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竹石
第十课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谁能来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谁能来说一说这两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是怎样来表达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三首》, 看一看《竹石》这首古诗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高尚人格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
[清] 郑燮
(xiè)
1.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2.先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郑燮,号板桥,字克柔,清代书法家、文学家。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诗人简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
[清]
郑
燮
再读诗文 ,注意停顿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①【咬定】咬紧。
②【立根】扎根。
③【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实写竹子扎根,暗喻人立场坚定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理解诗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万”是虚指,写出竹子坚韧从容的神态;
“任尔”写出竹子无畏乐观的精神。
④【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⑤【坚劲】坚强有力。
⑥【任】任凭。
⑦【尔】你。
哪怕遭受了千万次的磨难和打击,竹子依然还是那样的坚韧和强劲。也不管刮的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都不能让它屈服。
理解诗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解读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青山”“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咬定”“不放松”写出了竹子的态度:坚韧、顽强。
咬
拟人
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古诗解读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遭受的磨难。
“还坚劲”“任尔”写出了竹子面对磨难的态度。
坚
坚强不息
坚韧不拔
劲
挺拔有力
威武挺立
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托物言志。
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马诗》 马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共同特点是都借一种事物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竹石》 竹 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竹石》中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赞美竹子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背诵默写古诗。
搜集关于竹的典故和含有竹的诗句。
搜集并积累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或者题画诗。(共20张PPT)
石灰吟
第十课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字词学习
chuí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záo
fén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再读古诗,明确诗歌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等闲: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
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石灰石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作者从平凡出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其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助石灰的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
来表明自己持身洁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1. 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2.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歌,
并练习背诵。(共20张PPT)
马诗
第十课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
马
马
马
马
马
自古以来,马就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马诗》,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会对马有更深刻的认识。
听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字词学习
yān shān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sì
jīn luò nǎo
多
音
字
燕
yān(燕山 燕昭好马)
yàn(燕子 劳燕分飞)
似
sì(似乎 似是而非)
shì(似的)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范读,明确停顿。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诗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作者简介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释疑,理解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大 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②燕 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③ 钩 :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④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古诗诗意: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之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头,飞快地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1. 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边疆战场的景色。
2.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以及月亮的形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沙如雪”表面上是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其实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似钩” 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小 结
1. 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想要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
悲叹。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指的是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了主人的重视,在本诗中寄托了诗人渴望能像这样的马儿一样,被人重视,一展抱负,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
“何当”意思是“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再读一读,读出问句语气。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
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永泰马的命运表达,是那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古诗“四字法” —— 读、品、悟、背
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马自喻,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 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3.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