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9:5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鲲鹏的境界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走近有趣的庄子——品析神奇的鲲鹏——探讨深刻寓意
教学设想:想放在一个较大的背景下来学习这一课,即了解庄子其人、了解《逍遥游》其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成语故事来了解庄子其人;
2.通过自读自译来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训练来品析鲲鹏形象;
4.联系《逍遥游》探讨本文寓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读自译来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逍遥游》探讨本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走近有趣的庄子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庄子写的《北冥有鱼》,这是庄子的名篇《逍遥游》的开篇。我们先来齐读课文。
2、正音。
3、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出自《庄子》的成语:莫逆之交 能者多劳 庖丁解牛 千变万化 骐骥过隙 善始善终 螳臂当车 相濡以沫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这些成语仅仅只是出自《庄子》成语的冰山一角,最后两个成语就是出自《北冥有鱼》。
4、故事一:自由之龟
PPT出示古文,老师讲解译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对待权利、富贵的态度,“吾将曳尾于涂中”,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自由。
故事二:鼓盆而歌
PPT出示古文,老师讲解译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她静静地睡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待生死达观的态度。死亡,只不过是活着的另外一种形式。
老师个人是非常喜欢庄子这个人的,他虽然生活在距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他活得很通透,活得很有大境界。喜欢他讲的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小故事里蕴藏着人生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里的《逍遥游》,不过只节选了《逍遥游》的开头第一段,这个故事里又寓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呢?我们先来了解大意。
5、PPT出示重点词语注释,学生齐读。
①冥:同“溟”,海。
②怒:奋起。
③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④志:记载。
⑤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⑥抟(tuán):拍击的意思。
⑦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⑧去:这里指离开北海。
⑨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⑩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停歇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6、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自言自语来讲这个故事吧!
7、难句讲析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注意朗读停顿:“抟”字后要停顿,因为“抟”是主语,指狂风;“者”字后要停顿,“者”就是表停顿的助词。
翻译: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去者也”
翻译: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其:代词,代指鹏。是:这词,代指这样,“是”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从前面的句子可以得知,就是人看天空一样。
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看天空)这个样子罢了。
8、朗读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原野上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二、品读神奇的鲲鹏
1、《北冥有鱼》为我们想象了一只鲲鹏,这只鲲鹏特别的神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具体描写鲲鹏的语句。
PPT出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朗读训练一:以夸张的语气读好数字。以这一段中,庄子用数字来描写了鲲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翔空景象之壮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些数字,我们要用夸张的语气来重读,重读数字,语气上扬。
朗读训练二:读好分号和句号。这一段话写鲲鹏的层次是分明的,庄子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鲲鹏的形象,然后引用《齐谐》里的句子来证明其描写之可信。所以,“南冥者,天池也。”后面的句号这里要停顿稍长,读出层次感。而“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两句之间用的是分号,先写鲲之大,再写变化神奇,分号这里停顿稍短,表现出鲲化为鸟之迅速。同样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中,先写鹏之大,再用比喻句来具体描写鹏翼之大,分号这里也要停顿稍短,表明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
2、概括庄子笔下的这只鲲鹏的特点。
师生交流后板书:变化神奇、体形硕大、奋飞壮美。
三、探讨深刻的寓意
1、庄子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讲道理。我们来看看,庄子在这篇文章里塑造了这样一只神奇的鲲鹏,其目的是什么?我们先来一起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结尾。
PPT出示: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探讨:这是两句议论,一个句子一种观点。你能从中读出庄子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观点吗?
师生交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一下子又把笔触放到了“小”的物体上,即使是小到雾气和尘埃,没有风就没有办法运动。而鲲鹏,如此巨大神奇的生物,也是“去以六月息者也”,同样没有风也就没有办法扶摇而上。世间万物,无论大与小,都是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人们看天空,只看到湛蓝色,没法看到它的尽头。那么同理推之,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也就是说,即使鹏鸟已经升到了九万里的高空,已经有了很大的格局和境界,但它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3、继续探讨:我们别忘了,这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从标题来看,这只鲲鹏是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它也有所“待”,它的认识也有局限。那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
PPT出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神人无意于求功,圣人无意于求名。
有同学可能感叹,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太难了,那我们还不如就现在这样呢?庄子在《逍遥游》中就猜到了你们的想法:
PPT出示: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在《逍遥游》里,庄子还提到了蝉和小斑鸠,它们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庄子对这样的言论是怎样的态度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言下之意,虽然鹏鸟还是有所待,但它的智慧与境界已经超越了凡俗的小生物,一切世俗的小心眼、小家子气,在他的面前已经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最高最理想的境界,但也要一步一步从低级走向高级,走向更远更高更大的境界啊。鲲鹏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PPT出示,齐读:
正是有了庄子笔下的鲲鹏,李清照才会梦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正是有了庄子笔下的鲲鹏,李白才会吟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正是有了庄子笔下的鲲鹏,杜甫才会期望: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