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单选题
读“亚洲图”,回答下列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B. 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C. 亚洲东临大西洋,南临印度洋
D. 亚洲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两线”穿过的海峡是
A. 马六甲海峡 B. 直布罗陀海峡 C. 白令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图中M 点人口稀疏,原因是
A. 该地区位于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B. 该地区位于气候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C. 该地区位于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D. 该地区位于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图中所示大洲的名称是( )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北美洲
七大洲中,哪一个大洲与该大洲同处一块大陆( )
A. 北美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大洋洲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渔业产值名列全美之首,水产品加工业发达。读图,完成下列题。
关于阿拉斯加州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B. 南面是大西洋
C. 东部与欧洲相连 D. 西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阿拉斯加州水产品加工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 交通便利 B. 原料丰富 C. 劳动力充足 D. 市场广大
读“亚洲示意图”,回答问题。
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
A. 欧洲、非洲 B. 非洲、北美洲 C. 欧洲、北美洲 D. 欧洲、大洋洲
亚洲濒临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 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C.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D. 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不包括()
A. 苏伊士运河 B. 土耳其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白令海峡
读亚洲轮廓图,回答下列题。
亚洲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A. 热带 B. 南温带 C. 北温带 D. 北寒带
去年暑假期间,小明到亚洲的A、B、C、D四个不同的地方旅游。回校后他描述了四个地方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他如下的描述不可信是的()
A. 我登上了A处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B. 我游览了B处目前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印度
C. 我去了C处看到了陆地最低点——死海
D. 我到了D处有“火山国”之称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按方位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六大区域。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图1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会标,图2为亚洲范围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在图1中有六种不同颜色的花瓣,它代表的意思是()
A. 举办对话大会的国家有六个 B. 按照方位把亚洲分为六个区
C. 在六个不同的城市举办 D. 对话大会交流的语言有六种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面积最大以外,还有以下哪些原因()
①东西距离最长 ②跨经度最广 ③跨纬度最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二、综合题
读亚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北美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课题思考:
(1)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 (南/北)半球和 (东/西)半球。
(2)亚洲纬度位置大约在 之间,经度位置大约在 之间;其中 (重要纬线)穿过亚洲的北部,赤道穿过亚洲的南部。其大部分地区位于 (温度带)。
(3)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 洋、 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以 运河为界与非洲为邻。
(4)方法总结: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 位置、 位置和 位置等方面来描述。
(5)根据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结合图2,描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读传统航线A与北极航线B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中国的商船从大连出发,如果沿传统航线A航行,商船在海上航行,经过________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①_________海峡,进入②______洋,经过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穿过地中海到达欧洲;
(2)北极航线B开通后,商船从大连出发,向北必须穿过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④_______海峡,进入纬度最高的⑤北冰洋,直达欧洲;
(3)从图中亚洲和北美洲的纬度位置看,两大洲的共同特点是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带、_______________气候分布广。
仔细观察亚洲范围示意图,请你描述一下亚洲的地理位置。
(1)从东西半球看,亚洲大部分位于_________半球。
(2)从南北半球看,亚洲大部分位于_________半球。
(3)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地处_________带。
(4)从海陆位置看,亚洲西与A_________洲接壤,西南以①__________________运河为界与B__________________洲相邻,东南隔海与C_________洲相望,东北隔②_________海峡与D_________洲相望。南临E_________洋,东临F_________洋,北临G_________洋。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C、C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图的判读获取解题相关信息是解答此题关键。
【解答】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亚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亚洲的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故BCD错误,选项A正确。
故选A。
2.【分析】
本题考查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图的判读获取解题相关信息是解答此题关键。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亚洲东北部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连接北冰洋与太平洋的也是白令海峡,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3.【分析】
本题考查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图的判读获取解题相关信息是解答此题关键。
【解答】
由图中可知M点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这里属于寒带气候,终年严寒,所以人口稀疏。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4~5.【答案】A、C
【解析】略
6~7.【答案】D、B
【解析】6. 读图可知,阿拉斯加州大部分位于北纬60°以北,即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阿拉斯加州南面是太平洋;东部与加拿大相连,加拿大属于北美洲;西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故选D。
7 阿拉斯加州临太平洋和北冰洋,渔业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故选B。
8~10.【答案】A、B、C
【解析】略
11~12.【答案】C、C
【解析】11. 由图可知,北极圈穿过亚洲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南部,所以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
12. 图中A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B处是位于南亚的印度,目前人口居世界第二位;C处位于亚洲东部,世界陆上最低点死海位于亚洲西部;D处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3~14.【答案】B、C
【解析】13. 由题意可得,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按方位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六大区域。图中有六种不同颜色的花瓣,它代表的意思是亚洲的六大地理单元。
14.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南北跨纬度最广;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15.【答案】(1)北 东
(2)S-N 'E-W 北极圈 北温带
(3)太平北冰苏伊士
(4)半球 经纬度 海陆(答案可以颠倒)
(5)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纬度位置大约在N-N之间,经度位置大约在W-W之间,其中北极圈穿过北美洲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北美洲的南部,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为邻。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一个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由图可以看出,亚洲的纬度大部分是在S-N之间,经度大部分在E-W;其中北极圈穿过亚洲的北部,赤道穿过亚洲的南部,亚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3)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4)一个大洲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来描述。
(5)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纬度位置大约在N-N之间;经度位置大约在W-W之间,其中北极圈穿过北美洲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北美洲的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为邻。
16.【答案】(1)马来 马六甲 印度
(2)白令
(3)北温 温带大陆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况、亚洲和北美洲的地理特征等,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况、亚洲和北美洲的地理特征等是解题的关键。
(1)由图可知,中国的商船从大连出发,如果沿传统航线A航行,商船在海上航行,经过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①马六甲海峡,进入②印度洋,经过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穿过地中海到达欧洲。
(2)北极航线B开通后,商船从大连出发,向北必须穿过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④白令海峡,进入纬度最高的⑤北冰洋,直达欧洲。
(3)从图中亚洲和北美洲的纬度位置看,两大洲的共同特点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17.【答案】(1)东 (2)北 (3)北温 (4)欧 苏伊士 非 大洋 白令 北美 印度 太平 北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