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6 11: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岳飞在《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应指当时的( )
A. 辽 B. 西夏 C. 北宋 D. 金
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民族政权并立 C. 诸侯争霸 D.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以下表格内容涉及的朝代是( )
年代 主要事件
1132年 赵伯琮被选为赵构养子
1134年 岳飞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地区
1137年 金朝释放王伦,宋金开始和谈
1140年 金再次进攻;岳飞北伐成功,却被朝廷
勒令回朝;辛弃疾出生历城
A. 北宋 B. 辽 C. 南宋 D. 西夏
岳飞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因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如果想重温岳飞抗金的壮举,我们可观看下列哪一视频(  )
A. 《澶州之战》 B. 《郾城大捷》 C. 《黄袍加身》 D. 《赤壁之战》
宋金和议的双方分界线是( )
A. 淮水 B. 黄河 C.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D. 黄河至大散关线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的是(  )
A. 辽与西夏的对立 B. 宋辽的盟约 C. 北宋的灭亡 D. 南宋的偏安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抒发了作者的报国情怀。你能说出这三位南宋的爱国英雄吗?(  )
A. 岳飞、文天祥、辛弃疾 B. 岳飞、辛弃疾、苏轼
C. 岳飞、文天祥、苏轼 D. 岳飞、辛弃疾、寇准
史书记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材料中达成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
A. 北宋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南宋和西夏 D. 南宋和金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逐渐确立
C. 诸侯争霸,社会战乱动荡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 由此判断他们要讲述的是( )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宋金议和的内容有( )
宋金议和后, 北方经济逐渐恢复,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南宋给金岁币
南宋向金称臣
A. B. C. D.
她,是现代满族的前身,曾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曾模仿中原王朝制度, 颁行自己民族文字, 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达成和议。材料中的“她”指的是( )
A. 契丹族 B. 党项族 C. 蒙古族 D. 女真族
金连胜辽军的消息传至北宋,宋朝君臣想乘机灭辽,收回燕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终于在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缔结盟约。此举直接结果是( )
A. 宋金联合攻辽 B. 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C. 宋送给金更多的岁币 D. 金灭辽
根据下列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叙述,指出材料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女真人)击败了① 在东北地区居统治地位的游牧民,② 宋王为之鼓舞,决定收复此地……结果,导致了(女真人对)中国北部大规模的进攻。宋朝防御土崩瓦解,③ 朝廷只得留在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
A. 金 北宋 南宋 B. 金 南宋 北宋 C. 辽 北宋 南宋 D. 辽 南宋 北宋
在金辽战争中,阿骨打命令军队主动出击,出奇制胜,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辽军战败逃亡的情况下,金军乘势主动追击,形成咄咄逼人之势,致使辽军不战自溃,连连逃退。由此可见( )
A. 金太祖模仿中原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B. 辽统治者腐败无能
C. 金太祖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 D. 北宋军队的大力支持
二、材料解析题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研究历史,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思想的、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材料二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风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唐 154
宋 185
(1) 请写出材料一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 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昌龄《出塞二首》材料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飞《满江红 写怀》
(1) 两段诗词中的“胡”各指什么少数民族?
(2) 历代统治者采用的民族政策不尽相同,衍生出了一系列典型事件,请完成下列表格中左右两列信息的匹配(一一对应,答案填字母)。
王朝 典型事件
①秦朝 A.文成公主入藏
②汉朝 B.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南征越族地区
④唐朝 D.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⑤宋朝 E.设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⑥元朝 F.孝文帝改革
① ______ ② D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B⑥ ______
(3) 基于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宋太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译文) ——《宋书》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译文) ——《宋史》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1) 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南宋建立时候,金已经灭辽,故排除A。
B.西夏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B。
C.岳飞是南宋将领,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故排除C。
D.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金,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他率众起兵抗辽,不断取得胜利,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征,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A.两宋时期并未完成统一,故排除A。
B.依据题干信息“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北宋统治着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辽是在北宋的北方与之并立的政权,西夏是统治着今宁夏等地区与宋并立的政权,故B正确。
C.该项符合春秋时期特征,故排除C。
D.该项符合原始社会时期的特征,故排除D。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并立。图表提供的主要信息是“赵构”“岳飞”等,据此可定为南宋时期发生的史实。C项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要求识记基础实史。
【解答】
B.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因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如果想重温岳飞抗金的壮举,我们可观看《郾城大捷》。故B符合题意。
ACD.AC发生在北宋,D出现在东汉末年,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的双方分界线,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规定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C。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杭州指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指的北宋都城汴梁。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偏安于江南地区,过着享乐的生活,心无斗志的现状。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解答本题要理解诗词的寓意。
本题以南宋与金的对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A
【解析】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辛弃疾南宋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选自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分别与岳飞、文天祥和辛弃疾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和辛弃疾抗金的相关史实。掌握诗句中的而历史人物。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辛弃疾抗金和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和议成,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
故选:D。
本题以“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为切入点,考查宋金议和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其影响。
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国家分裂,民族政权的并立。北宋统治着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辽是在北宋的北方与之并立的政权,西夏是统治着今宁夏等地区与宋并立的政权。
故选:D。
本题以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郾城大捷”“岳家军”等可以判断出这是岳飞抗金。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金议和的内容。分析所列内容可知属于宋金议和的意义,而非内容,故应排除;皆是宋金议和的内容。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11世纪末, 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 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 女真势力迅速壮大。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后与南宋达成和议,南北对峙。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金和北宋订立盟约的直接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盟约内容为宋金联合攻辽。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25年,金灭辽。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开封,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之后赵构登上皇位,南宋建立。所以材料中的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辽、北宋、南宋。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的和战。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本题以辽宋夏金的和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金灭辽的具体原因。题干材料多角度叙述了阿骨打在战争中能够抓住有利战机采取恰当战术赢得最后胜利。故C符合题意。
16.【答案】【小题1】政权:①辽;②金。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或者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小题2】方式:经商(或者做生意,做买卖等)。政策:重农抑商(或者,坚持重农主义,压制打击工商业。或者,坚持重农主义)。
【小题3】劳动力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占城稻的引进与扩大种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交子。
【解析】1.
本题以历史图表、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2.
本题以历史图表、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等知识。
3.
本题以历史图表、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交子的出现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交子的出现等知识。
17.【答案】【小题1】略
【小题2】C,F,A,E
【小题3】略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胡”指的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材料一中的“胡”是秦汉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材料二中的“胡”是南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族。
(2)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等数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內迁,民族融合趋势加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为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了改革,即孝文帝改革。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颁布,通过和亲,增进汉藏友好,促进吐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元朝时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措施,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即今天的台湾。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一二表明,民族关系是战争。包括表格中秦朝和西汉都是战争的形式。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是有战有和的状态,和平状态下的民族关系又有和亲、册封、议和、设置机构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等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和平状态下更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等。
故答案为:
(1)匈奴、女真。
(2)①.C;②.F;③.A;④.E。
(3)无论和平还是战争的民族关系,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和平状态下更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等。
本题以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目的: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小题2】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弊端:武将过于受限制,影响战场上临时指挥,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出现官吏冗余;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
【解析】1. 本题考查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及其采取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宋太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可知,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采取的措施是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 本题考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是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根据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的弊端是武将过于受限制,影响战场上临时指挥,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出现官吏冗余;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
第2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
第1页,共!异常的公式结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