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五中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五中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7 17: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五中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运动系统的组成主要有骨、关节、肌肉,关于这三者的关系模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如图所示,两支装满水的试管分别放入两只活蝗虫,这两只蝗虫最先死亡的,若是右面那只。则可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入口,气门在(  )
A. 头部
B. 头部、胸部和腹部
C. 胸部和腹部
D. 不能确定
判断蚯蚓前后端的简便方法是(  )
A. 观察蚯蚓的运动
B. 观察蚯蚓的反应,反应快的是前端
C. 长有口的一端是前端
D. 有环带的一端是身体前端
蚯蚓的呼吸主要是依靠(  )
A. 口 B. 体壁 C. 肠壁 D. 刚毛
某同学近来下腹部经常腹痛,身体逐渐消瘦,伴有夜间磨牙等症状医生怀疑他患了蛔虫病,要确诊该病应检查该同学的(  )
A. 血液 B. 粪便 C. 尿液 D. 唾液
下面生物特征中,不属于软体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A. 身体柔软 B. 大多具有贝壳
C. 身体表面有外骨骼 D. 运动器官是足
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 鱼类 B. 爬行类 C. 两栖类 D. 哺乳类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体表是否被毛 B. 是否用鳃呼吸 C. 体温是否恒定 D. 体内有无脊柱
鱼生活在水中,主要特征是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下列哪项属于分类学中的鱼类(  )
A. 章鱼、鳄鱼 B. 鲫鱼、甲鱼 C. 草鱼、鱿鱼 D. 鳗鱼、鲤鱼
蝙蝠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鸟,依据是(  )
A. 有翼能飞 B. 胎生、哺乳 C. 昼伏夜出 D. 听觉导航
生活中人们有这样的经验,鱼离不开水。将活鱼从水池中取出,不久便会死亡的原因是(  )
A. 体表干燥 B. 无法呼吸 C. 身体内缺水 D. 血液循环停止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
①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②幼体用鳃呼吸
③生殖和发育离开了水
④皮肤裸露
⑤完全用肺呼吸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燕子在飞行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叙述中,与鸟产生大量能量无关的是(  )
A. 心跳频率快,运输能力强 B. 气囊辅助呼吸,可获得充足氧气
C. 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 D.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将水从鳃盖后缘排出,这是鲫鱼在进行(  )
A. 摄食 B. 散发体内的热量
C. 吸收水分 D. 呼吸
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 青蛙和蜥蜴 B. 鲸鱼和鸵鸟 C. 扬子鳄和龟 D. 燕子和蚯蚓
鲫鱼在水中游泳时的动力主要来自(  )
A. 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B. 所有鳍的协调作用
C. 尾鳍的摆动 D.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2020年全球首对圈养大熊猫在成都繁育研究基地诞生,乳名“热干面”“蛋烘糕”承载着人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的美好祝福。下列关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腔内有膈 B. 用肺呼吸 C. 体温不恒定 D. 胎生、哺乳
人们在养金鱼的鱼缸内,通常放置一些水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观赏价值 B. 增加水中氧气 C. 提供鱼的食物 D. 清除水中杂质
如图中阴影部分能表示的特征是(  )
A. 牙齿分化
B. 体温恒定
C. 体表被毛
D. 卵生
图为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时,做出敬礼动作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①是骨,起杠杆作用 B. ②是关节,起动力作用
C. 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D. 需要多块骨骼肌的参与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膝关节中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的是(  )
A. 关节头 B. 关节窝
C. 关节囊 D. 关节腔内的滑液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都会形成等级
B. 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猴子表演骑车都属于学习行为
C.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大山雀喝牛奶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D. 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尖叫、蜜蜂的各种舞蹈、都属于信息交流
“蜜蜂筑巢”和“鹦鹉学舌”分别属于(  )
A.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B.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C. 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D.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当你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
A.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B.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C.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一只幼蛛从出生之日起就会自行结网,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该行为属于(  )
A. 社会行为 B. 学习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取食行为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蚜虫吮吸植物汁液,能有效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
B. 太阳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传粉
C. 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列关于诗中所述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物体内都有脊柱 B. 鹰用气囊完成气体交换
C. 尾鳍能控制鱼的前进方向 D. 它们都具有适应各自环境的结构
草履虫、蝗虫、家鸽、海豚四种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分别是(  )
A. 表膜、气管、气囊、肺 B. 收集管、气门、气囊、鳃
C. 伸缩泡、气门、肺、鳃 D. 表膜、气管、肺、肺
人在狂笑时若用力过猛,会出现上下颌不能合拢的现象,这是由于(  )
A. 关节头从关节窝脱出 B. 关节头从关节囊中脱出
C. 关节软骨发生病变 D. 关节腔内有滑液
狼与家兔牙齿最大的不同是(  )
A. 门齿发达,适于切断食物 B. 犬齿发达,适于撕裂食物
C. 臼齿发达,适于磨碎食物 D. 狼无门齿,适于消化食物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鸭嘴兽是卵生的,因此肯定不是哺乳动物______(判断对错)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______(判断对错)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______。(判断对错)
体表被毛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所有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______(判断对错)
蝙蝠能够飞行,因此属于鸟类。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如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
填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1.0分)
2019年11月东非地区暴发了70年来最为严重的蝗虫灾害(如图),2020年1月份后,蝗虫入侵南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成为了重灾区。蝗虫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一生可以繁殖200-1000枚卵,从卵发育到成虫只需要不到30天时间。在蝗灾治理方面,他们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药剂毒杀蝗虫,取得一定效果。在我国治蝗历史上,山东省东营市有利用蝗虫天敌--中华雏蜂虻(昆虫,可将卵产于蝗虫卵块中)灭蝗的实例;新疆等地采取牧鸭、牧鸡等方式消灭蝗虫,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在分类上,蝗虫属于 ______ 动物,足和触角都分 ______ 。运动很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2)与蚯蚓相比,蝗虫体表有坚硬的 ______ ,可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但它不能随虫体的生长而长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 ______ 现象,这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特征。蚯蚓靠 ______ 进行呼吸。
(3)我们国家采取的各种生物防治方法,相对于用农药喷洒毒杀蝗虫的方法,其优点在于 ______ 。
生命在于运动,如图一、二、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关节很灵活,离不开[3]______内的滑液和[5]______。
(2)图二表示伸肘动作,此时[3]处于 ______状态。
(3)请写出图二中的关节名称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A正确;
B、骨骼肌跨过了两个关节,B错误;
C、两组肌肉没有跨越关节,C错误;
D、两组肌肉没有跨过关节,D错误。
故选:A。
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答案】C
【解析】解: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为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由图可知,蝗虫把胸腹部浸没在水中气体无法进入体内窒息而死,而蝗虫的胸腹部在外面可以照样进行呼吸作用。
故选:C。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为感觉和摄食中心,有的有单眼和复眼,有的只有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等;胸部是由翅和足为运动中心。昆虫有 3对足,有2对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蝗虫气门的分布。
3.【答案】D
【解析】解:在蚯蚓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颜色较浅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如图:

因此,判断蚯蚓前后端的简便方法是“有环带的一端是身体前端”。
故选:D。
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其中有一个宽度最大,颜色较浅而又光滑的环状结构叫环带;蚯蚓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蚯蚓的环带的位置。
4.【答案】B
【解析】解: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同时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故选:B。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属于环节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分析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蚯蚓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湿润的体壁完成的.
5.【答案】B
【解析】解:蛔虫是肠道寄生虫,通过化验粪便加以诊断。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故选:B。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6.【答案】C
【解析】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多数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等;
而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的特征。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据此解答。
根据软体动物的特征解决本题。
7.【答案】B
【解析】解: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故选:B。
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关键点: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8.【答案】D
【解析】解: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鱼类用鳃呼吸,不是用肺呼吸;鸟类卵生,体表被覆羽毛,哺乳动物胎体表被毛,故D正确。
故选:D。
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本质区别。
9.【答案】D
【解析】解:A、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鳄鱼卵生,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不合题意;
B、甲鱼卵生,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不合题意;
C、鱿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不合题意;
D、鳗鱼、鲤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符合题意。
故选:D。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据此答题。
关键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0.【答案】B
【解析】解:蝙蝠胎生、哺乳,这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因此它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B。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其中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哺乳动物的特征。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鱼类的主要特征。明确鱼类的呼吸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里面有大量的鳃丝,含有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展开,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鱼离开水后,鳃丝由于缺水,黏在了一起。导致鱼无法呼吸,最后窒息死亡。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解:①爬行类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正确;
②爬行动物终生用肺呼吸,故爬行类的幼体也用肺呼吸,错误;
③爬行动物体内受精,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适于陆生环境,正确;
④爬行类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而不是皮肤裸露,错误;
⑤爬行动物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终生完全用肺呼吸,适于陆生环境,正确;
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据此解答。
熟知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动物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呼吸方式和生殖发育特点等。
13.【答案】C
【解析】解:A、鸟的心脏有四腔,两条循环路线,心跳快,血流速度快,循环能力强,为飞行生活提供大量的能量,与提供能量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鸟类的体内有许多气囊,可辅助肺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大量的能量,与提供能量有关骨,B不符合题意。
,B符合题意;
C、骼轻便牢固,可减轻体重,与提供能量无关,C符合题意。
D、鸟的食量非常大,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与提供能量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的食量非常大,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鸟类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14.【答案】D
【解析】解: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观察活鱼,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鱼类不停地吞水实际是在呼吸。
故选:D
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鱼总是不停地大口吞水这并不是在进食而是在呼吸。
多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15.【答案】B
【解析】解: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A错误;
B、鲸鱼属于哺乳动物,鸵鸟属于鸟类,它们的体温恒定,B正确;
C、扬子鳄和龟都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不恒定,C错误;
D、燕子属于鸟类,体温恒定,蚯蚓属于环节动物,体温不恒定,D错误。
故选:B。
恒温动物指体温不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
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
16.【答案】D
【解析】解:鱼类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鲫鱼游泳时的动力主要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故选:D。
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然而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各种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多结合生活的观察,应不难记忆。
17.【答案】C
【解析】解: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据分析可知体温不恒定不是大熊猫的特征。
故选:C。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哺乳动物的特征。
18.【答案】B
【解析】解:绿色水草放在金鱼缸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因此能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金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故B是正确的。
故选:B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分析答题。
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最好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的我们的生活中。
19.【答案】B
【解析】解:蝙蝠属于哺乳动物。阴影部分表示鸟类和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A、鸟类没有牙齿。
B、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
C、体表被毛是哺乳动物的特征,而鸟类体表被覆羽毛。
D、鸟类是卵生,哺乳动物是胎生。
故选:B。
(1)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2)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0.【答案】B
【解析】解: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B的说法错误。
故选:B。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1.【答案】D
【解析】解:关节腔内有滑液,是由关节囊的内表面分泌的,能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
故选:D。
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如图: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22.【答案】D
【解析】解:A、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不是都会形成等级,A错误;
B、失去雏鸡的母鸡抚爱小猫是生来就有的,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B错误;
C、“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大山雀偷喝牛奶“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C错误;
D、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尖叫、蜜蜂的各种舞蹈、都属于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行为的特点。
23.【答案】B
【解析】解:“蜜蜂筑巢”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蜜蜂筑巢”和“鹦鹉学舌”分别属于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故选:B。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掌握动物行为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C
【解析】解: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属于屈肘动作,因此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故选:C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明确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与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即能正确答题。
25.【答案】C
【解析】解:蜘蛛结网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C。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蜘蛛织网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猕猴做花样表演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答】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A.蚜虫吮吸农作物的汁液,会给农作物造成减产现象,对植物不利,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A错误;
B.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正确;
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D正确。
故选A。
27.【答案】B
【解析】解:A、鱼和鹰的背部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鹰用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肺部,而不是气囊,B错误。
C、鹰的尾羽和鱼尾鳍分别能控制鸟和鱼的前进方向,C正确。
D、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如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运动器官是鳍等,而鹰则具有与空中飞行相适应的特点,如体形成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等,D正确。
故选:B。
鹰和鱼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柱动物,鹰属于鸟类,用气囊协助肺呼吸,属于恒温动物,鱼用鳃呼吸,属于变温动物。
生物一般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8.【答案】D
【解析】解: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的动物,用表膜呼吸;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用气管呼吸;
家鸽为鸟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进行双重呼吸;
海豚是哺乳动物,虽然生活在水中,但用肺呼吸。
故草履虫、蝗虫、家鸽、海豚四种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别是:表膜、气管、肺、肺。
故选:D。
生活环境不同,呼吸方式也不同。生物体的呼吸器官各异。肺和气管是陆地呼吸的器官,鳃能够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有的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动物,用皮肤呼吸。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动物的呼吸器官。
29.【答案】A
【解析】解: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着光滑的关节软骨。所谓的脱臼就是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
有人狂笑时由于用力过猛,使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导致上下颌不能合拢。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脱臼的问题,首先明确关节的结构。狂笑过猛,是一种脱臼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关节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
30.【答案】B
【解析】解:家兔的牙齿只有门齿和臼齿,臼齿发达,适于磨碎食物,没有犬齿,这与它吃草的习性相适应;
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犬齿发达锋利,适于撕裂食物,这与它吃肉食的习性相适应。
故狼与家兔牙齿最大的不同是犬齿发达,适于撕裂食物。
故选:B。
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这是与它们的食性不同相适应的,草食性动物具有发达的臼齿和发达的盲肠,肉食性动物具有锐利的适应撕裂肉食的犬齿。
解题的关键是哺乳动物的牙齿的特点与其食性相适应。
31.【答案】×
【解析】解: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只有鸭嘴兽是卵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32.【答案】×
【解析】解: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减少了后代对环境的依赖;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不是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胎生哺乳的意义。
33.【答案】√
【解析】解:通过分析可知,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那里,扩大了动物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动物避敌和觅食,故此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关键知道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34.【答案】×
【解析】解: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但是有少数的水生哺乳动物的体表无毛,如鲸鱼、海豹、海豚等。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哺乳;胎生。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中,不是每一种哺乳动物一定具有全部的特征。
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以及保持体温恒定的原因。
35.【答案】×
【解析】解:蝙蝠没有翅依靠前后肢之间的皮膜滑翔,蝙蝠身体被毛、胎生、哺乳,因此虽然蝙蝠能够飞行,但是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而不是属于鸟类。所以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哺乳动物、鸟类的主要特征。
36.【答案】气管 气囊 肺
【解析】解:图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家鸽的体内有许多②气囊,这些气囊与③肺想通,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时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故答案为:气管;气囊;肺。
鸟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起到暂存气体的作用,但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为鸟的呼吸器官。
了解鸟类的呼吸系统是解题的关键。
37.【答案】节肢 节 外骨骼 蜕皮 体壁 不污染环境
【解析】解:(1)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蝗虫身体分部,足和触角都节,属于节肢动物。这些特征使它的运动很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2)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有蜕皮现象。蚯蚓靠湿润的体壁来进行气体交换。
(3)利用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所以生物防治方法的优点之一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节肢;节。
(2)外骨骼;蜕皮;体壁;
(3)不污染环境。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胸部具有三对足,一般具有两对翅,大多能够飞行;气管是昆虫呼吸的器官,进行气体交换。
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关键,可结合着蝗虫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38.【答案】关节腔 关节软骨 收缩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解析】解:(1)3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面上覆盖着5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使关节活动灵活。
(2)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图二伸肘时,3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人体上肢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故答案为:(1)关节腔;关节软骨
(2)收缩
(3)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图一中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窝,5关节软骨,图二中1肌腱,2肌腹,3肱三头肌。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