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9:29:5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 司马迁《鸿门宴》 曩者辱赐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B.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司马迁《鸿门宴》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李密《陈情表》 则仆偿前辱之责 司马迁《报任安书》
【答案】B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者”语气词,引出原因,第二个“者”代词(亦有做助词讲),时间词后,表……的时候。B项“以”字均为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项第一个“为”介词,向,第二个也是介词,但表被动。D项“则”两个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却,第二个表承接,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课内学过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助于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8个文言虚词在粤教版高中课本中都有涉及,并且重点讲解过,可根据熟悉的课文例句来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为阅读浅易文言文做迁移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  )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D.不吾知其亦已兮 (《离骚》)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答案】A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项,“为”表被动,被动句;后者无特殊句式。B项,“于斯文”“以事”,状语后置句。C项,结合“也”分析,都为判断句。D项,“吾”是“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其亦已兮”;“羡何”,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3.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D.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例句和C选项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一般来说,宾语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也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时应将语序调整为“沛公在安”。下列各项不属于此类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C.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D.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宾语前置句;B,宾语前置句;D,宾语前置句。C项没有特殊句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答案】B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史记》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记传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6.下面所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 湘西 翠翠 沈从文 长篇小说
B.《祝福》 《呐喊》 鲁迅 思想家 礼教
C.《鸿门宴》 西汉 纪传体 司马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高老头》 法国 现实主义 雨果 长篇小说
【答案】C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边城》是中篇小说;B项,应为《彷徨》;D项,应为巴尔扎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识记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主要考查作品、作者等内容分析。
7.分别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   通   )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通   )
③张良出,要项伯 (   通   )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通   )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通   )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俘 (   通   )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通   )
【答案】“内”;“纳”;“蚤”;“早”;“要”;“邀”;“倍”;“背”;“郤”;“隙”;“不”;“否”;“内”;“纳”
【考点】通假字;鸿门宴
【解析】【分析】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点评】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积累掌握。
二、语言表达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答案】(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考点】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点评】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翻译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判断三大采分点: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留、换、删、补、调、变”的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
(1)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C.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2)卡片二:文化常识(  )
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3)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
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式:宾语前置句。 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句式:状语后置句。 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
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句式:定语后置句。 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
D.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句式:被动句、省略句。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答案】(1)D
(2)A
(3)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式;翻译;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D项,“事故”错误,“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的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所以这里“故”的意思是“缘故”。D错误。
(2)A项,“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误,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这之后便可取字,所以不是“二十岁”,古代男子是二十岁时行加冠礼。A错误。
(3)C项,“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句子翻译错误,“好事”的意思是“游手好闲”。“少年”是中心词,作主语,这里的“好事者”是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的前面用来修饰“少年”,但它却放到中心词的后面了,形成了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所以句子的意思是: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人,驯养了一只蟋蟀。C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A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⑵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和翻译的能力。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0.阅读《鸿门宴》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2)对上段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C.“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1)D
(2)C
(3)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D项,“再拜”: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以表达敬意。
(2)C项,“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说法错误,根据学过的课文,可知这段选文之前的故事情节是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继而命项庄舞剑。于是张良出招樊哙。“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已经缓和,这时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项羽是没有察觉到刘邦要逃跑的。
(3)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大行”:大事;“顾”:顾及;“细谨”:小节;“辞”:计较;“让”:谦让;“夺”:夺取;“吾属”:我们;“为”:被;“虏”:俘虏。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 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⑵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参考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半,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管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愚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战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藤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意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征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5)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人物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案】(1)B
(2)D
(3)D
(4)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5)《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人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两两之间的区别,“大臣震恐”是主谓短语,“震恐”后应断开,所以先排除A项和C项;再判断“顾”应为句首语气副词,是“难道”的之意,应在“顾”前停顿,由此排除D项。
(2)D项“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说法不正确,本文节选部分虽然只介绍了樊哙一人,但本文不是独传,而是“樊、郦、滕、灌”4人合传。
(3)D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说法不正确。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达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廷,德流子孙”,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4)本题中要重点翻译出:“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 “且”(尚且,连);“特”(在乎);还要译出句子的语气(“难道……吗”)。
(5)《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而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而本文中描写樊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动作、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故答案为:⑴B
⑵D
⑶D
⑷ 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⑸ 《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人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从特殊标志词切入;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
⑵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⑷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探究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再阅读文章,简要梳理文章行文的层次,最后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找出理由,整理答案。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 ”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闻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 司马迁《鸿门宴》 曩者辱赐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B.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司马迁《鸿门宴》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李密《陈情表》 则仆偿前辱之责 司马迁《报任安书》
2.下列各组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  )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D.不吾知其亦已兮 (《离骚》)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3.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D.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一般来说,宾语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也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时应将语序调整为“沛公在安”。下列各项不属于此类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C.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D.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6.下面所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边城》 湘西 翠翠 沈从文 长篇小说
B.《祝福》 《呐喊》 鲁迅 思想家 礼教
C.《鸿门宴》 西汉 纪传体 司马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高老头》 法国 现实主义 雨果 长篇小说
7.分别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   通   )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通   )
③张良出,要项伯 (   通   )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通   )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通   )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俘 (   通   )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通   )
二、语言表达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三、文言文阅读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
(1)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C.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2)卡片二:文化常识(  )
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3)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
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式:宾语前置句。 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句式:状语后置句。 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
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句式:定语后置句。 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
D.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句式:被动句、省略句。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10.阅读《鸿门宴》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2)对上段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C.“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半,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管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愚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战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藤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今天下已定/又何意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征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史记》中有多人的合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5)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人物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者”语气词,引出原因,第二个“者”代词(亦有做助词讲),时间词后,表……的时候。B项“以”字均为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项第一个“为”介词,向,第二个也是介词,但表被动。D项“则”两个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却,第二个表承接,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课内学过的文言虚词的含义,有助于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8个文言虚词在粤教版高中课本中都有涉及,并且重点讲解过,可根据熟悉的课文例句来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为阅读浅易文言文做迁移准备。
2.【答案】A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项,“为”表被动,被动句;后者无特殊句式。B项,“于斯文”“以事”,状语后置句。C项,结合“也”分析,都为判断句。D项,“吾”是“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其亦已兮”;“羡何”,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3.【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例句和C选项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4.【答案】C
【考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宾语前置句;B,宾语前置句;D,宾语前置句。C项没有特殊句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5.【答案】B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史记》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记传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6.【答案】C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边城》是中篇小说;B项,应为《彷徨》;D项,应为巴尔扎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识记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主要考查作品、作者等内容分析。
7.【答案】“内”;“纳”;“蚤”;“早”;“要”;“邀”;“倍”;“背”;“郤”;“隙”;“不”;“否”;“内”;“纳”
【考点】通假字;鸿门宴
【解析】【分析】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点评】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积累掌握。
8.【答案】(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考点】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点评】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翻译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判断三大采分点: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留、换、删、补、调、变”的方式。
9.【答案】(1)D
(2)A
(3)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式;翻译;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D项,“事故”错误,“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的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所以这里“故”的意思是“缘故”。D错误。
(2)A项,“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误,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这之后便可取字,所以不是“二十岁”,古代男子是二十岁时行加冠礼。A错误。
(3)C项,“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句子翻译错误,“好事”的意思是“游手好闲”。“少年”是中心词,作主语,这里的“好事者”是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的前面用来修饰“少年”,但它却放到中心词的后面了,形成了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所以句子的意思是: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人,驯养了一只蟋蟀。C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A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⑵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和翻译的能力。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0.【答案】(1)D
(2)C
(3)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D项,“再拜”: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以表达敬意。
(2)C项,“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说法错误,根据学过的课文,可知这段选文之前的故事情节是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继而命项庄舞剑。于是张良出招樊哙。“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已经缓和,这时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项羽是没有察觉到刘邦要逃跑的。
(3)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大行”:大事;“顾”:顾及;“细谨”:小节;“辞”:计较;“让”:谦让;“夺”:夺取;“吾属”:我们;“为”:被;“虏”:俘虏。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 ①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②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⑵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参考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11.【答案】(1)B
(2)D
(3)D
(4)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5)《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人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两两之间的区别,“大臣震恐”是主谓短语,“震恐”后应断开,所以先排除A项和C项;再判断“顾”应为句首语气副词,是“难道”的之意,应在“顾”前停顿,由此排除D项。
(2)D项“也有单人的独传,如节选的本文”说法不正确,本文节选部分虽然只介绍了樊哙一人,但本文不是独传,而是“樊、郦、滕、灌”4人合传。
(3)D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说法不正确。司马迁最后的议论,更多表达的是对樊哙忠义勇猛、“垂名汉廷,德流子孙”,百世流芳的赞许之情。
(4)本题中要重点翻译出:“从”(带领);“因”(通过);“谢”(谢罪); “且”(尚且,连);“特”(在乎);还要译出句子的语气(“难道……吗”)。
(5)《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而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而本文中描写樊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动作、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故答案为:⑴B
⑵D
⑶D
⑷ ①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②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
⑸ 《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人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从特殊标志词切入;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
⑵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⑷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探究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再阅读文章,简要梳理文章行文的层次,最后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找出理由,整理答案。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 ”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闻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怎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