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测试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6 20: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成语、古诗词、谚语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解读错误的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与“嫦娥五号”卫星所用的碳纤维互为同素异形体
C.“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香”的原因之一是美酒含酯类物质
D.“三月打雷麦谷堆”,在雷电作用下N2最终转化成被农作物吸收的化合态氮
2.下列关于卤素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核电荷数增加,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B.随核电荷数增加,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F2 与水反应可用F2+H2O=HFO+HF表示
3.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瓶”、冰水混合物都是混合物 B.石墨和C60互为同位素
C.磷酸钙是电解质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物理变化
4.福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浦城剪纸)、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德化白瓷烧制技艺、安溪蓝印花布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浦城剪纸的剪裁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B.冲泡武夷岩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德化白瓷中含大量的二氧化硅、氧化钾和三氧化二铁
D.安溪蓝印花布所用染料靛蓝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5.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B.
C.
D.
6.硅及其化合物在人类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用于制造芯片,用于制造光纤,用作木材防火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 B.和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C.不与酸反应 D.溶液可与反应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德榜是我国著名化工专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B.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玻尔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D.舍勒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戴维确认该气体为氯气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M、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Y元素的某种单质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Q和Y同族,M、W、Y三种元素组成的盐M2WY3的溶液通入过量CO2后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和Y形成的化合物M2Y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
B.WY2可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C.化合物MX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与水反应
D.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Q>W
9.2021年4月9日,北京大学材料物理研究所叶堉团队利用相变和重结晶的方法,在非晶SiO2/Si表面上实现了二维半导体碲化钼( Te位于第五周期,第VIA族)单晶薄膜的无缝制备,发表在英国科学杂质《Science》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0.5mol碲化钼含有的中子数目为102mol
B.碲原子有五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
C.重结晶过程可使不纯的物质的获得纯化
D.钼元素位于第五周期VIB族
10.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大于20,W与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食品添加剂Q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B.W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共价键
C.X、Y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D.X、Y、Z的电负性:X>Y>Z
1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溶液中加亚硫酸,产生气泡
B.常温下,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与同浓度盐酸反应,条更剧烈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从溶液中置换出
12.高纯硅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从石英砂(主要成分为SiO2)制取高纯硅涉及的主要反应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流程中HCl和H2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②与反应③互为可逆反应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元素①的一种原子内有1个中子,该原子是___________(用核素符号回答)。元素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
(2)元素②、③、④、⑦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
(3)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与足量CO2反应,反应后溶液中主要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
(4)将元素②的单质投入到元素⑦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浓溶液中,加热有气体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元素⑥的单质可与CO2发生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单质和白色氧化物固体。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14.几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⑥元素的氢化物是__(填化学式),__(填结构式)。
(2)①③⑦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表中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
(4)①②③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__(填化学式)。
(5)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6)⑦的非金属性强于⑧,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填字母)。
a.⑦的氢化物比⑧的氢化物稳定
b.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c.⑦的单质能将⑧从其钠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7)④与⑤元素形成的分子可能是__。
A. B. C.
15.对下面10种元素,完成以下各小题。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①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填名称)。
(2)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填元素符号)。
(3)②原子的电子式为___。
(4)①与②相比,原子半径较小的是___(填元素符号)。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是___(填化学式)。
(6)⑥和⑦的最高价氧化物中,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__(填化学式)。
(7)⑨和⑩相比,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填元素符号).
(8)③和⑨的气态氢化物中更稳定的是___(填化学式)。
(9)⑤、⑥、⑦的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填离子符号)。
(10)①和③原子个数比1∶2结合的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填化学式)。
16.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235U)或钚—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2H,氘)或超重氢(3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1)问题一:235U与234U、238U属于什么关系___?
(2)问题二:2H2与3H2互为同位素吗___?为什么___?
(3)问题三:原子弹爆炸是化学变化吗___?为什么___?
17.溴及其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染料和阻燃剂等的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目前,人们主要从海水和盐湖水中提取溴。如图是海水提溴工艺流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常用的一种海水提溴的技术叫做“吹出法”,其过程主要包括氧化、吹出、吸收、__等环节。
(2)吸收塔中Br2的吸收率可达95%,吸收塔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3)蒸馏塔溶液中Br2的浓度比吹出塔溶液中Br2的浓度__(填“高”“相等”或“低”)。
18.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按___________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①第n层最多容纳___________个电子,K、L、M、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2、8、18、32。
②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
③K层为次外层时,所排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
19.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①三氧化硫②澄清石灰水③液氯④纯碱⑤酒精⑥醋酸⑦稀硫酸⑧熔融的氢氧化钠等物质中,属于能导电的是_______,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
(2)有甲、乙、丙三种元素,甲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的电子数的1/2,乙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丙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①写出丙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__。
②写出甲、乙、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③画出甲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0.已知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3g,填表:(保留三位小数)
原子质量(×10-23g) 5.807 6.139
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 __________
丰度(%) 75 25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___ ________
21.为确认HCl、H2CO3、H2SiO3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不必选其他酸性物质)。请据此回答:
(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_______。
(2)装置B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
(3)装置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海带中富含碘元素(主要以KI形式存在)。下面是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图: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在该操作中除了用到玻璃棒、烧杯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有___;操作③的名称是___,在该操作中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____。
(2)③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关试剂是____。
A.酒精 B.四氯化碳 C.醋酸
将你所选择的试剂滴加到含I2的水溶液中,振荡后静置,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3)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层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树叶中叶绿素分解,被叶绿素掩盖的红色素、黄色素露出而显红色、黄色,有新物质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炭黑的主要成分也为碳,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酒放置时间长,少量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具有香味,所以产生香味主要是因为美酒含有酯类物质,故C正确;
D.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硝酸进一步转化为可以为植物吸收的硝酸盐,增加土壤中氮肥含量,有利于作物生长,故D正确;
故选:B。
2.B
【详解】
A.随核电荷数增加,简单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即F-<Cl-<Br-<I-,A错误;
B.卤素单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由气态→液态→固态,单质的熔沸点升高,B正确;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即HF>HC>HBr>HI,C错误;
D.F2与H2O反应为2F2+2H2O=4HF+O2,D错误;
答案选B。
3.C
【详解】
A.冰水混合物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A错误;
B.石墨和均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
C.磷酸钙属于盐类,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C正确;
D.石墨转化为生成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浦城剪纸的剪裁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不涉及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正确;
B.分子不停的运动,冲泡武夷岩茶时,茶香四溢,因此体现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正确;
C.德化白瓷属于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错误;
D.安溪蓝印花布所用染料靛蓝素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D正确;
答案选C。
5.B
【详解】
A.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Na2O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少量CO2反应生成Na2CO3,都能一步实现,故A不选;
B.氧化铝与水不反应,Al2O3→Al(OH)3不能一步实现,故B选;
C.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Fe→FeCl2→Fe(OH)2→Fe(OH)3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得到,故C不选;
D.硅与氧气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硅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硅酸和氯化钠,Si→SiO2→Na2SiO3→H2SiO3都能一步实现,故D不选;
故选:B。
6.D
【详解】
A.硅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而不是游离态形式存,故A错误;
B.和属于半导体,导电能力弱,故B错误;
C.SiO2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而不是不与任何酸反应,故C错误;
D.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则Na2SiO3溶液可与反应生成H2SiO3,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从而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A正确;
B.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B正确;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由此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波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C错误;
D.舍勒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戴维确认该气体为氯气,D正确;
故答案为:C。
8.B
【详解】
由分析可知:X为H、Y为O、M为Na、W为Si、Q为S。
A.M为Na、Y为O,化合物M2Y2为Na2O2,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离子,则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故A正确;
B.WY2为SiO2,常用于做光导纤维,Si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故B错误;
C.化合物NaH中氢元素为-1价,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与水反应生成KOH与氢气,故C正确;
D.W为Si、Q为S,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S>Si,非金属性越强其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也越稳定,则稳定性:Q>W,故D正确;
故选:B。
9.A
【详解】
A.0.5molMoTe2的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02mol,数目应为102NA,选项A错误;
B.碲与氧同主族,位于第五周期,原子有五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选项B正确;
C.重结晶是一种常见的提纯方法,可使不纯的物质的获得纯化,选项C正确;
D.钼元素位于第五周期VIB族,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10.D
【详解】
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依次是H,O,P,Ca,则原子半径:WB.W与Z形成CaH2,其为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X为O,Y为P,最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O>PH3,故C错误;
D.X为O,Y为P,Z为Ca,电负性:X>Y>Z,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A
【详解】
A.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碳酸钠与亚硫酸酸反应,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则与元素周期律无关,故A符合;
B.比活泼,金属越活泼,反应越剧烈,与元素周期律有关,故B不符合;
C.非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与元素周期律有关,故C不符合;
D.非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与元素周期律有关,故D不符合;
故选:。
12.D
【详解】
A.在反应①发生反应:SiO2+2CSi+2CO↑,在该反应中Si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A正确;
B.在反应②中产生H2,可用于反应③还原SiHCl3制取Si单质,反应③产生的HCl可与粗硅反应制取SiHCl3,因此流程中HCl和H2可以循环利用,B正确;
C.在反应①②③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三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反应②是Si+3HClSHCl3+H2,反应③是SHCl3+H2Si+3HCl,二者反应物与生成物正好颠倒,但反应温度不同,因此反应②与反应③不能互为可逆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3.(1) 第二周期第VA族
(2)HF
(3)
(4)C+2H2SO4(浓) CO2↑+2SO2↑+2H2O
(5)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得到①~⑦元素分别为H、C、N、F、Na、Mg、S。
(1)
元素①的一种原子内有1个中子,则质量数为2,因此该原子是。元素③是N,N是7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5,因此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VA族;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VA族。
(2)
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因此元素②、③、④、⑦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强的是HF;故答案为:HF。
(3)
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即NaOH与足量CO2反应,足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水,因此反应后溶液中主要的阴离子是;故答案为:。
(4)
将元素②的单质(C)投入到元素⑦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H2SO4)的浓溶液中,加热有气体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 CO2↑+2SO2↑+2H2O;故答案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
(5)
元素⑥的单质可与CO2发生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单质(即碳单质)和白色氧化物固体(即MgO),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MgC+2MgO,Mg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C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答案为:。
14.(1) NH3
(2)Na>Al>Cl
(3) 第三周期ⅠA族
(4)KOH
(5)2Na+2H2O=2Na++2OH-+H2↑
(6)abc
(7)C
【解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推知:①是Na,②是K,③是Al,④是H,⑤是C, ⑥是N,⑦是Cl,⑧是Br元素,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1)
⑥是N元素,其氢化物的化学式是NH3,在该物质分子中N原子与3个H原子形成3个N-H键,故NH3的结构式是;
(2)
①是Na,③是Al,,⑦是Cl,它们是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则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Al>Cl;
(3)
表中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若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则其电子层数是3,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2、8、1,该元素是Na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IA族;
(4)
①是Na,②是K,③是Al,由于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则三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顺序为:K>Na>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因此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KOH;
(5)
①是Na,Na与水反应产生NaOH、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6)
⑦是Cl,⑧是Br元素,二者是同一主族的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所以酸性:HClO4>HBrO4,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活动性强的可以将活动性弱的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所以可以发生反应:Cl2+2NaBr=2NaCl+Br2,c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bc;
(7)
④是H,⑤是C,由于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C原子可以与4个H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分子CH4,使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该物质的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故合理选项是C。
15.(1)氧
(2)Ne
(3)
(4)N
(5)NaOH
(6)Al2O3
(7)Cl
(8)H2O
(9)Al3+>Mg2+>Na+
(10)O=C=O
【解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①是C元素,②是N元素,③是O元素,④ 是Ne元素,⑤是Na元素,⑥是Mg元素,⑦是Al元素,⑧是Si元素,⑨是S元素,⑩是Cl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2)
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惰性气体元素He;
(3)
②是N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5,可见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故N原子的电子式为:;
(4)
①是C,②是N元素,二者处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较小的元素是N元素;
(5)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在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元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在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元素,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是NaOH;
(6)
⑥是Mg,⑦是Al元素,Mg元素的氧化物MgO是碱性氧化物;Al元素的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故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Al2O3;
(7)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⑨是S元素,⑩是Cl元素,则二者的非金属性更强的元素是Cl元素;
(8)
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小,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其相应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③是O元素,⑨是S元素,二者是同一主族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O>S,所以二者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因此更稳定的是H2O;
(9)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弱,其失去电子形成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强,⑤是Na元素,⑥是Mg元素,⑦是Al元素,三种元素是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元素的金属性:Na>Mg>Al,所以离子的氧化性:Na+<Mg2+<Al3+,故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l3+>Mg2+>Na+;
(10)
①是C元素,③是O元素,二者形成的原子个数比是1∶2的化合物是CO2,在CO2分子中C原子与2个O原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使物质分子中每个原子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其结构式是O=C=O。
16.(1)同位素
(2) 不是 2H2与3H2不是核素原子,不互为同位素
(3) 原子弹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因为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不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解析】
(1)
235U与234U、238U是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原子,三者互为同位素;
(2)
2H2与3H2两者是氢气单质,不是核素原子,不互为同位素;
(3)
原子弹爆炸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原子裂变生成了新原子,不是化学变化。
17.(1)蒸馏
(2)SO2+Br2+2H2O=4H++2Br-+SO
(3)高
【解析】
(1)
工业上常用的一种海水提溴的技术叫做“吹出法”,其过程主要包括氧化、吹出、吸收、蒸馏等环节,故此处填:蒸馏;
(2)
吸收塔中Br2、SO2和H2O反应生成HBr和H2SO4,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2Br-+;
(3)
海水中的Br-,经氧化、吹出、吸收后,实现了溴的富集,故蒸馏塔溶液中Br2的浓度比吹出塔溶液中Br2的浓度高。
18.(1)K→L→M……
(2) 2n2 8 18
【解析】
(1)
电子在核外排列时,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排能量低的然后排能量高的,所以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按K→L→M……顺序排列;
(2)
①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②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
③K层为次外层时,所排电子数为2,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18。
19.(1) ②⑦⑧ ④⑧
(2) O NaOH=Na++OH-
【解析】
(1)
①SO3不电离,不导电,是非电解质;
②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导电,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液氯是单质,不导电,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纯碱不导电,熔融状态下全部电离,是强电解质;
⑤酒精(CH3CH2OH)不电离,不导电,是非电解质;
⑥醋酸不电离,不导电,溶于水部分电离,是弱电解质;
⑦稀硫酸为混合物,导电,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熔融的氢氧化钠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可导电,是强电解质;
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②⑦⑧;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④⑧。
(2)
根据甲元素M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的电子数的1/2,可知甲为钠;乙元素原子核内无中子,可知乙为氢元素;丙元素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可知丙为氧元素。
①丙为氧元素,元素符号O,故答案为O;
②甲、乙、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为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NaOH=Na++OH-,故答案为NaOH=Na++OH-;
③甲元素为钠,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答案为。
20. 34.964 36.963 35.464 35.464
【详解】
相对分子质量==34.964,同理可得相对分子质量=36.963;相对元素质量=34.964×75%+36.963×25%=35.464。
21. 盐酸 饱和NaHCO3溶液 SiO+CO2+H2O=H2SiO3(胶体)+CO HCl H2CO3 H2SiO3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应为盐酸,和锥形瓶中的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以此证明酸性:HCl>H2CO3;
(2)得到CO2中混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可以在装置B中盛装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
(3)装置C中CO2和可溶性硅酸盐溶液反应得到硅酸白色胶状浑浊,离子方程式为SiO+CO2+H2O=H2SiO3(胶体)+CO;
(4)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酸性:HCl>H2CO3>H2SiO3。
22. 过滤 漏斗 萃取、分液 分液漏斗 B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无色 取提取碘后的水层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色,则含有单质碘,若溶液不变色,则无单质碘
【详解】
(1)海带灰的悬浊液经过滤分离后除去难溶物质;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单质碘易溶于有机溶剂,用有机萃取剂将单质碘提取到有机层,再分液后可得含单质碘的有机溶液;萃取分液过程中需要用到分液漏斗,答案为:过滤;漏斗;萃取、分液;分液漏斗;
(2)萃取剂的选择要求:与原溶剂不互溶,和原溶剂有密度差,溶质更易溶解在萃取剂中;
A.酒精与水互溶,A不符题意;
B.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密度比水大,单质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加入含有单质碘的溶液中,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无色,B符合题意;
C.醋酸与水互溶,C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无色;
(3)单质碘遇淀粉溶液变蓝,可设计如下方案检验提取碘后的水层中是否含有单质碘:取提取碘后的水层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色,则含有单质碘,若溶液不变色,则无单质碘,答案为:取提取碘后的水层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色,则含有单质碘,若溶液不变色,则无单质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