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积累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8分)
阔别延安十年的贺敬之再次回到延安,面对着“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廷河来”“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mó”盛情招待的情景,回想起“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不禁感慨万千:这真是“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贺敬之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白羊肚( ) 糜子( ) 脑pàn( ) 油mó(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感慨万千”属于 短语。(判断短语结构类型)
(4)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为 。 (2分)
【答案】(1)dǔ méi 畔 馍 (2)廷—延 窖—窑 (3)补充 (4)引用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
C.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这里脏乱的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近期本市部分楼盘已经出现了滞销情况,量价齐升的势头戛然而止。
【答案】C解析:C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答案】A解析:这句的修辞方法是拟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
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代”和“中国”对调)
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
【答案】B解析:删掉“具有”或者“最具”。
5.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戛然而止”“元气淋漓”“安塞腰鼓”分别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和偏正短语。
C.“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形容词。
D.“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是感叹句。
【答案】B解析:B项,“元气淋漓”是主谓短语。
6.下列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B.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吸,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本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本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伟大、雄浑、粗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B解析:《安塞腰鼓》的抒情线索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这篇文章的线索应该是安塞腰鼓,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故B错误,选B。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11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7.选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者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从令人震撼的鼓声、粗犷雄劲的节奏描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8.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表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浑、壮观、恢宏的场景。
9.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10.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4分)
四季平安
①这么大的雪,小杨不会来了吧。
②一场雪封实了白露河两斥。白露河在这儿打了一个大深弯,河堤似鸟儿的双翼,大娘住在东边的翼尖上。现在,在大娘眼里,这鸟儿是巨大的白天鹅,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扇动着翅膀。
③小杨是她的帮扶责任人。他初米的时候,老太太生病躺在床上,一只干瘦炸毛的猫、在简台上饿符月气无力地叫着。痿柴生火、舀水做饭,土灶被他烧付江红火火。这孩于说,他家住在这白露河上边十几里的南河海,多钩郁在系里种看地。大娘喝完稀粥,问起南河湾一个远门亲戚,小杨还真认得。
④小杨说,大娘啊,现在政策好啊,没自来水,政府给你接,有病了,政府给你治.没钱花了,政府有低保,你这种情况,明个给你申请个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我都知道,我老了,不能干了,让我上敬老院,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身边少的是人啊不是有我吗,明天啊我陪大娘去县城看病去。临走时,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脸朝床里,怎么劝都扭不过来。大娘说,回去问你辗妈,咱这白露河边可是有规矩的,像我这样不阴不阳的人,是不兴跟人照相的,会吸别人阳寿的。小杨说、我年轻力壮的,我不怕你吸我阳寿。你是好人,我更不能跟你照相。小杨被逼得没办法,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省城工作的女朋友想看看我工作的样子。大娘这才下了床,洗洗脸,把花白的头发往耳根捋了捋,坐下来。小杨站在她后面,把手机伸到前面,说大娘的气色好着呢。大娘笑了,小杨也笑了。
⑤从县医院回来,用大娘自己的话说,前一阵子是自己吓自己,本没得什么该死的病,还没到阎王爷收她的时候,腿弯也有劲了,腰板也直了,手也灵活了。每逢周六扶贫日,小杨都会过来,陪她拔拔草,挖挖地,种种菜,小菜园红是红,紫是紫,青是青,绿是绿,小鸭在池塘里扎猛子,小鸡振膀子能飞上树。小杨用生了锈的镰刀,把宅前屋后的杂草割得光光的,偏偏留下几丛野花来,剪下老枝,留下新头,花开得又大又旺。
⑥来一次,把院子打扫一遍,从河边挑来黄沙,把院子铺得平平坦坦。八月十五,小杨送来了一大盒子月饼,说是女朋友从大城市里寄来的,一共两盒,送给他辗妈一盒,带来这一盒。
⑦元旦前,小杨匆匆忙忙来说,大娘,我这段时间有点小事,顾不上来了,有事给我打电话。小杨给大娘买了个老年手机,教会了大娘一个动作,把住键盘上的“1”不动,小杨的手机被拨通了,铃声愉快地响了起来。只顾学手机充电、接听、拨打电话了,还没问小杨哈事,小杨走得没影了,大娘撵到村部也没追上,这孩子太急了。驻村的工作队员嘻嘻哈哈地告诉她,能不急吗,小杨要接他女朋友回来结婚了。
⑧总得给他们做点啥。大娘有了心事,老了不中用了,做点哈呢 大娘想起她年轻时的一件老活计来。她在老木箱子里扒出了牛皮纸包,打开纸包,呈现出五彩丝线来。拿出几根针,穿上不同颜色的丝线,心,渐渐向记忆打开;手,渐渐灵巧起来;脸,渐渐泛起了喜色。她要把我们春天的草绿,夏天的花红,秋天的天蓝,冬天的雪白,一针一线地绣出来。小杨来时,她总悄悄地把活计藏起来,她守着她的秘密,心里是满满的温暖。
⑨小杨说今天来给她送对联。这么深的雪,可能过不来了。天晴了,白露河滩里跳荡着各式各样的光,晃着大娘的眼睛。一转眼,敞开着羽绒服,脸上淌着热汗,头上冒着热气的小杨站在了她面前。小杨让大娘到厨房里烧水打面浆。他开始揭掉旧春联,刮擦干净门堂门框,等大娘把热腾腾的面浆端来,小杨先找出一张横联贴在了门上方。扯端正拍平实了:四季平安。
⑩四季平安,大娘念叨出声来。小杨一撇,从高凳子上跳下来:大娘,你不是不识字吗 大娘从屋里端出一簸箩花花绿绿的物件来:小孩的花顶帽、红肚兜、凤头单鞋、虎头棉靴……每件上面都绣着“四——季——平——安”!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杨为大娘做了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的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结尾段极其精妙,请从情节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答案:为大娘生火做饭;陪大娘看病;和大娘一起收拾菜园和院子;给大娘送月饼;给大娘买手机并教她用手机;为大娘贴春联。
12.①大娘是一个善良的人,从她认为拍照会吸小杨阳寿而拒绝合影可以看出。(如答到迷信也可以)②大娘是一个渴望关爱的人,从她等待小杨和认为她“身边少的是人”可以看出。(如答到孤独、孤苦也可)③大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她亲手给小杨绣制新婚礼物可以看出。(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大娘的人物形象。作答时首先在文中找到描写大娘的语句,然后分析大娘的形象特征。根据第④段中的“临走时,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会吸别人阳寿的”可以看出大娘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害怕跟人拍照会吸别人的阳寿而拒绝合影;根据第⑧段中的“总得给他们做点啥"“她要把我们春天的草绿……一针一线地锈出来”和第⑩段中的“大娘从屋里端出一笞箩花花绿绿的物件来”可以看出大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根据第①段中的“这么大的雪,小杨不会来了吧”和第④段中的“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身边少的是人啊”可以看出大娘是一个渴望得到别人关爱的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3.比喻,大娘将自己居住的河湾比作一只白天鹅,表达了大娘渴望小杨出现的迫切心理以及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的喜悦心情。
14.①情节上:借小杨之口设问,用大娘端出物件的行动来回答,揭示“秘密”,使故事情节完整,逻辑严密。②情感上:用小孩使用的物件,寄予“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表明大娘对小杨新婚的美好祝福。“四季平安”表现了小杨和大娘心往一处想,共同奔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阅读《母亲,我心中的灯》,完成15-18题。(17分)
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15.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4分)
①→ ②→ ③→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16.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研读下面两个细节,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4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4分)母亲重视文化教育。母亲教我怎样做人做事。(各2分)
16.(4分)示例:孩子,你们都有出息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意思接近、语意连贯即可)
17.(4分)(1)对母亲重视文化教育的赞美之情。(2)赞美母亲的好强品格。(各2分)(意思接近即可)
18.(5分)热爱文化教育;重视子女教育;做事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好强等。(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3课 安塞腰鼓 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积累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8分)
阔别延安十年的贺敬之再次回到延安,面对着“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廷河来”“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mó”盛情招待的情景,回想起“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不禁感慨万千:这真是“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贺敬之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白羊肚( ) 糜子( ) 脑pàn( ) 油mó(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感慨万千”属于 短语。(判断短语结构类型)
(4)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为 。 (2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们久久不能忘记。
C.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这里脏乱的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近期本市部分楼盘已经出现了滞销情况,量价齐升的势头戛然而止。
3.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
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将“近代”和“中国”对调)
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把“两只”和“羽毛艳丽的”调换)
5.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戛然而止”“元气淋漓”“安塞腰鼓”分别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和偏正短语。
C.“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形容词。
D.“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是感叹句。
6.下列对《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B.文章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吸,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本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本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伟大、雄浑、粗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11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7.选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者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4分)
四季平安
①这么大的雪,小杨不会来了吧。
②一场雪封实了白露河两斥。白露河在这儿打了一个大深弯,河堤似鸟儿的双翼,大娘住在东边的翼尖上。现在,在大娘眼里,这鸟儿是巨大的白天鹅,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扇动着翅膀。
③小杨是她的帮扶责任人。他初米的时候,老太太生病躺在床上,一只干瘦炸毛的猫、在简台上饿符月气无力地叫着。痿柴生火、舀水做饭,土灶被他烧付江红火火。这孩于说,他家住在这白露河上边十几里的南河海,多钩郁在系里种看地。大娘喝完稀粥,问起南河湾一个远门亲戚,小杨还真认得。
④小杨说,大娘啊,现在政策好啊,没自来水,政府给你接,有病了,政府给你治.没钱花了,政府有低保,你这种情况,明个给你申请个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我都知道,我老了,不能干了,让我上敬老院,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身边少的是人啊不是有我吗,明天啊我陪大娘去县城看病去。临走时,小杨要和大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脸朝床里,怎么劝都扭不过来。大娘说,回去问你辗妈,咱这白露河边可是有规矩的,像我这样不阴不阳的人,是不兴跟人照相的,会吸别人阳寿的。小杨说、我年轻力壮的,我不怕你吸我阳寿。你是好人,我更不能跟你照相。小杨被逼得没办法,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省城工作的女朋友想看看我工作的样子。大娘这才下了床,洗洗脸,把花白的头发往耳根捋了捋,坐下来。小杨站在她后面,把手机伸到前面,说大娘的气色好着呢。大娘笑了,小杨也笑了。
⑤从县医院回来,用大娘自己的话说,前一阵子是自己吓自己,本没得什么该死的病,还没到阎王爷收她的时候,腿弯也有劲了,腰板也直了,手也灵活了。每逢周六扶贫日,小杨都会过来,陪她拔拔草,挖挖地,种种菜,小菜园红是红,紫是紫,青是青,绿是绿,小鸭在池塘里扎猛子,小鸡振膀子能飞上树。小杨用生了锈的镰刀,把宅前屋后的杂草割得光光的,偏偏留下几丛野花来,剪下老枝,留下新头,花开得又大又旺。
⑥来一次,把院子打扫一遍,从河边挑来黄沙,把院子铺得平平坦坦。八月十五,小杨送来了一大盒子月饼,说是女朋友从大城市里寄来的,一共两盒,送给他辗妈一盒,带来这一盒。
⑦元旦前,小杨匆匆忙忙来说,大娘,我这段时间有点小事,顾不上来了,有事给我打电话。小杨给大娘买了个老年手机,教会了大娘一个动作,把住键盘上的“1”不动,小杨的手机被拨通了,铃声愉快地响了起来。只顾学手机充电、接听、拨打电话了,还没问小杨哈事,小杨走得没影了,大娘撵到村部也没追上,这孩子太急了。驻村的工作队员嘻嘻哈哈地告诉她,能不急吗,小杨要接他女朋友回来结婚了。
⑧总得给他们做点啥。大娘有了心事,老了不中用了,做点哈呢 大娘想起她年轻时的一件老活计来。她在老木箱子里扒出了牛皮纸包,打开纸包,呈现出五彩丝线来。拿出几根针,穿上不同颜色的丝线,心,渐渐向记忆打开;手,渐渐灵巧起来;脸,渐渐泛起了喜色。她要把我们春天的草绿,夏天的花红,秋天的天蓝,冬天的雪白,一针一线地绣出来。小杨来时,她总悄悄地把活计藏起来,她守着她的秘密,心里是满满的温暖。
⑨小杨说今天来给她送对联。这么深的雪,可能过不来了。天晴了,白露河滩里跳荡着各式各样的光,晃着大娘的眼睛。一转眼,敞开着羽绒服,脸上淌着热汗,头上冒着热气的小杨站在了她面前。小杨让大娘到厨房里烧水打面浆。他开始揭掉旧春联,刮擦干净门堂门框,等大娘把热腾腾的面浆端来,小杨先找出一张横联贴在了门上方。扯端正拍平实了:四季平安。
⑩四季平安,大娘念叨出声来。小杨一撇,从高凳子上跳下来:大娘,你不是不识字吗 大娘从屋里端出一簸箩花花绿绿的物件来:小孩的花顶帽、红肚兜、凤头单鞋、虎头棉靴……每件上面都绣着“四——季——平——安”!
1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杨为大娘做了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的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结尾段极其精妙,请从情节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母亲,我心中的灯》,完成15-18题。(17分)
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15.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4分)
①→ ②→ ③→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16.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研读下面两个细节,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4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