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来说一下?(课件 长征资料)
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陆定一爷爷笔下的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金色的鱼钩
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取《金色的鱼钩》为课题等
二、合作交流
1、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的词语会读了吗?(课件出示词语)
2、词语读得不错,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时间1935年秋天,长征途中,过草地)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在读文中,你会感受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份感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从旁边写出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生汇报)
老班长做了些什么事令你感动,谁来读一读文章的相关段落,把感受与大家分享
精讲 1.出示“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 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谈体会。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能谈谈你读过后的感受吗?(把感受放入文字中读一读)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学生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略讲) “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指导读。
(略讲) “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略讲) “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略讲)思考:老班长先后的三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从中体会到什么?
(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这一段中对老班长的描写。有的学生明白了,他们说:老班长刚端来鱼汤时的笑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从全文看,老班长是一个工作极端负责的人。今天他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心里只能充满了自责,怎么会笑呢?但是他想到头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想到同志们已经知道他从来不曾吃鱼,今天的鱼汤不一定能痛痛快快喝下去。因此他故意装出一个笑脸。他想用这个笑脸来创造一种气氛,来动员大家喝鱼汤。又有学生补充说:不仅这个笑是装出来的,连他说的那句话也是编出来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对于后一次笑,学生们认为,那是真的笑了。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了,喝下去,对同志们就有好处,因此老班长笑了。但是,同志们吃的东西毕竟太少了,老班长远远不会为同志们吃了这么“一丁点儿”东西而开怀大笑,所以只是露出了“一丝笑意”。没有笑容,更没有笑声,只是一点笑的意思。
过渡:文中的老班长忠于革命,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大形象已走进你我的心中,孩子们,文中有没有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描写吗?(找一找)
出示句子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老班长快四十岁了,生就读 ,老师也快四十岁了,比老班长差不了几岁,老班长为什么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过渡: 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师: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更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班长啊?(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二)深情朗读中心句。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过渡:同学们,在长征途中还涌现出许多像老班长一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位倔强的小红军,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补充材料: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小红军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感受到的?(外貌 神态 动作)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及语言等方面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
2.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结果老班长手中那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接力棒,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来,让我们一起唱响《少年先锋队队歌》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关心 我们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