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 教案 (表格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 教案 (表格式)+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20:32:18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 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9、那个星期天
难点名称 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是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把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现“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学生只有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深刻体会。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文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描写,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教师对课文讲解时注意引导文中借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的写作方法,随课文内容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难点教学方法 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理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理解字词,走入文本 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今天要学的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课文当中,主人公的盼望是什么,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同学们你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 明媚 吓唬 蚁穴 耽搁 缥缈 急遽 惆怅 咔嚓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生字“耽、吻”的书写。“耽”注意第六笔是提,“吻”的右半部分是“勿”,不是“匆”。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三、小组讨论 同学们以四人为以小组交流,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2、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一)、给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明媚(mèi méi)  蚁穴(xuè xué)   急遽(jū jù) 缥缈(piǎo piāo) (二)、填写反义词。 漫长——( 短暂 ) 孤独——( 热闹 ) 惆怅——( 舒畅 ) 急遽——( 缓慢 )
小结 《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 ),这是一篇记叙文,课文按照(时间 )顺序,从(早 )到(晚 )写了作者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1. 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和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4. 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学习重难点】
1. 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
【预习导航】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_,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读重点字
盼望( ) 明媚( ) 念叨( ) 拨弄( ) 耽搁( )
揉动( ) 泡沫( ) 缥缈( ) 急遽( )
【学习过程】
一、主题探究
本文讲述了在一个___________,母亲答应带作者外出,作者从_________等到_________,再到天色暗下去,最终___________的事,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____________,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_______________,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
二、品读达标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文章结尾“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3.你如何评价母亲没有实现承诺带作者外出这件事?
三、疑难探究
1.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这一天里,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达标检测】
一、识多音字
1.他欣然应( )允了我的请求,答应( )和我一起参加书法比赛。
2.光阴似箭,自离开老屋到现在,一晃( )已经3年了,我还时常想起老屋前那棵在风雨中摇晃( )的小树。
3.老师很重( )视这个问题,请重( )说一遍。
二、辨形近字
1.màn( )长而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凉爽怡人的秋天màn màn( )( )走来。
2.她轻轻bō( )弄着琴弦,弹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她在所有表演者中出类bá( )萃。
3.生命须经过沉diàn( )才能zhàn( )放出夺目的光彩。
三、解关键词。
1.( ):消失
2.荒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