片A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提问学生,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板书:6÷4 =6:4=1.5 )。
继续提问: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课件的表格上出示。接下来让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引导学生归纳: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课题以及比的意义。
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
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1)比速度。
凭你的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从我们学校到龙门广场,是跑步快还是骑自行车快?”(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为了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我继续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小时。小刚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骑45千米,谁快?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板书:40÷2=40 :2=20(千米))师: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
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2)比价格。
接下来我课件出示“比价格”情境图,问: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哪些问题?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就是单价。
此时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关于比的另一种写法——分数形式,我做了如下处理: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以及书写的顺序),然后让学生把其余三个比的分数形式写下来,此时让学生区分分数形式比与分数的区别。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找身边的比”活动。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反馈交流。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归纳一气呵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
第三环节: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一、请你动手试一试。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并不是一定表示两个具体的数的比,而是表示两个数的份比关系,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比。某糖水店卖的甘蔗水是按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 :2配置的(课件出示50页说一说中的图一)。如果让你配置这种甘蔗水,你会吗?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在小组里动手试一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1 :2不是表示甘蔗汁就一定是1毫升、水是2毫升,而是表示甘蔗汁这样的1份、水就有这样的2份。
练习二、检测练习。
蒸包子用的面,可以用面粉1000g,水500g,干酵母4汤匙(10g),白糖10g和成。(1)写出面粉和水的质量比。(2)再写出两个比。
本题的设计即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
练习三、拓展练习。
福尔摩斯侦探术。(课件)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评价提高
孩子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个小组的表现最棒?(总评,加分最多的是优胜小组。)
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另外,学生学会了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充分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反思的习惯。
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充分体现了知识性与简约性,真正做到简洁清晰、重点突出。
生活中的比
(比的意义)
6 ÷ 4= 6 : 4 = 1.5 同类量
︳ ︳ ︳ ︳
比 比 比 比
的 号 的 值
前 后
项 项
40÷2=40:2=20(千米) 不同类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