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历史上,北宋与辽、西夏都有过议和。对这些议和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在形势不利于北宋的背景下议和 ②北宋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送去大量财物
③根据协议辽和西夏都要对北宋称臣 ④议和有利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 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 B.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说明( )
A. 此时的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 B. 中原政权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
C. 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有重要关联 D. 辽的勃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
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相同之处有(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③都向汉人学习 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⑤后来都取消了帝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完颜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构 ⑤忽必烈-蒙古族 ⑥元-铁木真
A. ①②⑥ B. ①②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民族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主流。下列能印证游牧民族和汉族交流融合特点的有( )
①黄道婆在松江地区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女真皇帝金熙宗“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一汉家少年”
③西夏掌握先进鼓风技术,所铸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
④辽统治者效仿中原制度,在10世纪中期呈现出“耕垦千余里”的兴旺景象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宋朝著名词人苏轼说:“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已百万计。”与这句话对应的历史信息是( )
A. 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 B. 边境贸易是北宋获益巨大
C. 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金大量岁币 D. 北宋每年花费大量战争费用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的签订,对宋朝来说,都是屈辱性的的和议,下列选项中关于三份议和说法正确的是( )
A. 少数民族政权都归顺宋朝 B. 都是在宋朝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C. 宋朝都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D. 和议中都划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以科学的史馆作指导,分析大量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的表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
C. 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 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的是哪两个政权?他们分别是由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2)据材料一,归纳“二敌”仿效“中国”(中原王朝)的主要表现。
(3)材料二中“(辽)与朝廷”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你如何看待这一盟约产生的影响?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重文教,轻武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
--《元史 地理志》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政权①的建立者和政权②的名称,概括916-1276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
(2) 材料二反映出北宋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这一政策的措施。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在哪一年实现了全国统一?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元朝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 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政治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治机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进入封建时代或处在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文化上,普遍创立了文字。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民族融合呈現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利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宋时期,虽然民族间多年争战,但它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并且战争一结束就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南宋偏安江南,则使大批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至元朝统一中国,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1) 材料中所说的“中原汉族政权”最早是指哪一个政权?说说最早的这个“中原汉族政权”给哪些政权送了岁币。
(2) 这一时期有哪些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
(3) 北宋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战争是哪次?你是怎样认识这次战争后的议和的?
(4) 哪一次战争的胜利使得南宋统治者能够“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辽,宋夏议和,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②④宋辽,宋夏议和都规定北宋每年要送给对方“岁币”即大量财物,故②项正确;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虽然使宋朝百姓的负担加重,但是使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故④项正确。故C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宋辽议和是在澶州之战有利于北宋的形势下进行的,但是与宋夏议和不符,故①项错误;③宋夏议和,西夏要对北宋称臣,而宋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故③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比较问题。
【解答】
ABD.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有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故ABD是共同点。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宋金和议的影响,故C不是共同点。
故选C。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③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故①③④ 正确。
②.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表述不正确,如澶渊之战,北宋取得了胜利,但还是缔结了澶渊之盟。排除②。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片信息。
【解答】
D.观察三幅图片可知,前一枚货币是北宋的钱币,沿用秦汉时期的圆形方孔铜钱。后两枚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模仿模仿的是中原钱币的样式,币中文字各异,且非汉字,可见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可以体现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故D正确。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不能从货币得出,故排除。
BC.图片的货币不能说明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和北宋从事海外贸易的情况,故排除。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可知,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有重要关联可以在题干中体现,故C正确。
A.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
B.中原政权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D.辽的勃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对题干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②③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庆历新政是以整治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保守派官员的反对,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故②③④正确。
①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①。
故选D。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相似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④.据所学知,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的首领,分别建立了辽政权和西夏政权,他们都向汉人学习,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故①②③④正确。
⑤后来都取消了帝号不符合史实。故排除⑤。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辽、北宋、西夏并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可知,反映辽、北宋、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故C正确。
A.题干反映的是辽、北宋、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故A错误。
B.商业之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故B错误。
D.题干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民族融合,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②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应将“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一汉家少年”反映了女真皇帝金熙宗接受汉族文化,体现民族交融;④体现了辽统治者效仿中原制度,引进宋朝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现了民族融合,故②④正确。
①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在松江地区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体现不出民族融合;西夏掌握先进鼓风技术,所铸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没有体现西夏掌握先进鼓风技术由中原传入,体现不出民族融合,故①③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双方议和,北宋给西夏岁币;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并给金岁币。故C正确。
A.辽宋夏政权并立。故A错误。
B.澶渊之盟是在宋军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故B错误。
D.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没有划定了双方的边界线。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因此“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和“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属于史实,故AD错误。
B.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因此“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属于史论,故B错误。
C.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是史识,故C正确。
故选C。
16.【答案】(1)辽和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
(2)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3)澶渊之盟;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导致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宋给辽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解析】(1)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可知,分别指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2)本题考查辽、西夏效仿汉民族的表现,要求分析归纳材料信息。据“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分析归纳,主要包括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和生活习俗等。
(3)本题考查宋、辽的和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导致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宋给辽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17.【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960”“1115、1234”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权①是北宋,其建立者是赵匡胤;政权②的名称是金;民族政权并立是916-1276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率众起兵抗辽,不断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234年,金亡于蒙古政权。据所学知识可知,916-1276年这段历史属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其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据材料二(北宋)“重文教,轻武事”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在1279年实现了全国统一。元朝设置了宣政院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体奠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综上所述可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答案为:
(1)赵匡胤;金;民族政权并立。
(2)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等等。(任意二点即可)
(3)蒙古族;1279年;宣政院;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体奠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任意一点即可)
(4)由分裂走向统一。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建立、金、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北宋的重文轻武、元朝的建立、宣政院、元朝统一的意义、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宋的建立、金、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北宋的重文轻武、元朝的建立、宣政院、元朝统一的意义、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的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1)据材料和所学知,“中原汉族政权”最早是指北宋。北宋与辽和西夏议和并送给它们岁币。
(2)据所学知,宋元时期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蒙古族建立了元。
(3)北宋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战争是澶渊之战。: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但这次议和使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郾城之战的胜利使得南宋统治者能够“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故答案为:
(1)北宋;辽、西夏。
(2)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举出两个即可。)
(3)澶渊之战;认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但这次议和使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4)郾城之战;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