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3: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徐志摩《再别康桥》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戴望舒《雨巷》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作者简介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冰心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臧克家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②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
①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艺术特色
借物抒情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烛之色(“红”)
烛之灰
烛之光
烛之责
烛之泪
烛之魂
蜡炬成灰泪始干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行文脉络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种坚贞爱情的写照。蜡烛直到完全变成了灰烬烛泪才会干,原来是写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干,现在多用来比喻无私奉献、勤劳敬业的人。
①“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②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而且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再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明晰主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自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