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6 11: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文化专制盛行 C. 藩镇割据严重 D. 诸侯王势力强大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
A. 开封 B. 景德镇 C. 苏州 D. 泉州
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 圆形方孔钱 B. “交子” C. “会子” D. “关子”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枢密院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自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描述的是(  )
A. 西汉经济的恢复 B. 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C. 宋朝商业的繁荣 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 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进步 C. 商业的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  )
A. 中外文化交流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君主专制强化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 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 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 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 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宋代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下列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  )
A. 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出现了草市 B. 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C. 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 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某同学收集了“早市”“夜市”和“草市”“商业贸易区”等资料,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宋朝手工业的发展
B. 宋朝商业贸易经营时间和商贸活动场所研究
C. 开封和杭州的归纳
D. 宋朝是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 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下列关于宋代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宋代占城稻大面积推广
B. 煤,当时称为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C. 北宋时期通行“交子”、“会子”、“关子”等纸币
D.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二、材料解析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资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1) 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 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并据此概括我国古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代。历代政府均很重视国内各行业经济发展。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1)材料一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假设在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经过( )
A.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材料二:见下图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到了宋代,从越南引进了哪一种农作物后来推广到东南地区?
材料三: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材料四: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六十多个,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 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和材料四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海外贸易繁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
(5)材料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即今山西)”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和( )。
(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
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出现纸币的原因。
(3)材料三两句诗分别描写了哪两个宋代民俗节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元时期文化生活异彩纷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答案】B
【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选项B 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狡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南宋时有“朝廷在故都(汴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 足”的说法,就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属于材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符合题意。AB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B
【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本题考查了宋代市舶司。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宋代商业繁荣,在瓦子里可以看杂技;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与题干城市繁荣,商业兴盛无关,排除。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明确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南宋首都“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自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可知,描述了宋代临安的商业更加繁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市的范围;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出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题干现象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城市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以“鬼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B
【解析】据图片看出,公元2年北方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南方,742年南方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到1102年南方人口密度超过了北方,图片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体现了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D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体现出商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D符合题意;草市属于民间集市,不是突破时空限制。排除A;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交子属于商品经济发展中货币,排除C。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知道能够体现宋代商业贸易发展突破时间限制的是早市和夜市应运而生。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早市””夜市”指的是经营时间不同的集市,“草市”“商业贸易区”指的是不同的商贸活动场所。因此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宋朝商业贸易经营时间和商贸活动场所研究。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由题干信息“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可知,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故A正确。
B.煤,当时称为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符合宋朝时期发展的史实,故B正确。
C.“交子”是北宋时期的纸币,到了南宋,纸币除了交子外,还出现如关子和会子等,故C错误。
D.“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故 D正确。
故选C。
16.【答案】【小题1】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等。
【小题2】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1.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2.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17.【答案】(1)大运河;C。
(2)曲辕犁;筒车;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南宋;北人南迁。
(4)政府重视或鼓励;市舶司。
(5)徽商;晋商。
(6)要注重生产工具创新,政府要采取相关政策鼓励重视,要不断优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制度,重视人才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可知和大运河有关;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农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第一小问,读图可知,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第二小问,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宋代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3)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苏湖熟,天下足”“还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广州和泉州两大商港”共同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江南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心;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4)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可以看出,宋朝海外贸易繁盛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市舶司。
(5)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键是抓住“明清时期”“商帮”,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材料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故明清时期“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
(6)本题考查应该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综合分析和学以致用。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围绕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重视人才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⑤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
(2)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
(3)春节;中秋节。
(4)原因:①社会相对稳定,并逐步走向全国统一;②经济发展,商业繁荣;③科技文化高度发展;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⑤海外贸易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南方的社会环境、北人南迁的影响、南方自然条件、统治者重视和南北人民的共同努力等方面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北宋出现纸币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即可回答原因。
(3)本题考查宋代的民俗节日,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爆竹声中一岁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句诗分别描述了春节和中秋节。
(4)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文化生活异彩纷呈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四“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环境、经济概况、科技文化、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10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9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