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草船借箭 课件 ( 2课时 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草船借箭 课件 ( 2课时 共6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6: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你读过四大名著吗?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们知道这首诗说的是谁吗?
诸葛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即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5 草 船 借 箭
第一课时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他被称作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
主要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我会认
周 妒 都 子 毛
yú jì dū màn líng
水 鼓 喊 弓 相
zhài léi nà nú chéng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温瑜
瑕不掩瑜


周瑜
顾忌
肆无忌惮


妒忌
督促
九门提督


都督
幔帐
营幔
màn

幔子
雁翎
翅翎
líng

翎毛
营寨
安营扎寨
zhài

水寨
自吹自擂
擂鼓助威
léi

擂鼓
唢呐
摇旗呐喊


呐喊
驽钝
驽箭离弦


弓弩
丞辅
御史中丞
chéng

丞相

léi(擂鼓)
lèi(擂台)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读一读:爸爸、妈妈摆擂(lèi)台,看谁粽子包得多。我们兄弟俩都
给妈妈擂( léi )鼓助威。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假如
假期

首都
都要
jià
dōu

jiǎ
假( )如你这个假( )期没什么安排,就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吧。
林林暑假去首都( )北京旅游,给每个好朋友都( )带了礼物。
jiǎ
jià

dōu
识字划船









【妒忌】
【军令状】
【迟延】
【疑惑】
【调度】
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怀疑困惑。
耽搁;拖延。
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虚实】
【弓弩手】
【丞相】
【神机妙算】
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检查自读情况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限期造箭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曹军
书写指导:上横要短、中间日字扁宽、一横居中,两竖贯穿上横,下边日字要窄小。

cáo
结构:上下
组词:吾曹 三曹对案
造句: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
合打败了强大的曹军。
音序:C 部首:日
我会写
都督
书写指导:叔字扁宽、中横稍长并上提、中间两竖是两笔、小字竖不带钩,目字扁窄。


结构:上下
组词:督促 九门提督
造句:三国时期,周瑜是吴国的
都督,可以指挥千军万马。
音序:D 部首:目
我会写
惩罚
书写指导:整体方正,彳的下撇稍长、竖要短,正字的下横平直、要长,心字要扁宽。

chéng
结构:上下
组词:惩办 惩前毖后
造句:因作业未完成,老师狠狠
地惩罚了小明。
音序:C 部首:心
我会写
遮起来
书写指导: “庶”中间不要写成“艹”、两竖下边封闭,四点稍宽、要均匀,“辶”的捺要平且长。

zhē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遮掩 遮人耳目
造句:石榴树像一把大伞举过房
顶,把我家小院遮起来。
音序:Z 部首:辶
我会写
水寨
书写指导:中间三横两竖紧凑匀称,撇和捺在两竖下起笔、要舒展,下边不是木字。

zhài
结构:上中下
组词:营寨 安营扎寨
造句:这些土匪躲到水寨里,很
难逮住他们。
音序:Z 部首:宀
我会写
擂鼓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扌横短提稍长,雨字上横稍短、下框变为冖、四点要小、匀称。

léi
结构:左右
组词:擂鼓助威 自吹自擂
造句:赛场上,我们擂鼓为运动
健儿助威。
音序:L 部首:扌
我会写
插满
书写指导:右上边首撇短平、中竖与臼字下横相连,臼字首笔是短撇、 两边分开。

chā
结构:左右
组词:插入 两肋插刀
造句:运动会上,操场周围插满
了鲜艳的彩旗。
音序:C 部首:扌
我会写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堂小结
5 草 船 借 箭
第二课时
周瑜 妒忌 都督 曹操 委托
幔子 鲁肃 遮住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插满 丞相
周瑜 妒忌 都督 曹操 委托
幔子 鲁肃 遮住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插满 丞相






zhài
léi


chénɡ
màn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字公瑾,东汉末年吴国名将。
挺有才干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心里很妒忌
开门见山 点明起因
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周瑜是怎么为难诸葛亮的?
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明知故问
设下圈套








周瑜: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 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假借公事,逼人就范
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周瑜: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
误了大事。
周瑜: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只要三天。
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
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步步紧逼
沉着应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暗自窃喜,以为计谋达成
读读课文,找一找周瑜还给诸葛亮出了哪些难题?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吩咐军匠迟延
派人监督
减少造箭材料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认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
足智多谋
宽宏大量
周瑜:
气量狭窄
嫉贤妒能
品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化解周瑜的刁难的?
草船借箭
通晓天文
02
知人善用
善于谋划
03
了解人心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知人善用
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特向他借船。
鲁肃可以信赖。
通晓天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情势如此危急,但诸葛亮却表现得特别冷静沉着,说明他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
与第四段信誓旦旦借箭相照应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善于谋划
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出来射箭,也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了解人心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顾全文,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①他布局巧妙,计划周密,包括他如何将计就计,借箭的准备,受箭的方法,叫鲁肃一起去取箭等。②他知人心,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所以向他借船;曹操谨慎多疑,定不会
贸然出兵;周瑜取箭后必会生疑,但绝不会直接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回去后好向周瑜解释。③他识天气,取箭时的大雾漫天和回来时的顺风顺水可以证明这一点。
起因——妒人才干——借机陷害
经过
计划周密
结果——自叹不如——心服口服
鲁肃相助、等待雾天——知人识天
一起取箭、大造声势
曹操中计、借箭成功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草船借箭








本文记叙了( )由于妒忌( )的才干,要诸葛亮在( )之内造好( )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周瑜
十万
十天
诸葛亮
曹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军令状
妒忌
迟延
吩咐
耽搁;拖延。
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 )周瑜妒忌,设计陷害,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 )谢谢曹丞相的箭,飞驶而归。
( )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
( )诸葛亮请鲁肃相助,借来船只、士兵等。
二、按照课文的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





周瑜得知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非常高兴。可是要火攻,这大冬天哪里有东南风呢?望着强劲的西北风,周瑜急得吐了一口鲜血,昏倒在地。
鲁肃见事情紧急,急忙把诸葛亮请来了。诸葛亮胸有成竹,给周瑜送上一张“药方”:
三、课外阅读
“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出了诸葛亮知道了他的心事,不得不请教诸葛亮,请他想想办法。诸葛亮预测出冬至后会刮一场东南风,就对周瑜说他能借来东风。周瑜的“病”立刻好了。他命令部下赶紧去南屏山建筑七星坛供诸葛亮借东风用。
诸葛亮披头散发,登坛作法,口念咒语,装模作样地借起东风来。与此同时,周瑜已经做好了进攻曹操的一切准备。公元二零八年冬至那天的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风势越来越猛。
联系这篇文章以及你读过的三国故事,想一想: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神机妙算
请你再概括文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 妒能忌贤
鲁肃:忠厚老实 顾全大局
曹操:谨慎多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以商议军事为由,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三天必须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让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
每只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让鲁肃不要声张。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并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时江上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鲁肃和
诸葛亮只管饮酒取乐。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好命人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到了十万多支箭,满载而归。鲁肃告诉周瑜经过,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
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参考答案: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诸葛亮主动要求去做,说明他胸有成竹,足智多谋;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是因为他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
亮中了他的诡计,他可以治诸葛亮的罪了。
还如,“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
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参考答案:读课文前,我一度以为诸葛亮的聪明缘于先天的因素,像是生来具有神力一般。读课文后,我知晓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是因为他懂天文、知地理、善于用人、能猜度他人性格。我还想了解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阅读链接”内容见教材第21页)
参考答案:“阅读链接”与课文第8~10自然段相对应。“阅读链接”选段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形成了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语言特点。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书中的其他故事。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 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