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6 22: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1—5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
2.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3.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 B.天府之国一一都江堰文化展
C.千秋功业一一明长城文化展 D.交通大国一一宋航海文化展
4.“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6.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7.“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苦……”这是一首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玄奘西行 B.张骞通西域 C.鉴真东渡 D.班超经营西域
8.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史实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派出遺唐使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9.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10.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1.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右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对外开放的气象
12.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唐蕃和亲
14.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这些外来宗教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领域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材料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不分华夷,一视同仁 B.强大自信,兼收并蓄 C.国力强盛,万国来朝 D.宗教宽容,来者不拒
15.唐玄宗统治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小事就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可见此时唐朝已经开始形成( )
A.宦官专杈的局面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外重内轻的局面 D.节度使权力过大的现象
16.《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描述的是( )
A.推行郡县制 B.外戚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民族政权并立
17.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18.黄巢起义是乾符五年(878 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波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这次起义( )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攻入长安并建立后梁政权
19.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A.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20.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二、综合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如右图。
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1分)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2)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1分)材料三图中A、B、C三处的地名分别是什么 (3分)
(3)材料四对该工程持何种态度?(1分)为什么说此河的开通使隋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2分)
(4)这一工程的开通对隋朝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2分)
2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已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怎样的统治状况?(2分)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2分)
(2)结合材料三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2分)它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分)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3.(13分)隋唐时期,中华民族以无穷的魅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社会景象。请阅读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材料二: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一—尺带珠丹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2分)他采取了相应的什么措施?(2分)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1分)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2分)
(3)材料三中“和同为一家”反映了唐朝与哪一民族的友好关系?(1分)请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1分)
(4)材料四中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请你举出一例唐朝影响世界的史实。(1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2分)
24.(15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
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一: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地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的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1分)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可贵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最可贵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为何鉴真大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崇高的地位。(2分)“东渡精神”的含义是什么?(1分)
【求真经享誉佛国】
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3)材料三中的“伟大僧人”是谁?(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享誉“佛国”的表现。(2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
(5)材料二、三中人物的事迹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意义?(2分)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B C B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D D C D C A B
二、综合题
21.(1)杨坚(或:隋文帝)。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大运河。涿郡;洛阳;余杭。
(3)持肯定态度。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洽、经济和文化交流。
(4)加重了民众的赋役;开通后,隋炀帝巡游江南,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不得民心。
22.(1)唐玄宗统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黑暗腐败。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即可),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要反腐倡廉,政治清明,发展民生。
23.(1)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吐蕃。文成公主人藏。
(4)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写出一-件即可)
(5)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24.(1)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因为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促进了两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3)玄奘。他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4)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5)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