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 脑脊液、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属于内环境
C. 激素合成、运输及作用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D.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
2.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 摄入的食物过酸或过碱会导致血浆的pH明显改变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正常人体即使在寒冬酷暑也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3. 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膀胱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B. 由a→b→c→f→g完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脊髓产生尿意
D. f受损时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但仍有反射存在
4. 机体运动会引起心跳、呼吸等加快,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B. 机体运动受到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共同支配
C. 运动的协调既需要神经调节也需要体液调节
D. 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兴奋
5. 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
C.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可以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D. 水盐平衡主要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来实现
6.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Ardem Patapoutian在研究人类的感觉时发现了触觉受体Piezo蛋白,它能直接响应细胞膜上的机械力刺激并介导阳离子进入细胞。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Piezo蛋白一定含有元素C、H、O、N
B. Piezo蛋白在触觉发生中行使感受器功能
C. 机械力刺激引发阳离子内流,定会促使细胞产生兴奋
D. 开发抑制Piezo功能的药物有望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
7. 广泛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新冠病毒扩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的新冠病毒疫苗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性
B. 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会降低疫苗的预防作用
C. 疫苗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激发免疫反应
D. 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足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8.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号分子通常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
B. 有些信号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从胞内释放
C. 信号分子的受体只能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D. 信号分子只有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可发挥作用
9. 某兴趣小组探究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对梨树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
B. 激素处理的时长、季节因素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C. 预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D. 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A和B的作用相反
10. 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植物细胞内能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
B. 光敏色素结构的改变可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C. 年轮的形成是由于季节变化影响细胞分裂和生长的速度
D. 根中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将重力信号转换成生长素
11.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光合作用、③代表有氧呼吸
B. ①~④过程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C.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
D. 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交换有利于调节大气中碳含量
12. 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B.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物理信息
C. 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 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开花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13. 有关“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可表现出结构、功能和收支上的平衡
B.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D.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比冻原生态系统慢
1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 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 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
二、多项选择题
15.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结构包括③④⑤,④处液体为组织液
B. ⑤可以是肌肉细胞膜或某些腺体细胞膜
C. ③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质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神经递质与⑥结合后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16. 下图是人体对某病原体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①—⑤代表细胞,a、b代表物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有①和③
B. 细胞②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物质a的作用
C. 物质b与病原体的结合可抑制病原体增殖
D. 细胞⑦受到相同病原体刺激时能迅速增殖产生抗体
17. 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B. 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C. 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18. 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某种生态金字塔,a、b、c、d代表不同营养级。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Ⅰ不可能是生物量金字塔 B. 图Ⅱ可能是生物数量金字塔
C. 图Ⅰ和Ⅱ通常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 D. a代表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
19. 下列实验中采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自变量控制
A 研究小肠胰液的分泌 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用稀盐酸刺激小肠
B 研究性腺的生理功能 摘除公鸡的睾丸,观察其雄性特征的变化
C 研究下丘脑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阻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血液联系
D 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发育的影响 给蝌蚪饲喂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A. A B. B C. C D. D
三、非选择题
20. 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升高,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4)图2所示的GLUT4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②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
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
(5)正常情况下,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一昼夜的基础分泌有两个高峰——约为3:00~8:00和16:00~19:00之间。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下午血糖浓度基本平稳且无低血糖,但在晚餐前发生短暂高血糖的“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产生“黄昏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1. 一些正常细胞表达的PD—L1能与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可有效避免被免疫细胞攻击。许多癌细胞也能表达PD—L1,从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追杀”,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研制了两种抗体类抑制剂,以恢复T细胞追杀此类癌细胞的能力,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的角度分析,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由图1可知,正常情况下T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的结合识别癌细胞,主要依赖_______________免疫清除癌细胞.
(2)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T细胞在脊髓中产生、在胸腺中进一步分化、发育并成熟
②T细胞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③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④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图2中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它们均是通过阻断_______________的结合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相比而言,使用_______________抑制剂治疗癌症更容易使T细胞将正常细胞列为攻击对象,引发_______________病。
(4)除上述免疫治疗,还可通过注射_______________实现免疫预防,这是机体的一种_______________(选填“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22.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分为7个时期。研究人员以草莓作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时期果实内的生长素(1AA)和脱落酸(ABA)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IA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发育初期的果实内,IAA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使小绿果发育成大绿果。果实进一步由大绿到全红的成熟过程中,IAA和ABA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IAA和ABA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对大绿果期的草毒用一定量的外源IAA和ABA分别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五种果期的果实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果期果实数量(个)组别 浅绿果 纯白果 始红果 片红果 全江果
对照 10 18 2 2 0
50μmol·L-1的IAA处理 18 12 2 0 0
50μmol·L-1的ABA处理 2 8 0 8 10
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应尽量选择_______________的草莓进行实验,对照组用_______________处理。由表中数据可知,IAA和ABA对果实成熟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IAA和ABA的相互作用,在上述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了果实内两种激素的含量,如下图2所示。
据图2结果分析,ABA对果实成熟的作用可通过_______________实现,两种激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_______________作用。
(4)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项利于草莓长距离运输时保鲜的可行性措施:_______________。
23.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个牧场内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体重田鼠的数量统计表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被捕获过一次的田鼠被再次捕获的几率会降低,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_______________。
(2)由表1可知,该调查区域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3)为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有学者认为,通过捕杀体重>90g的田鼠也可有效控制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你觉得这个建议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该牧场内有一条“植物→田鼠→鼬”的食物链,研究人员对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位J/(hm2·a))。
表2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35×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①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
②田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J(hm2·a)。
③表2数据表明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4. 鱼类的食物组成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人员对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进行取样研究,绘制的部分食物关系如下图(微囊藻属于蓝藻,能产生毒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
(2)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藻大量繁殖,鱼类喜食的浮游植物如鱼鳞藻、脆杆藻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是蓝藻竞争_______________等生存资源的能力强,以及蓝藻产生____________抑制了鱼鳞藻、脆杆藻的生长繁殖。
(3)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鲤鱼、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其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浮游动物,这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__强度。
(4)太湖银鱼、白鱼、白虾俗称“太湖三白”,由于过度捕捞,1995年后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由白鱼替换成了鲚鱼,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变化更容易引发藻爆发,是因为鲚鱼数量的增长会增加对_______________的摄食,有利于蓝藻的繁殖。
(5)对鲫鱼取样后发现,其消化道中浮游植物的体积平均约占93.99%,以此作出了“维持鲫鱼生命活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结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
生物 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 脑脊液、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属于内环境
C. 激素合成、运输及作用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D.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 D
2.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 摄入的食物过酸或过碱会导致血浆的pH明显改变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正常人体即使在寒冬酷暑也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 B
3. 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膀胱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B. 由a→b→c→f→g完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脊髓产生尿意
D. f受损时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但仍有反射存在
答案 D
4. 机体运动会引起心跳、呼吸等加快,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B. 机体运动受到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共同支配
C. 运动的协调既需要神经调节也需要体液调节
D. 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兴奋
答案 D
5. 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
C.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可以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
D. 水盐平衡主要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来实现
答案 B
6.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Ardem Patapoutian在研究人类的感觉时发现了触觉受体Piezo蛋白,它能直接响应细胞膜上的机械力刺激并介导阳离子进入细胞。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Piezo蛋白一定含有元素C、H、O、N
B. Piezo蛋白在触觉发生中行使感受器功能
C. 机械力刺激引发阳离子内流,定会促使细胞产生兴奋
D. 开发抑制Piezo功能的药物有望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
答案 C
7. 广泛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新冠病毒扩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的新冠病毒疫苗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性
B. 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会降低疫苗的预防作用
C. 疫苗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激发免疫反应
D. 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足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C
8.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号分子通常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
B. 有些信号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从胞内释放
C. 信号分子的受体只能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D. 信号分子只有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可发挥作用
答案 C
9. 某兴趣小组探究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对梨树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浓度
B. 激素处理的时长、季节因素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C. 预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D. 图示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A和B的作用相反
答案 C
10. 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植物细胞内能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
B. 光敏色素结构的改变可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C. 年轮的形成是由于季节变化影响细胞分裂和生长的速度
D. 根中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将重力信号转换成生长素
答案 D
11.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光合作用、③代表有氧呼吸
B. ①~④过程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C.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
D. 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交换有利于调节大气中碳含量
答案 A
12. 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B.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物理信息
C. 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 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开花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 C
13. 有关“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可表现出结构、功能和收支上的平衡
B.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D.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比冻原生态系统慢
答案 D
1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 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 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5.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结构包括③④⑤,④处液体为组织液
B. ⑤可以是肌肉细胞膜或某些腺体细胞膜
C. ③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质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神经递质与⑥结合后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 AB
16. 下图是人体对某病原体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①—⑤代表细胞,a、b代表物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有①和③
B. 细胞②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物质a的作用
C. 物质b与病原体的结合可抑制病原体增殖
D. 细胞⑦受到相同病原体刺激时能迅速增殖产生抗体
答案 AD
17. 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B. 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C. 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 BC
18. 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某种生态金字塔,a、b、c、d代表不同营养级。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Ⅰ不可能是生物量金字塔 B. 图Ⅱ可能是生物数量金字塔
C. 图Ⅰ和Ⅱ通常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 D. a代表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
答案 BCD
19. 下列实验中采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自变量控制
A 研究小肠胰液的分泌 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用稀盐酸刺激小肠
B 研究性腺的生理功能 摘除公鸡的睾丸,观察其雄性特征的变化
C 研究下丘脑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阻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血液联系
D 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发育的影响 给蝌蚪饲喂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A. A B. B C. C D. D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20. 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升高,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4)图2所示的GLUT4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②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
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
(5)正常情况下,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一昼夜的基础分泌有两个高峰——约为3:00~8:00和16:00~19:00之间。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下午血糖浓度基本平稳且无低血糖,但在晚餐前发生短暂高血糖的“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产生“黄昏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肝糖原的分解 ②.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2)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
(3) ①. 协助扩散 ②.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③. 外负内正 ④. 体液
(4)①②③ (5)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抵消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的升血糖作用
21. 一些正常细胞表达的PD—L1能与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可有效避免被免疫细胞攻击。许多癌细胞也能表达PD—L1,从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追杀”,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研制了两种抗体类抑制剂,以恢复T细胞追杀此类癌细胞的能力,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的角度分析,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由图1可知,正常情况下T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的结合识别癌细胞,主要依赖_______________免疫清除癌细胞.
(2)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T细胞在脊髓中产生、在胸腺中进一步分化、发育并成熟
②T细胞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③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④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图2中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它们均是通过阻断_______________的结合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相比而言,使用_______________抑制剂治疗癌症更容易使T细胞将正常细胞列为攻击对象,引发_______________病。
(4)除上述免疫治疗,还可通过注射_______________实现免疫预防,这是机体的一种_______________(选填“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
答案 (1) 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累积) ②. T细胞受体与癌细胞抗原 ③. 细胞
(2)②③ (3) ①. 蛋白质(球蛋白) ②. PD—1与PD—L1 ③. PD—1 ④. 自身免疫
(4) ①. (癌症)疫苗 ②. 主动免疫
22.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分为7个时期。研究人员以草莓作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时期果实内的生长素(1AA)和脱落酸(ABA)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IA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发育初期的果实内,IAA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使小绿果发育成大绿果。果实进一步由大绿到全红的成熟过程中,IAA和ABA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IAA和ABA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对大绿果期的草毒用一定量的外源IAA和ABA分别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五种果期的果实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果期果实数量(个)组别 浅绿果 纯白果 始红果 片红果 全江果
对照 10 18 2 2 0
50μmol·L-1的IAA处理 18 12 2 0 0
50μmol·L-1的ABA处理 2 8 0 8 10
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应尽量选择_______________的草莓进行实验,对照组用_______________处理。由表中数据可知,IAA和ABA对果实成熟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IAA和ABA的相互作用,在上述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了果实内两种激素的含量,如下图2所示。
据图2结果分析,ABA对果实成熟的作用可通过_______________实现,两种激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_______________作用。
(4)根据上述研究,请提出一项利于草莓长距离运输时保鲜的可行性措施: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吲哚乙酸 ②. 发育着的种子 ③. 减少、增加
(2) ①. 生长发育状况基本一致、没有受损(机械损伤)、没有病虫害等 ②. 等量的蒸馏水 ③. 抑制(延缓)、促进
(3) ①. 降低果实内IAA的含量 ②. 相抗衡(相反或拮抗)
(4)喷洒一定量的IAA(类似物)
23.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个牧场内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体重田鼠的数量统计表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被捕获过一次的田鼠被再次捕获的几率会降低,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_______________。
(2)由表1可知,该调查区域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3)为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有学者认为,通过捕杀体重>90g的田鼠也可有效控制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你觉得这个建议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该牧场内有一条“植物→田鼠→鼬”的食物链,研究人员对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位J/(hm2·a))。
表2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35×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①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
②田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J(hm2·a)。
③表2数据表明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①. 标记(志)重捕法 ②. 大(高)
(2) ①. 稳定型 ②. 出生率和死亡率
(3) ①. 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②. 不合理 ③. 捕杀体重>90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
(4) ①. 0.3% ②. 2×107 ③. 逐级递减
24. 鱼类的食物组成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人员对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进行取样研究,绘制的部分食物关系如下图(微囊藻属于蓝藻,能产生毒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
(2)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蓝藻大量繁殖,鱼类喜食的浮游植物如鱼鳞藻、脆杆藻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是蓝藻竞争_______________等生存资源的能力强,以及蓝藻产生____________抑制了鱼鳞藻、脆杆藻的生长繁殖。
(3)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鲤鱼、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其主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浮游动物,这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__强度。
(4)太湖银鱼、白鱼、白虾俗称“太湖三白”,由于过度捕捞,1995年后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由白鱼替换成了鲚鱼,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变化更容易引发藻爆发,是因为鲚鱼数量的增长会增加对_______________的摄食,有利于蓝藻的繁殖。
(5)对鲫鱼取样后发现,其消化道中浮游植物的体积平均约占93.99%,以此作出了“维持鲫鱼生命活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结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①. 阳光 ②. 毒素
(3) ①. 垂直 ②. 可充分利用空间、食物等环境资源 ③. (种间)竞争
(4) ①. 速度和方向 ②. (枝角类)浮游动物
(5)可靠。食物中少量的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所含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解鱼的各项生命活动。(不可靠。未分析鲫鱼对不同来源食物消化利用能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