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14《文言文二则》 课件(共21+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 14《文言文二则》 课件(共21+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7:31:0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十四课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棋吗,你最擅长的是下哪种棋,是和谁学的下棋。
古时候,有两个孩子向善于下棋的奕秋学棋,两个人条件一样,可是结果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走进课文《学奕》寻找答案吧!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
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
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
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
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孟子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
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读好停顿。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要慢,注意抑扬顿挫。自由读课文,根据注释在文中边读边批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听读课文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字词学习
援助 面面俱到 自愧弗如
yuán


全国。
通国: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缴:
不如。
弗若:
这样。
然:
引,拉。
援:
词语注释
因为。
为: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与: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之: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鸿鹄:
“秋”为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成为弈秋。
弈秋:
词语注释
1.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说一说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4.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朗读课文第一句,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擅长、善于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句意: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交代弈秋的身份
朗读课文二句,思考:两个孩子是如何学弈的?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教导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句意: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
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将要来到

句意: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
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小练习:
想象第二个小孩学棋的心理活动。
怎样出招才能取胜呢?要是天上飞来一只天鹅,我悄悄地搭弓射箭,一箭把它射下来——那我就会吃到天鹅肉了。
小 练 习
1. 想象第二个小孩学棋的心理活动。
2.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怎样出招才能取胜呢?要是天上飞来一只天鹅,我悄悄地搭弓射箭,一箭把它射下来——那我就会吃到天鹅肉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朗读课文第三句,思考:两个孩子学习的结果怎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相差甚远

一起
句意: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
一个学得好。
朗读课文第四句,思考:是两个孩子的智力有差别吗?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他的
因为
句意: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给红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使弈秋诲(huǐ huì)二人弈(yǐ yì)
2.弗(fú fó)若(ruò luò)之矣(āi yǐ)
3.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yǔ yú)







运用对比说明道理
《学弈》描述了两个学棋者的不同的学习态度,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同学习结果,说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道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中心,清楚地表达了本文说明的道理。
写作方法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参考答案: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共25张PPT)
第十四课
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人教版 六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学弈》是一篇不足百字的小小文言文,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 让我们也吸取故事中的经验,一心一意来学习,一心一意去做事。
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第二首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读好停顿。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要慢,注意抑扬顿挫。自由读课文,根据注释在文中边读边批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听读《两小儿辩日》,标字音,划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
辨 分辨 辨别
辫 辫子 发辫
瓣 花瓣 蒜瓣儿
形近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论,争论
句意:孔子到东边游历,碰见两个小孩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到东边游历
代词,他们,指两小儿。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
中午时离人远。”
认为
正午

刚刚,刚才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中午时离人近。”
认为
正午
刚刚,刚才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我以( )时去人( ),而( )时( )也。
我以( ),而( )也。


日始出
日中
日初出远
日中时近
观点截然相反
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
反问
此不为……乎?
这不是……吗?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的就像车盖,等到
中午时就小的像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
日初出:如车盖
日中:如盘盂
比喻
视觉感受:大的近,小的远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寒凉,到了中午的时候
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
反问
日初出:沧沧凉凉
触觉感受:近热远凉
清凉
寒冷
很热
日中:如探汤
日初出( ),及其日中( ),此不为( )乎
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日初出大如( ),及日中则如( ),此不为( )乎
车盖
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沧沧凉凉
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导致结果不一致。
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小孩观点截然不同?
大胆质疑
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
说话有理有据
善于观察
……
孔子不能决也。
我也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呀。
句意:孔子不能判断。
孔子
实事求是
判断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谁说你很有智慧呢?”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同“谓”,说
同“智,智慧
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又有趣的话题,如果你是掌握了现在科学知识的孔子,你怎么解决两小儿的疑问
一天中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大气层空气密度不一致造成了折射现象。早晚光线经过的空气长度更长且云层较厚(水汽多),光的多层折射会导致视觉上太阳更大。正午时太阳直射下来,视觉上太阳会比早晚小。
远者小而近者大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夜里,太阳白天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觉冷或凉快。
近者热而远者凉
1.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借助书下注
解或是字典词典理解其意思。
2. 要准确、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翻译。
3. 翻译时,还要注意词语用法的选择和语序的调整。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两小儿辩日》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