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八上·郑州月考)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玕的主张是( )
A.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这一个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禁毒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021·广东模拟)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在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
A. 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据太常侍卿陈兰彬1876年奏称:“创办招商局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据李鸿章自己估计“创办招商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 )
A.推动了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B.抵御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加快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 D.成就了中国求富求强的梦想
6.(2019九下·乐陵模拟)一位老爷爷出生在十九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像列强眼中的“一只羔羊”被任意宰割,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对他四个儿子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
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老三1896年在重庆看到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
D.老四1905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7.(2016九上·邢台月考)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 )
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7·滨州)1920年1月,北京政府下令改全国国民学校国文为语体文(白话),随后改“语体文”一词为“国语”,确立白话(语体文)的法律地位。这一变革与下列哪一主张的传播有关(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10.(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猛药重治”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B.袁世凯掌握了强大的北洋新军
C.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12.(2020八上·恩平期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1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发生的情景,这场运动( )
A.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开端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14.(2019八上·陈仓期末)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1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因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D.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16.(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 )
①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帮助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④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全民族抗战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A.冯国漳段祺瑞张作霖 B.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C.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 D.曹锟闫锡山冯玉祥
19.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的一次重大战役(会战)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这次战役(会战)是指(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20.(2016七上·威海期中)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红军长征 D.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2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2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以下关联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B.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C.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D.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2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24.(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2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6.(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下图是建国前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
A.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D.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C.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27.(2020·黄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建国以来,这一制度发挥的独特作用是( )
A.制定宪法、规划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
C.参政议政、立法立宪、维护安全、抵抗侵略
D.颁布法典、发展经济、任免干部、制定法律
2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2021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8周年。下列歌词产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
A.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学习雷锋好榜样”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29.(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预习《抗美援朝》这一节课时,涂涂同学摘录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
①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战争造成了朝韩分裂的局面
③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④战争的结果是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30.(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新中国成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5分。共40分)
3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挨打史。但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1)材料一所示知识结构图是小文同学设计制作的。李老师发现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一: ;改为: 。
②错误二: ;改为: 。
③错误三: ;改为: 。
(2)列举一例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演讲会,上述材料就是演讲会的内容,请你为这场演讲会确定一个主题。
3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材料二:“这次事变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若处置得当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材料中提到的“陕变事起”指的是什么事件?“强邻压境”中的“强邻”指哪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处置得当”,中共采取了什么对策?
(3)这次事变的妥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3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并归纳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卖子为奴属于封建等级关系的表现,“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太平天国禁止买奴,可以雇工。结合课本所学,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主张冲破封建等级关系,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洪仁玕的《资政新编》。理解和识记《资政新编》的内容、结果、评价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题干中的“雇工”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答案】A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让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发起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题肢,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回答。
3.【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禁毒引发了一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符合题意;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鸦片战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4.【答案】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英军占领香港岛和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签订《辛丑条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所以概括最准确的是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B正确;
西方侵华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C;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探索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等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紧扣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排除选项中说法片面、错误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5.【答案】B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 推动了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创办招商局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 ”“ 创办招商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可以看出,创办招商局使得外国商人收入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加快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 ,不符合题意;
D. 成就了中国求富求强的梦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本题要注意时间“1905年”.据所学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所以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与史实不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7.【答案】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8.【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始于洋务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辛亥革命,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9.【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ABC和新文化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自我疗伤”指的是洋务运动,“温药慢治”是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指的是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11.【答案】D
【考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A.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不符合题意;
B. 袁世凯掌握了强大的北洋新军,不符合题意;
C. 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根本原因在于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同国内国外的反动势力直接斗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2.【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了马克思主义,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13.【答案】B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 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开端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不符合史实;
D. 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五四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性质。
14.【答案】D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都属于中国民族主义革命,它们的任务是相同的,因此性质也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故D符合题意;
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只适用于辛亥革命,排除A;
B和C只适应于五四运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比较归纳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5.【答案】B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不符合题意;
D.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中共一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16.【答案】C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等,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帮助没有出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细心辨别题肢,找出材料信息显示的因素,材料信息中没有的,就不是。
17.【答案】B
【考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全民族抗战,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军队上了井冈山,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符合题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样的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8.【答案】B
【考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A. 冯国漳段祺瑞张作霖,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不符合题意;
D. 曹锟闫锡山冯玉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D
【考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于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百团大战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材料中叙述的是关于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百团大战考查更多的是其历史意义。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20.【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相关知识。依据题干内容: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可知识对红军长征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进行了长征。故选C。
【点评】建议学生重点识记红军长征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21.【答案】B
【考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这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不符合题意;
D. “双十协定”的签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2.【答案】C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西安事变;渡江战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A.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得南京被人民解放军攻占, 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3.【答案】B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洋务运动的兴起,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以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共产党的提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
24.【答案】A
【考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翻译西方书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C.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答案】A
【考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实行君主立宪,不符合题意;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题意;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6.【答案】A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建国前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多方面的代表组成,这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不符合题意;
C.确立中共领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D. 通过协商监督民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看出人员组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7.【答案】B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协调关系,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选择题,关键是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8.【答案】D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A.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符合题意;
B. “学习雷锋好榜样”,不符合题意;
C.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帝国主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对备选项的分析理解。
29.【答案】C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和朝鲜遭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被迫进行的,因此这是中朝人民进行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朝韩分裂的局面是二战造成的, 战后美国仍然驻兵韩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分析题肢,找到符合题意的选项,还是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0.【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 新中国成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不符合史实;
B.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不符合史实;
C. 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1.【答案】(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侵略与抗争;屈辱与抗争;等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有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显示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材料二显示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因此主题就是侵略与抗争;
故答案为:(1)
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
5、《北京条约》
6、《辛丑条约》
(2)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 侵略与抗争;屈辱与抗争;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可以依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由选取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这就是概括两则材料,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各显示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
32.【答案】(1)西安事变;日本。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 ”“ 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动的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 ?“强邻压境”中的“强邻”指的是日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处置得当”,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1) 西安事变;日本。
(2) 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3.【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特点: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依据材料二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因此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此开始土地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1)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特点: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 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进行理解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进行归纳,其实就是对课本上现成语句的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模拟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八上·郑州月考)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玕的主张是( )
A.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答案】A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卖子为奴属于封建等级关系的表现,“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太平天国禁止买奴,可以雇工。结合课本所学,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主张冲破封建等级关系,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洪仁玕的《资政新编》。理解和识记《资政新编》的内容、结果、评价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题干中的“雇工”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这一个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让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发起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题肢,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回答。
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禁毒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禁毒引发了一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符合题意;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鸦片战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
4.(2021·广东模拟)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在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
A. 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答案】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英军占领香港岛和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签订《辛丑条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所以概括最准确的是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B正确;
西方侵华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C;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探索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等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时,紧扣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排除选项中说法片面、错误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据太常侍卿陈兰彬1876年奏称:“创办招商局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据李鸿章自己估计“创办招商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 )
A.推动了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B.抵御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加快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 D.成就了中国求富求强的梦想
【答案】B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 推动了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创办招商局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 ”“ 创办招商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可以看出,创办招商局使得外国商人收入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加快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 ,不符合题意;
D. 成就了中国求富求强的梦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19九下·乐陵模拟)一位老爷爷出生在十九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像列强眼中的“一只羔羊”被任意宰割,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对他四个儿子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
B.老二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老三1896年在重庆看到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
D.老四1905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答案】D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本题要注意时间“1905年”.据所学知,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所以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与史实不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7.(2016九上·邢台月考)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 )
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始于洋务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辛亥革命,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9.(2017·滨州)1920年1月,北京政府下令改全国国民学校国文为语体文(白话),随后改“语体文”一词为“国语”,确立白话(语体文)的法律地位。这一变革与下列哪一主张的传播有关(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ABC和新文化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知识的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0.(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猛药重治”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自我疗伤”指的是洋务运动,“温药慢治”是戊戌变法,“猛药重治”指的是辛亥革命,“开颅洗脑”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
1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B.袁世凯掌握了强大的北洋新军
C.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答案】D
【考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A.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不符合题意;
B. 袁世凯掌握了强大的北洋新军,不符合题意;
C. 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根本原因在于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同国内国外的反动势力直接斗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2.(2020八上·恩平期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了马克思主义,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1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一场著名运动发生的情景,这场运动( )
A.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开端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D.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
【答案】B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 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开端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斗争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 ,不符合史实;
D. 终被北洋政府镇压而失败,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五四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性质。
14.(2019八上·陈仓期末)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答案】D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都属于中国民族主义革命,它们的任务是相同的,因此性质也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故D符合题意;
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只适用于辛亥革命,排除A;
B和C只适应于五四运动,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比较归纳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因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D.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答案】B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不符合题意;
D.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中共一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16.(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 )
①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帮助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④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 ”,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等,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帮助没有出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细心辨别题肢,找出材料信息显示的因素,材料信息中没有的,就不是。
17.(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全民族抗战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B
【考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A.全民族抗战,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军队上了井冈山,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符合题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样的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A.冯国漳段祺瑞张作霖 B.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C.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 D.曹锟闫锡山冯玉祥
【答案】B
【考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A. 冯国漳段祺瑞张作霖,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不符合题意;
D. 曹锟闫锡山冯玉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的一次重大战役(会战)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这次战役(会战)是指(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答案】D
【考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于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百团大战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材料中叙述的是关于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百团大战考查更多的是其历史意义。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20.(2016七上·威海期中)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红军长征 D.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答案】C
【考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相关知识。依据题干内容: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可知识对红军长征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进行了长征。故选C。
【点评】建议学生重点识记红军长征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2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答案】B
【考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这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不符合题意;
D. “双十协定”的签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以下关联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B.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C.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D.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答案】C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西安事变;渡江战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A.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得南京被人民解放军攻占, 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答案】B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洋务运动的兴起,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以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不符合题意;
D. 中国共产党的提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
24.(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答案】A
【考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翻译西方书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C.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
D.五四运动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5.(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A
【考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实行君主立宪,不符合题意;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题意;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6.(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下图是建国前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
A.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D.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C.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答案】A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建国前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多方面的代表组成,这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不符合题意;
C.确立中共领导地位,不符合题意;
D. 通过协商监督民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看出人员组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7.(2020·黄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建国以来,这一制度发挥的独特作用是( )
A.制定宪法、规划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
C.参政议政、立法立宪、维护安全、抵抗侵略
D.颁布法典、发展经济、任免干部、制定法律
【答案】B
【考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协调关系,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选择题,关键是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8.(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2021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8周年。下列歌词产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
A.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学习雷锋好榜样”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答案】D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A.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符合题意;
B. “学习雷锋好榜样”,不符合题意;
C.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帝国主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对备选项的分析理解。
29.(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在预习《抗美援朝》这一节课时,涂涂同学摘录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
①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战争造成了朝韩分裂的局面
③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④战争的结果是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和朝鲜遭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被迫进行的,因此这是中朝人民进行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朝韩分裂的局面是二战造成的, 战后美国仍然驻兵韩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分析题肢,找到符合题意的选项,还是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0.(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新中国成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 新中国成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不符合史实;
B.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不符合史实;
C. 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5分。共40分)
31.(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挨打史。但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1)材料一所示知识结构图是小文同学设计制作的。李老师发现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一: ;改为: 。
②错误二: ;改为: 。
③错误三: ;改为: 。
(2)列举一例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演讲会,上述材料就是演讲会的内容,请你为这场演讲会确定一个主题。
【答案】(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侵略与抗争;屈辱与抗争;等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有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显示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材料二显示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因此主题就是侵略与抗争;
故答案为:(1)
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
5、《北京条约》
6、《辛丑条约》
(2)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抵抗,英勇牺牲;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壮烈殉国;义和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3) 侵略与抗争;屈辱与抗争;等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可以依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由选取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这就是概括两则材料,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各显示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
32.(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材料二:“这次事变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若处置得当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材料中提到的“陕变事起”指的是什么事件?“强邻压境”中的“强邻”指哪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处置得当”,中共采取了什么对策?
(3)这次事变的妥善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西安事变;日本。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 ”“ 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动的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 ?“强邻压境”中的“强邻”指的是日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处置得当”,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1) 西安事变;日本。
(2) 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3.(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并归纳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特点: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依据材料二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因此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此开始土地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1)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特点: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 原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
(2)(3)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进行理解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进行归纳,其实就是对课本上现成语句的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