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实验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实验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8 06: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实验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0.0分)
下列诗句中描写裸子植物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D.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如图是一种叫做鳗鲡的动物,它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和静水池塘的土穴、石缝里,体表覆盖细鳞,用鳃呼吸,请你判断它和下列哪组动物同属一类(  )
A. 鲸鱼、鲨鱼 B. 章鱼、鳄鱼 C. 鲨鱼、鲫鱼 D. 鲫鱼、娃娃鱼
图中不是单细胞生物的是(  )
A. 酵母菌 B. 大肠杆菌
C. 新冠病毒 D. 衣藻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下列成语中所提及的两种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指鹿为马 B. 鸡犬不宁 C. 虎头蛇尾 D. 沉鱼落雁
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甲烷等
C. 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证明:原始地球可以产生原始生命
D. 现在地球环境条件下也可能形成原始生命
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直到18世纪才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 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C. 部分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与森林大量消失没有直接关系
D.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B. 始祖鸟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的两栖类
C. 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陆生到水生、从低等到高等
D.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过程和原因的说明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群岛上的不同种地雀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B. 地雀的进化表明自然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C. 群岛上食物类型的不同对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具有选择作用
D. 地雀喙的不同是由于环境让其变异的结果,属于有利变异
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主要有(  )
①骨骼肌
②骨
③骨连结(如关节)
④皮肤
⑤神经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 学习行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D.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分析,导盲犬为主人“导航”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 B. 学习行为 C. 社会行为 D. 取食行为
春天来了,一对燕子从南方飞回到一户农家屋檐下开始忙忙碌碌的衔泥筑巢,几天之后一个精致的燕窝就筑好了。以上现象体现的行为有(  )
①觅食行为
②防御行为
③生殖行为
④迁徙行为
⑤社群行为
⑥本能行为
⑦学习行为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如捉到虫子,它自己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将虫带回巢,亲鸟的行为属于(  )
A. 觅食行为 B. 防御行为 C. 生殖行为 D. 社群行为
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B. 环境改变与破坏能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排放污水
D. 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生态农业(  )
A. 浪费自然资源
B. 没有传统农业有优势
C. 危害生态环境
D. 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碳循环中能使碳从大气进入到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是(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分解作用 D. 蒸腾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
A. 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B. 绿色植物
C. 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 D. 以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伴随能量流动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循环
D. 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狐消灭了,则表示兔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是(  )
A. B. C. D.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海洋生态系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图一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组成除了图1中所示,还应有非生物成分和 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有 ______食物链。其中能量流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 ______。
(4)图2中甲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好消息,位于江苏盐城市的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包涵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演替,是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生物学、生态学过程典型代表。遗产地第一期包含五个自然保护区。
(1)资料中画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多样性。
(2)湿地中的多种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持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价值。
(3)盐城五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______。
(4)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______。(选填“强”或“弱”)
(5)在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作为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请列举一个。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中的描写的是被子植物桃树。
B、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个体,即使是多细胞个体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因而植物体呈现绿色,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将湖水染绿。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的生物属于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植株矮小。所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描写的生物属于苔藓植物。
D、“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句中的松的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故选:D。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特点知识点的了解。
2.【答案】C
【解析】解:鳗鲡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和静水池塘的土穴、石缝里,体表覆盖细鳞,用鳃呼吸,具有鱼类的特征,故属于鱼类。
选项中:鲸鱼属于哺乳动物,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鲨鱼和鲫鱼都属于鱼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关键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答案】C
【解析】解:病毒的形体及其微小,它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衣藻、草履虫的身体都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酵母菌也是单细胞真菌。
故选:C。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而且经常会聚集成为细胞集落。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
4.【答案】A
【解析】解:A、“鹿”、“马”都属于哺乳类;
B、“鸡”是鸟类、“犬”是哺乳类;
C、“虎”是哺乳类、“蛇”是爬行类;
D、“鱼”属于鱼类、“雁”属于鸟类。
因此,两种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指鹿为马。
故选:A。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种是最小的单位,界是最大的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分析出生物之间所属的等级的大小。
5.【答案】A
【解析】解: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正确。
B、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B错误。
C、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出原始生命的诞生,C错误。
D、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D错误。
故选:A。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6.【答案】C
【解析】解: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C错误。
D、人类进化的历程通常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D正确。
故选:C。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2)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
(3)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解此题的关键理解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7.【答案】A
【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确。
B、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错误。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错误。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错误。
故选:A。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8.【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在许多性状方面的差异(变异),如不同各类的地雀,但它们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A正确。
B、地雀在生存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会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表明自然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B正确。
C、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各类地雀,产生了变异,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选择的结果。地雀的喙产生了变异适应环境者,生存下来;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环境让其变异,D错误。
故选:D。
达尔文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在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必然存在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只要能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类似试题就能解答。
9.【答案】A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皮肤和神经不是脊椎动物系统的组成部分。
故选:A。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据此答题。
明确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即能正确答题。
10.【答案】B
【解析】解: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A正确;
B、任何动物都有本能行为,也有一定的学习行为,通常动物越低等,本能行为越发达,B错误;
C、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C正确;
D、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B。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即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1.【答案】B
【解析】解: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和街道,这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B。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行为。
12.【答案】C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燕子筑巢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⑥本能行为;从动物行为的目的看是与繁殖后代有关的③生殖行为,燕子从南方飞回属于④迁徙行为。
故选:C。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3.【答案】C
【解析】解: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把捉到的虫子带回巢,是为了喂养雏鸟,这是鸟类的繁殖行为;亲鸟捉到虫子后自己并不吃掉,说明并不是取食行为.
故选:C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子代的哺育等;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觅食行为是动物寻找食物的行为.
此题考查了鸟类的繁殖行为.
14.【答案】C
【解析】解:A、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致环境变化太大,所以说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A合理;
B、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应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B合理;
C、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C不合理;
D、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惟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D合理。
故选:C。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
15.【答案】D
【解析】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具有良好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内部良性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农业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自动调节能力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
16.【答案】A
【解析】解: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内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所以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体内是通过光合作用。
故选:A。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据此解答。
绿色植物白天在太阳光照下,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夜晚没有光,则会发生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17.【答案】D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如食物链: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中,由前往后,营养级别依次升高,最低的是绿色植物,最高的是肉食性动物。因此数量最少的生物是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故选:D。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羊、狼、鼠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开始是生产者,由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18.【答案】D
【解析】解:A、物质循环伴随能量流动进行,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循环,C正确。
D、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释放能量,因此生产者的的能量能够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D
【解析】解: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20.【答案】C
【解析】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题考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1.【答案】分解者 5 杂草→鼠→鹰 杂草 猫头鹰
【解析】解:(1)图一为食物网简图,只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分别是:杂草→蝗虫→蜘蛛→食虫鸟→蛇→鹰;杂草→蝗虫→蜘蛛→青蛙→蛇→鹰;杂草→蝗虫→青蛙→蛇→鹰;杂草→鼠→蛇→鹰。杂草→鼠→鹰。食物链越短,能量流失的越少,其中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是:杂草→鼠→鹰。
(3)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草食性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草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杂草。
(4)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图二中可以写成的一条食物链:丁→丙→乙→甲。所以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猫头鹰。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5;杂草→鼠→鹰。
(3)杂草。
(4)猫头鹰。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物质能量流动特点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生态系统 间接使用 生态平衡 强 从自我做起,从周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注意保护环境等)
【解析】解:(1)资料中画线部分描述了大量的生物生态系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三方面: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湿地中的多种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持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盐城五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4)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5)由于各种原因,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作为个人我们除了响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自我做起,从周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注意保护环境等。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
(2)间接使用。
(3)生态平衡.
(4)强。
(5)从自我做起,从周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注意保护环境等)。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解答。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