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公开课)课件(共3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公开课)课件(共3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9:07:16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和多样的风格。
2.感知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貌。
定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要素: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所见,即作者在游览中目睹的风貌。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特点: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
第五单元
17、壶口瀑布
梁衡
小贴士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收窄到20~30米的宽度,造成每秒约1000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17、壶口瀑布
梁衡
任务一:圈画朗读
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品味凝练典雅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气势。
隐隐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拢成一束、
轰然而下、浑厚庄重、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
任务一:圈画朗读
齐读课文第3、4段,用你的朗读演绎“壶口瀑布”,并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带给你的感受。
雄壮、奇特、险峻、急速、浑厚
任务一:理清“所至”
“所至”即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线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如此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游踪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任务一:理清“所至”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任务一:理清“所至”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任务一:理清“所至”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游踪变化
第一次 雨季 下到滩里——逃离到岸上
第二次 枯水季 下到沟底——走到河心
知识卡片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任务一:理清“所至”
“所至”即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线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如此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
移步换景: 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游目四顾,变换视角,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


俯视
平视
由下而上
由近及远
仰视
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便一齐跌了进去,……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任务一:理清“所至”
定点换景:默读3、4段,圈画出表示“定点换景”的词句。
由上而下
任务一:理清“所至”
定点换景:默读3、4段,圈画出表示“定点换景”的词句。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 ,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 “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
再 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
然后视线随河水 ,河水“跌人”龙槽,碎为水雾;
再随彩虹 ,直抵青山;
接着,作者 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
最后,作者的视角转换到 ,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河心
俯视
仰视
由上至下
由下而上
平视
自己脚下
游记阅读策略
理清所至很重要
首先关注立足点
其次跟着视角看
找到方位明游踪
任务二:关注“所见”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见”可以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总之,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物等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
细读3、4段,
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又怎么样独特的景物特征,用一字或一词加以概括。
(温馨提示:抓住关键词、句。)
枯水期







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排排涌来,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碎成点,碎成雾。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被旋出光溜溜的大坑;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
赏景


任务一:关注“所见”
细读3、4段,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又具有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用一字加以概括。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人”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任务二:关注“所见”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这篇文章非常详细地描写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有人觉得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你赞同吗,请简述你的理解。
这样写从不同季节来表现壶口瀑布的不同的美。正因为雨季的时候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飞瀑,所以才有了枯水季的重游。几笔带过雨季时的瀑布,重点描写枯水季的瀑布,使文章自出新意,又详略得当。
任务二:关注“所见”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这个是否有点多余? 你怎么认为,请简述你的理解。
壶口瀑布是由水和石共同造就的,石约束水,水激荡石——没有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没有壶口瀑布。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写石也为下文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任务二:关注“所见”
水石比对。壶口瀑布奇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水”与“石”。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遣词造句也各有特点。请赏析下面两处语言,说说它们在句式选择和动词运用上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
描写“水”: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描写“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描写水的语言多用短促急骤的短句和“拢”“冲”“跌”“翻”“碎”等极有力度的动词,表现出“水”受到“石”的约束之后,滚滚而来、急坠而下的动态;
而描写“石”的语言则显得较为舒缓,表现出“石”的静态,且“凿”“旋”“切”等有力度的动作均是“石”被动承受的,衬托“水激荡石”的力度。
任务二:体悟“所感”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为文章的主体,并从中生发出感受和思考。
这些感受和思考,有的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所感”的文字,填写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摘抄表达“所感”的文字 理解其作用或内涵
直接体验
引发感想
理性思考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凸显水势之大之快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使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做铺垫 。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和精神;表达了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文中还说到: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文中哪些语句揭示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梁衡说
壶口
悟景
《壶口瀑布》
作者赞美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亦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语言]结合下面的材料和下页的“小贴士”,赏析课文第3、4段的语言。
【材料一】
动用大段大段的文字,酣畅淋漓地刻画,让人有品味工笔画的感受。——李万武《梁衡散文语言的审美特性》
【材料二】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何西来《梁衡散文三论》
【材料三】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泻出来。 ——梁衡《我写<晋祠>》
小贴士
(1)本文语言妙处甚多,赏析时可以分条阐述,但一定要有理有据。
(2)可以从众多语言妙处中择其一二,结合文本细加分析。
(3)赏析时,切忌简单罗列观点,或脱离文本分析。
赏析点
01
02
05
04
03
06
你能品析第3、4段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吗?
语言赏析
精妙用词
多种修辞
长短句式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水的动态
第一,选词准确,用词丰富。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一、精妙用词赏析范例:
这两段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水的动态
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了“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语言赏析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水的动态
第三,拟人手法,描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除上面提到的一些拟人化的动词外,还有“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的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语言赏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当河水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旋涡
向龙漕里隆隆冲去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语言赏析
精妙用词——叠词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水的动态
第一,增强形象性,突出景物特点。
“排排涌来”、“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写出了黄河水从500米宽的河道上滚滚而来的雄壮,同时“推推搡搡”赋予水以灵性,洋溢欢腾气息。“亮晶晶”让順壁挂下的如丝如缕的黄河水带有活泼性,“湿漉漉”增强了朦胧的画面感。
精妙用词赏析范例:
这两段在叠词使用上很有特点。
第二,具有音乐性,赋予音韵美
“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让读者有视觉感受、听觉感知,形声具备。令不同状态下的黄河水具有动感,赋予了音韵美,展示了生命的质感。
语言赏析
一双足,行 何方
一对眸,望 何景
一颗心,有 何情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