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试题(一)
高中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该现象说明
A.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 D.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3.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民族主义萌发
4.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御史大夫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5.1971年7月6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并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这意味着
A.美国放弃了“两个中国”提案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国政府的外交思维发生了变化
D.新中国开始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6.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她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大不列颠整整63年(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英国历史事实
A.为世界第一强国 B.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开始建立代议制
7.“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使中国实现了富强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彻底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8.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现自由竞争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的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却准备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一番言论反映了
A.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10.20世纪初,中国某商店贴出如下图所示的标语,此时
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②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日本企图独霸中国
④爱国精神是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意在说明
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德两国不应互设贸易壁垒
C.德国的经济制度较为先进 D.英国自由贸易政策遇到困境
12.研究二战后初期的欧洲,下列能够论证“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观点的有
①两极格局确立 ②北约、华约的成立 ③推行马歇尔计划 ④欧共体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二战后,欧洲联合和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这一愿望是建立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历史教训”是指
A.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的战争与冲突 B.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和渗透
C.西欧各国都大肆进行过殖民扩张 D.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蔓延
14.1994年《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提出:不晚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的目标,“工业化经济实现自由和开放贸易与投资目标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经济实现这个目标不迟于2020年。”这表明APEC成员国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 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
1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6.1872年,《申报》第一号刊登的《本馆告白》中载: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以下关于《申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 B.它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C.“无偏无党”是其办报的宗旨之一 D.它是中国近代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报刊
17.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第三回“有意义的革命”,主要着眼于
A.清朝统治的灭亡 B.专制政体的颠覆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18.一般情况下,佃农与地主在地租收缴问题上出现纠纷时,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是
A.双方订立的契约 B.当时民众的意见
C.皇帝的圣旨 D.当时政府的司法惯例
19.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如果说莱特兄弟征服了距离,那么征服黑暗的发明家是
A.贝尔 B.瓦特 C.爱迪生 D.马可尼
20.《抗日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中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其中“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指的是日本蓄意制造的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1.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2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下对秦长城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③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④隔绝了农耕和游牧文明交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下图为漫画《大豆过江》,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给我们的教训是
A.生产关系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状况 B.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要坚决杜绝右倾错误
24.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25.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相冲突的是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盐铁官营
C.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D.工商立国
26.“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事物自相矛盾
C.事异则备变 D.逍遥无为
27.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形势 ④饮食结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当今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 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 "这种现象主要描述的是
A.区域集团化 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时代信息化
29.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0.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
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 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
31.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后
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情况
时期 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1820—1849年 29 29 0
1850—1879年 72 15 49
A.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宗法社会遭到破坏
C.农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2.“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但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制度”是指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企业制度
33.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的“臣”()是象形文字竖立的眼睛,表示臣下对上级俯首顺目,在我国古代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臣属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4.“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35.(2013·衡州质检)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9%用于军费;21.6%用于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1%用于科研。
据此判断此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36.1997年4月21日,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这一主张
A.有利于维护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世贸组织欢迎中国的加入
C.体现了WTO中的自由贸易原则 D.严重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主权
37.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8.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中部和东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这一状况得到改变开始于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富尔顿发明汽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后,群情振奋。当时的一份日报登出了一则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要求结合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猜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
回答:
(1)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原因,当时报社收集来的谜底可能有哪一些?
(2)你认为其中哪一个谜底最符合历史的实际?为什么?
40.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宋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代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了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重庆、琼州、汉口、九江、南京、天津、沙市、杭州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中国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交企业,从生产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及新生产方式建立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对工业体系的建立和扩展有内在的联动作用。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展,私营企业的市场基础日益稳固,其地位也逐渐提高。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第二种势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对工业体系的建立和扩展有内在的联动作用”,对此你如何理解?列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四次发展时期及每一时期的发展的原因。
41.人口迁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魏晋汉人胡食 图2 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 。西汉文景时期,采用过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统计,1152年南方人口为1 648万,到1179年已达2 950万。人口增加了近五分之四。
材料三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材料四 三峡工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移民。若考虑到建设期间的人口增加和二次搬迁等其他因素,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动态总人口达到113万。
(1)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方向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徙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
(4)据材料四,三峡移民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代的北民南迁和今天的三峡移民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草市和村坊得到迅速发展,这与农村中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A项正确。B、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备注】无
2.A
【解析】题干信息“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官员参政议政的权力提高,A项正确。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项错误。
【备注】无
3.C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指的是各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B、C符合题意,但B项应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不符,故选C。
【备注】无
4.A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近臣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等外朝机构的权力,且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实力,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故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等三公九卿制,不属于汉武帝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故选A。
【备注】无
5.C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B项排除。D项是指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故选C项。
【备注】无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开始建立,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和商品市场,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19世纪中后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故A、B、C三项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备注】无
7.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信息“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可知,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选B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A、C、D三项说法错误,均可排除。
【备注】无
8.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亚当·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出现“异化”的意思是指与此不同,联系时间“十九世纪晚期”可以判断选B项。
【备注】无
9.C
【解析】由“1961年”“铁托”“不同的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选C。两极对峙格局早已出现,排除A;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处于稳固阶段,排除B;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排除D。
【备注】无
10.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初”和图片中的标语“本店不进日货”,这说明当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①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中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的浪潮,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③④正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但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只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是“迅速发展”,②错误。故答案为C。
【备注】无
11.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的生活中有很多德国的物品,所以德国和英国并没有设置贸易壁垒,故B项错误;材料与德国的政治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此时德国物品的大量涌入,故D项正确。
【备注】无
12.A
【解析】“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表明欧洲事务受到他国干涉,在二战后主要表现为“冷战”格局下欧洲受美苏对抗的影响,①②③均符合题意。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冲击战后两极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中的地位,增强了欧洲的独立性,④错误。故A项正确。
【备注】无
13.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特别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欧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这使它难以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故A项正确;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和渗透是在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意在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这不属于主要的教训,故B项错误;西欧各国都大肆进行过殖民扩张是在二战之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蔓延是在二战之前,故D项错误。
【备注】无
14.A
【解析】《共同宣言》确定实现目标的时间考虑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APEC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A项正确;APEC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APEC成员国之间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故C项错误;《共同宣言》并非法律文件,故D项错误。
【备注】无
15.A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8年转入政治改革,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与城市经济改革,因此两次改革均从经济改革开始的,故选A。B、C、D三项均属于中国改革的特点与结果,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故排除。
【备注】无
16.A
【解析】《申报》是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之一,B、D两项说法正确。由“真实”、不“浮夸”、不“荒唐”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说法正确。
【备注】无
17.B
【解析】周朝的革命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汉朝的革命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这都属于政治统治方式上的变化。与此相对应,辛亥革命颠覆了专制政体,促使了政治统治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B项正确。
【备注】无
18.A
【解析】随着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备注】无
19.C
【解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
【备注】无
20.C
【解析】根据“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等信息判断应该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备注】无
21.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是雍正帝设置军机处,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与军机处的设置无关,均排除。
【备注】无
22.D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长城的修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主要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侵扰。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秦长城的修建并没有隔绝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往,所以④说法错误,故排除A、B、C,故选D。
【备注】无
23.B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农业发展中存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生产关系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教训,A项不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漫画信息源于“左”倾错误,D项不正确。
【备注】无
2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民主革命思想、西方法制精神对中国的影响及“反满”思想,故排除A、B、D三项;由题目中的信息“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可知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备注】无
25.D
【解析】无
【备注】无
26.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这故事为守株待兔,出自法家的韩非子,体现了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事物自相矛盾”“逍遥无为”属于道家思想,故B、D两项错误。.
【备注】无
27.A
【解析】图中显示出从西汉到明初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南方所占比例上升,可以用于研究南北人口流动,故①正确;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形势,故可以用来研究②③;饮食结构变化与粮食作物生产有关,在图中不能得到体现,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备注】无
28.C
【解析】无
【备注】无
29.A
【解析】无
【备注】无
30.C
【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备注】无
31.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图表反映出1820~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其中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的人数出现上升的趋势,说明传统农业受到冲击,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反映的情况无关;B项与事实不符,宗法家庭观念在今天仍有影响;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
【备注】无
3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合作社是将土地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与材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不符,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农民享有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故C正确;乡镇企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备注】无
33.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在血缘上表现为亲缘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等级关系。故该制度为宗法分封制。故选A项。
【备注】无
34.B
【解析】“倡民主”“旗五色”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答案是B项。
【备注】无
35.C
【解析】从材料所示的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情况看,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支比较大,故C正确。
【备注】无
36.B
【解析】“世贸组织总干事”“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等信息表明世贸组织欢迎中国参与编写游戏规则,也就是欢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答案为B。
【备注】无
3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故选C。
【备注】无
38.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分析可知,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间的联系加强了,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仍属于世界的某一局部时期,可以排除;C项说法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可以排除。
【备注】无
39.(1)"苏武""屈原""蒋干""毛遂" "华佗"等。
(2)"华佗"最符合历史的实际。因为"苏武"指的是苏联武力,即指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促使日本投降;"屈原"是指日本宣布投降是由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蒋干"指的是蒋介石(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毛遂"指的是毛泽东(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作用。而"华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持久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解析】无
【备注】无
40.(1)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商业税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市镇的发展。
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
(2)理解:清政府支持发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的初步发展:列强的资本输出促进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扫清了障碍,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实业救国的浪潮及群众的爱国运动;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本的发展: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效恢复:新中国采取了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宋代商业繁荣情况,列举宋代商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表现及商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等;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出现了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可概括出原因。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中“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可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甲午战争到一战时期,再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最后到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改造”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作答。
【备注】无
41.特点:(1)反映出这一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影响: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2)方向及作用 ①内地居民迁往边疆。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②“北农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北方居民南迁、中国人向海外移民。
(4)特点: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进行;规模巨大。不同: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三峡移民促进了移民移入地的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注意分析图片及图说,由图1中的“汉人胡食”及图2中少数民族的内迁趋势不难判断出特点,然后回答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不难判断出有两个方向“内地居民迁往边疆”和“中原人口南迁”,其作用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第(3)(4)问,据材料分析回答即可。
【备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