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京师大学堂是__________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新学制。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年,废除科举制,创立于__________朝的科举制至此走到了尽头。
3.1872年《______________》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其办报形式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4.1897年_____________在上海创办,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898年,戊戌变法保留下来的唯一成果是( )
A.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文 C.废除科举制度 D.创办《申报》
2.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下诏要求建立“京师大学堂”,此举表明( )
A.清王朝开始实行“教育救国战略” B.科举制度的终结
C.“四书五经”退出教材 D.中国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3.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 )
A.宣布设立京师大学堂 B.宣布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
C.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D.标志着科举制的废除
4.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外国势力操纵科举制度
5.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具有创造性的是( )
A.创办新式学堂 B.创办高等教育 C.留学教育 D.废除科举制度
6.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
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 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择人才的需要
7.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何如,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的历史事件是( )
A.创办洋务运动 B.宣布维新变法 C.废除科举制度 D.建立中华民国
8.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9.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清朝统治 B.推动了社会进步 C.培养了实用人才 D.顺应了时代潮流
10.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宣布废除,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有关科举制的创立和废除表述正确的( )
A.它的创立体现了社会进步,它的废除是历史的倒退
B.它的废除说明科举制本身有缺点,它的创立是错误的
C.它的创立和废除都体现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时代发展
D.它的创立和废除是当权者的意志,无所谓进步与退步
11.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报纸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申报》 D.《人民日报》
13.下列关于《申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内容登载了国家政治大事 B.办报形式对后世影响巨大
C.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 D.是戊戌变法的舆论工具
14.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15.我们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它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6.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知识要点 1.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2.奏定学堂章程、八股文、1905、隋 3.申报 4.商务印书馆
同步训练 1—5 ADCAB 6—10 DCBAC 11—15 ACDDB
16.(1)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与学会;废八股取士等。
(2)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要点 1.政治制度、社会风尚 2.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3.40;4.上海、定军山 5.剪辫令、西服、高领服装 6.平等
同步训练 1—5 BDCDB 6—10 BCDDA 11—15 BBBAA
16.(1)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2)辛亥革命后。(3)资产阶级革除旧俗的行动,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说明社会习俗的转变不是能立刻完成的。
17.(1)图A:清朝(回答清末均可);图B:民国时期。(2)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