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上: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八上: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01 20: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3.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4.知道詹天佑及其成就。

1.19世纪_______——________年代,有感于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洋务派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在地方有曾国藩、______、左宗棠、______等。
2.洋务派以“__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__________,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一家军事工业;1866年左宗棠成立_______________等。19世纪70年代后,以“求富”为口号创办_______________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企业,张之洞创办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__________,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__________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的进程。
4.1872年,_______________成立,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1881年,_______________铁路建成,1880年_______________电报局建立。
5.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__________,他创办了__________纱厂等企业,他的一生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写照。
6.1909年,由__________主持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__________通车,振奋了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自强求富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 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解决“火器”问题,洋务派( )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C.创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海军 D.创办民用工业
3.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对中国时局的看法是:“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
A.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B.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C.大清帝国即将灭亡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4.为“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为“求富”,他们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洋务派为“求富”而兴建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南通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5.下列选项中,没有被洋务派作为“夷”之“长技”而学习的是( )
A.军事技术 B.科技教育 C.机器生产 D.议会制度
6.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7.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分组学习活动中,小杨同学收集的材料有
①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
②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④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学科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
A.清朝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 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的展览。请你帮助看一看,下列图片可以在展览中使用的是( )

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②李鸿章 ③福州船政局 ④魏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把李鸿章看成是一个彻底的卖国贼,这多少是一种带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评判。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有( )
A.创办开平矿务局 B.抗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C.开办福州船政局 D.建立大生纱厂
10.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 B.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
C.抵抗了外国的侵略 D.改变了社会上重视科举的风气
1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判断洋务运动是( )
A.一次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成功抵抗西方侵略的自强运动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1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 D.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13.清末状元张謇“舍本逐末”,放弃高官不做转而从事当时被人视为“末业”的工商业,创办了大生纱厂,此举表明他( )
①用实际行动批判科举制度 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的重要途径
③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使命 ④认为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的大久精盐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从行业上看,他们主要集中在(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军事工业
15.在1909年的一次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此路应是( )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汉铁路 D.津浦铁路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近代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请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材料二:张謇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材料三:1902年——1927年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表
1902年——1911年
1912年——1921年
1922年——1927年
新增工厂数
644
1230
752
创办资产总额(万元)
14030
30270
1572
注:仅统计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知张謇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写下这段话的?日记反映了张謇当时怎样的心情?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张謇弃官回乡办厂的这一举动?
(3)据材料三,概括1902年——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你作出判断的依据。(不得照抄图表中数据)
参考答案: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知识要点 1.60、90、师夷长技、李鸿章、张之洞
2.自强、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3.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
4.上海轮船局、唐胥、天津 5.张謇、大生 6.詹天佑、京张铁路
同步训练 1—5 DCADD 6—10 DCAAB 11—15 CBDCA
16.(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无以伦比。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的思想。(3)洋务派。作用:培养了一批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等。
17.(1)《马关条约》签订(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心情:痛心、悲痛,忧国忧民。(2)“实业救国”(兴办实业)。张謇抛弃世俗偏见,身体力行“实业救国”;敢为人先,具有开拓精神;为国分忧,造福家乡,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3)发展趋势:由上升、发展到发展减缓(或曲折发展);依据:新增工厂数和资产额从不断增长到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