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课《窦娥冤》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课《窦娥冤》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9:46:1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课《窦娥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携子 嫡亲 看觑 变微 孛老 燕侣莺俦
B.靳死 刬的 绣闼 惫懒 浣纱 鳏寡孤独
C.忤逆 恓惶 尸骸 白练 寒暄 负屈衔冤
D.冤魂 扛旱 倾刻 怜悯 造蘖 长弘化碧
3.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那)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4.下列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选填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杂剧是 ① 前代戏曲艺术 ② 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 ③ 进入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 ④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① ② ③ ④
A 在 和 已 和
B 在 以及 以 和
C 从 以及 已 以及
D 从 和 以 以及
A.A B.B C.C D.D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7.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名,与“端正好”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C.宫调名,与“一煞”等不同,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
D.宫调名,与“耍孩儿”等不同,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的高低的,而与内容无关。
8.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二、阅读理解
9.阅读《窦娥冤》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1)选段中,“科”指   ,主要用来   ;“云”指   ,主要用来   ;“唱”指   ,主要用来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兀那:   
②休:   
③打甚么不紧:   
(3)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  )
A.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 B.舞台动作提示
C.舞台人物介绍 D.舞台人物或动作提示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牡丹亭·惊梦(节选)
汤显祖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夭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选自《牡丹亭》,有删改)
(注)《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写女主人公被鸟鸣惊醒后看到满眼的春色而感觉眼花缭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
B.(步步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曲子把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C.“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与“赏心乐事谁家院”等使用对偶的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
D.《牡丹亭·惊梦》写女主人公走出深闺,面对大好春光,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春色一样,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
(2)《牡丹亭·惊梦》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牡丹亭·惊梦》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综合表达
11.〔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的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课文第三折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写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请结合《窦娥冤》进行简析。
(3)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鸳鸯煞尾】曲中“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现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A项,“愆”应读“qiān”;
C项,“偃”应读“yǎn”;
D项,“通”应读“tòng”。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2.【答案】A
【考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窦娥冤
【解析】【分析】B项,靳死应当是勒死、绣闼应该是绣挞、浣纱在本课应该是绾纱,三个都是形近或是音近词,共三个错别字;C项,无错别字;D项,抗旱在本课应该是亢旱、蘖应该是造孽 长弘化碧应该是苌弘化碧都是音近错别字,共三个。A项携子应该是楔子、变微应该变徵,都是形近错字,共两个,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生”,甚、深;④“咱”,语气词,吧;⑦“荐”,祭、超度亡灵;⑧“每”,元代时的口语,相当于现在的“们”;⑨“断送”,发送,指殡葬;⑩“兀的”,这、这个。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4.【答案】A
【考点】近义虚词辨析;窦娥冤
【解析】【分析】“在”与第一句中的“基础上”搭配,而“从”不能;“和”与“以及”都表示连接,而“以及”多用于句首,“和”则用于句中;“已”表示“已经”,副词,“以”表示连接或引进宾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辨析能力,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又要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本题需要辨析“和”与“以及”、“在”与“从”、“已”与“以”的不同用法。
5.【答案】D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处。
B项,成分残缺,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句式杂糅,“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可删去“都有记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杂糅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C项为杂糅式结构混乱。
6.【答案】D
【考点】成语的使用;窦娥冤
【解析】【分析】不明不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D“不明不暗”用于房间光线,属于对象误用。
7.【答案】D
【考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中的宫调名称等专业术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题干选择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
首先必须明白“正宫”不是词牌名也不是曲牌名,而是宫调名从而排除了AB两项。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高低的术语,与内容无关。
C项,“而与音乐无关”的表述是对宫调概念的错误理解,故排除。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8.【答案】B
【考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B项,错在“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这个地方,其实“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9.【答案】(1)科介;称角色动作;宾白;交代情节;曲词;抒发感情
(2)那;不要;有什么要紧
(3)A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剧本的基本术语的掌握。文学常识方面的东西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多整理归纳,必要时进行强化记忆。元代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需要我们掌握其中的一些术语,这样才能更加便捷地读懂杂剧剧本,才能更充分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科”指的科介,表示角色的动作,比如“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就是刽子手做站立和挂旗的动作;“云”指宾白,主要用通过角色对话,来交代情节,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唱”指曲词,主要用来抒发角色的情感。如:(正旦唱),后面多是其唱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杂剧里多方言,所以平时要多看多记多背。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根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兀那”:就是“那”的意思,原文“兀那婆子靠后”就是那个老太婆靠后一点的意思;“休”,否定副词,“不要”的意思;原句“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就是一点儿血液不要沾在地下的意思;“打甚么不紧”,就是不要紧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元杂剧剧本相关常识的把握。元杂剧的中括号包括圆括号和方括号等,圆括号主要是帮助提示角色或对舞台说明起解释作用。而方括号可能是一些宫调名称,曲牌名等。平时,在看杂剧剧本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题干要求回答,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什么?很显然是: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就是提示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准备做相应的动作和说出相应内容的话。故选A。
故答案为:⑴科介、称角色动作、宾白、交代情节、曲词、抒发感情
⑵那、不要、有什么要紧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⑶本题考查对元杂剧剧本相关常识的把握。元杂剧的中括号包括圆括号和方括号等,圆括号主要是帮助提示角色或对舞台说明起解释作用。而方括号可能是一些宫调名称,曲牌名等。平时,在看杂剧剧本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10.【答案】(1)B
(2)《牡丹亭 惊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3)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由大好春光所激发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的说法错误,这其实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烦乱的心情。C项,“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而不是对偶的手法。D项,“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错误,文本主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青春流逝的痛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以及相关语段中带有情感的字眼去分析和把握。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往往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反映。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潜台词三方面入手: 其一,个性化的语言是指符合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本质的语言。分析时抓住那些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与众不同、“话到人到”的特殊语言,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二,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并不是要求用台词来代替人物动作,而是指用台词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这种语言要展示性格,表示意向,读者从台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神情举止、内心活动。 其三,戏剧语言,要求含意深邃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含蓄凝炼,“片言百意”,使人们有充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除话的表面意思之外,还隐含着没有说出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思。阅读时,就要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从而把握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题干要求简要概括《牡丹亭·惊梦》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首先要对《惊梦》这一幕中的文字、情节、相关人物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然后具体结合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来分析。具体而言,作为戏曲就要从其唱词、动作等来分析。如“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的忧愁怅惘和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牡丹亭·惊梦》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回答这个问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展现的具体内容,二是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方法。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对镜试装、游园等,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一个闺中少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光易逝的伤感等;另外,文本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感受。总之,结合文本中有关人物的动作、神态、唱词、心理描写等语句归纳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牡丹亭 惊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⑶ 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由大好春光所激发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
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以及相关语段中带有情感的字眼去分析和把握。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往往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反映。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11.【答案】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窦娥冤
【解析】【分析】开头两句是对天地鬼神的充分信赖;可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依据又不合常理,因此主人公对天地鬼神的信赖转换为怀疑。进而揭露天地鬼神的黑白不分,最后是直接否定天地鬼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学生根据演员唱词的内容来分析其情感的起伏变化。
12.【答案】(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考点】窦娥冤;戏剧
【解析】【分析】(1)从唱词内容和故事情节来把握其揭示的意义。“屈招”揭示了窦娥被无赖诬陷,而贪官屈打成招,错判斩刑的黑暗现实;“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揭示出官吏们对案件竟然不覆勘审核,草菅人命,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
(2)“有理无钱”莫进来,说明只要有钱,就能打赢官司,揭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无个不冤”,揭示了官府判案没有公正的,揭露了吏治的腐败残酷,可见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
(3)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来;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寄希望于朝廷。
(4)作答时,首先结合剧情分析这句话如何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再根据题干“联系窦娥悲剧”,进一步分析其悲剧性的意义。
故答案为:
(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点评】(1)前一句需抓住“屈招”分析屈打成招的冤情;后一句抓住“覆勘”分析出官府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
(2)前者“无个不冤” 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后者揭示官府贪赃枉法,是“无理有钱”者的天下。
(3)作者将变革希望寄托在皇帝的“金牌势剑”,且又将除害说成是“与天子分忧”,可见关汉卿的历史局限性。
(4)抓住窦娥遭受冤屈的处境和“收养我奶奶”的嘱托对比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课《窦娥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嗟(jiē)怨 罪愆(yún) 衔(xián)冤
B.亢(kàng)旱 刽(guì)子手 提(dī)防
C.湛湛(zhàn) 阡陌(mò) 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 苌(cháng)弘 盗跖(zhí )
【答案】B
【考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A项,“愆”应读“qiān”;
C项,“偃”应读“yǎn”;
D项,“通”应读“tòng”。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携子 嫡亲 看觑 变微 孛老 燕侣莺俦
B.靳死 刬的 绣闼 惫懒 浣纱 鳏寡孤独
C.忤逆 恓惶 尸骸 白练 寒暄 负屈衔冤
D.冤魂 扛旱 倾刻 怜悯 造蘖 长弘化碧
【答案】A
【考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窦娥冤
【解析】【分析】B项,靳死应当是勒死、绣闼应该是绣挞、浣纱在本课应该是绾纱,三个都是形近或是音近词,共三个错别字;C项,无错别字;D项,抗旱在本课应该是亢旱、蘖应该是造孽 长弘化碧应该是苌弘化碧都是音近错别字,共三个。A项携子应该是楔子、变微应该变徵,都是形近错字,共两个,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那)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答案】C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生”,甚、深;④“咱”,语气词,吧;⑦“荐”,祭、超度亡灵;⑧“每”,元代时的口语,相当于现在的“们”;⑨“断送”,发送,指殡葬;⑩“兀的”,这、这个。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4.下列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选填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杂剧是 ① 前代戏曲艺术 ② 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 ③ 进入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 ④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① ② ③ ④
A 在 和 已 和
B 在 以及 以 和
C 从 以及 已 以及
D 从 和 以 以及
A.A B.B C.C D.D
【答案】A
【考点】近义虚词辨析;窦娥冤
【解析】【分析】“在”与第一句中的“基础上”搭配,而“从”不能;“和”与“以及”都表示连接,而“以及”多用于句首,“和”则用于句中;“已”表示“已经”,副词,“以”表示连接或引进宾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辨析能力,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性,又要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本题需要辨析“和”与“以及”、“在”与“从”、“已”与“以”的不同用法。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答案】D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窦娥冤
【解析】【分析】A项,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只能保留一处。
B项,成分残缺,删除句首的“让”字。
C项,句式杂糅,“见于……”和“……都有记载”杂糅,可删去“都有记载”。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杂糅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C项为杂糅式结构混乱。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答案】D
【考点】成语的使用;窦娥冤
【解析】【分析】不明不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D“不明不暗”用于房间光线,属于对象误用。
7.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名,与“端正好”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C.宫调名,与“一煞”等不同,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
D.宫调名,与“耍孩儿”等不同,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的高低的,而与内容无关。
【答案】D
【考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中的宫调名称等专业术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题干选择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
首先必须明白“正宫”不是词牌名也不是曲牌名,而是宫调名从而排除了AB两项。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高低的术语,与内容无关。
C项,“而与音乐无关”的表述是对宫调概念的错误理解,故排除。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8.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答案】B
【考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B项,错在“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这个地方,其实“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二、阅读理解
9.阅读《窦娥冤》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1)选段中,“科”指   ,主要用来   ;“云”指   ,主要用来   ;“唱”指   ,主要用来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兀那:   
②休:   
③打甚么不紧:   
(3)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  )
A.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 B.舞台动作提示
C.舞台人物介绍 D.舞台人物或动作提示
【答案】(1)科介;称角色动作;宾白;交代情节;曲词;抒发感情
(2)那;不要;有什么要紧
(3)A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剧本的基本术语的掌握。文学常识方面的东西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多整理归纳,必要时进行强化记忆。元代杂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需要我们掌握其中的一些术语,这样才能更加便捷地读懂杂剧剧本,才能更充分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科”指的科介,表示角色的动作,比如“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就是刽子手做站立和挂旗的动作;“云”指宾白,主要用通过角色对话,来交代情节,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唱”指曲词,主要用来抒发角色的情感。如:(正旦唱),后面多是其唱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杂剧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杂剧里多方言,所以平时要多看多记多背。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根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兀那”:就是“那”的意思,原文“兀那婆子靠后”就是那个老太婆靠后一点的意思;“休”,否定副词,“不要”的意思;原句“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就是一点儿血液不要沾在地下的意思;“打甚么不紧”,就是不要紧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元杂剧剧本相关常识的把握。元杂剧的中括号包括圆括号和方括号等,圆括号主要是帮助提示角色或对舞台说明起解释作用。而方括号可能是一些宫调名称,曲牌名等。平时,在看杂剧剧本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题干要求回答,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什么?很显然是: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比如“(刽子做喝科,云)”就是提示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准备做相应的动作和说出相应内容的话。故选A。
故答案为:⑴科介、称角色动作、宾白、交代情节、曲词、抒发感情
⑵那、不要、有什么要紧
⑶A
【点评】⑴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⑶本题考查对元杂剧剧本相关常识的把握。元杂剧的中括号包括圆括号和方括号等,圆括号主要是帮助提示角色或对舞台说明起解释作用。而方括号可能是一些宫调名称,曲牌名等。平时,在看杂剧剧本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牡丹亭·惊梦(节选)
汤显祖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夭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选自《牡丹亭》,有删改)
(注)《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写女主人公被鸟鸣惊醒后看到满眼的春色而感觉眼花缭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
B.(步步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曲子把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C.“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与“赏心乐事谁家院”等使用对偶的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
D.《牡丹亭·惊梦》写女主人公走出深闺,面对大好春光,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春色一样,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
(2)《牡丹亭·惊梦》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牡丹亭·惊梦》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B
(2)《牡丹亭 惊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3)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由大好春光所激发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的说法错误,这其实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烦乱的心情。C项,“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而不是对偶的手法。D项,“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错误,文本主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青春流逝的痛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以及相关语段中带有情感的字眼去分析和把握。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往往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反映。人物语言是戏剧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分析时应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潜台词三方面入手: 其一,个性化的语言是指符合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本质的语言。分析时抓住那些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与众不同、“话到人到”的特殊语言,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二,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并不是要求用台词来代替人物动作,而是指用台词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这种语言要展示性格,表示意向,读者从台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神情举止、内心活动。 其三,戏剧语言,要求含意深邃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含蓄凝炼,“片言百意”,使人们有充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除话的表面意思之外,还隐含着没有说出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思。阅读时,就要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从而把握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题干要求简要概括《牡丹亭·惊梦》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首先要对《惊梦》这一幕中的文字、情节、相关人物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然后具体结合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来分析。具体而言,作为戏曲就要从其唱词、动作等来分析。如“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的忧愁怅惘和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牡丹亭·惊梦》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回答这个问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展现的具体内容,二是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方法。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对镜试装、游园等,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一个闺中少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光易逝的伤感等;另外,文本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感受。总之,结合文本中有关人物的动作、神态、唱词、心理描写等语句归纳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 《牡丹亭 惊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⑶ 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本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由大好春光所激发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
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以及相关语段中带有情感的字眼去分析和把握。戏曲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往往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来反映。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三、综合表达
11.〔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答案】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窦娥冤
【解析】【分析】开头两句是对天地鬼神的充分信赖;可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依据又不合常理,因此主人公对天地鬼神的信赖转换为怀疑。进而揭露天地鬼神的黑白不分,最后是直接否定天地鬼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学生根据演员唱词的内容来分析其情感的起伏变化。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的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课文第三折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写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请结合《窦娥冤》进行简析。
(3)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鸳鸯煞尾】曲中“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现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作简要分析。
【答案】(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考点】窦娥冤;戏剧
【解析】【分析】(1)从唱词内容和故事情节来把握其揭示的意义。“屈招”揭示了窦娥被无赖诬陷,而贪官屈打成招,错判斩刑的黑暗现实;“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揭示出官吏们对案件竟然不覆勘审核,草菅人命,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
(2)“有理无钱”莫进来,说明只要有钱,就能打赢官司,揭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无个不冤”,揭示了官府判案没有公正的,揭露了吏治的腐败残酷,可见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
(3)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来;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寄希望于朝廷。
(4)作答时,首先结合剧情分析这句话如何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再根据题干“联系窦娥悲剧”,进一步分析其悲剧性的意义。
故答案为:
(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点评】(1)前一句需抓住“屈招”分析屈打成招的冤情;后一句抓住“覆勘”分析出官府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
(2)前者“无个不冤” 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后者揭示官府贪赃枉法,是“无理有钱”者的天下。
(3)作者将变革希望寄托在皇帝的“金牌势剑”,且又将除害说成是“与天子分忧”,可见关汉卿的历史局限性。
(4)抓住窦娥遭受冤屈的处境和“收养我奶奶”的嘱托对比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