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路过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 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20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
孔子及《论语》介绍
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通假字:鼓瑟希,铿尔
莫春者,春服既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词类活用:端 章甫
风乎舞雩
曾皙后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重点词句及翻译
稀,稀疏
暮,迟,晚
与,欤,表示反问语气
名词作动词,穿礼服;名词作动词,戴礼帽
名词作动词,吹风
名词作动词,落后
形容词作动词,小事,指作小相
形容词作动词,大事,指治国为政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唯求则非邦也与?
重点词句及翻译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翻译: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翻译参考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5.唯求则非邦也与?
翻译:(子路谈的固然是国家大事),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重点词句及翻译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评志。
述志知人
人物 志向 孔子评价 性格
国家情况 达到效果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
曾皙 ——
述志知人
人物 志向 孔子评价 性格
国家情况 达到效果
子路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 鲁莽、直率、自信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不置可否 谦虚谨慎
公西华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不置可否 谦虚能言
曾皙 —— 莫春者……咏而归 吾与点也 洒脱高雅
淡定从容
述志知人
子 路—— 强国 —— 不包含礼
冉 有—— 富民 —— 回避礼
公西华—— 礼邦 —— 参与行礼
曾 皙——恢复周礼—— 主持行礼
志向概括
对于“礼”的态度
什么是“礼”?
礼
爱人(民)
仁
内核
”风乎舞雩“
外壳
舞雩(yú)台,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周礼》有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根据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论语注疏》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4.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
5.“曾皙入浴、乘凉、唱歌、回家,表示他不愿求仕,愿意过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正符合孔子”穷则独善其身“的心意。”——吴万刚《论语侍坐讲析》
从文章中找到依据概括你眼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 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
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孔子形象
当子路谈及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表示是“哂”,根据书下注释,是笑的意思,但是笑有很多种,孔子究竟是哪种?
1.何晏在《论语集解》注引:”马曰:哂,笑。“
2.宋朱熹注:哂,微笑也。
3.清代宋翔凤《论语说义》始指明”哂“并非是微笑:”《说文》:矤,笑不坏颜曰矤。从欠,引省声。“《说文》无哂字,作矤为正,矧是假借。凡笑以至矧为度,过此则坏颜,且失容,故曰:笑不坏颜。”哂“非微笑之谓,曾皙亦以夫子有异常笑,故问之尔。”
4.康有为注:哂,大笑也。“哂”与“矧”同。《曲礼》:“笑不至矧。”郑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学方式
各言其志
即将迈入成年的你们,说说你们的人生理想和志向。
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2.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3.读了此文,结合你的学习,体会到什么借鉴意义?受到哪些启发?
在当前中国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有许多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寻找精神资源,大陆学界的主流主张是两条途径,或者向西方寻找,或者向古代中国寻找。
——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