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5: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_________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对,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
“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
“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
“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词语理解:
1.课文中有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
“坚”即“坚固” “利”即“锐利” “应”即“应答”;
2.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
“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 “以”是“用”的意思;
3.古今意思不同:
“陷”意为“刺破” “或”意为“有的人”
15.自相矛盾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1)维wú( )尔族姑娘的优美舞姿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2)勇敢就像dùn pái( )让我们不畏困难;勇敢就像cháng máo( ),帮我们披荆斩棘;勇敢就像台阶,助我们登上róng yù( )之巅。
二、查字典,完成练习。
小明读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时,想知道“夫”字在本句中的读音和意思,右图是他通过字典查到的内容,结合句意判断,“夫”字在句中的读音为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填序号)。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物莫能陷也”一句中,加点字“陷”的意思是( )
A.陷阱 B.刺破 C.掉进,沉下
2.下面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曰(或许) B.不可同世而立(存在) C.又誉其矛曰(称赞)
3.下面关于“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句中“弗”字的读音是“fú”。
B.“弗”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与“自愧弗如”中的“弗”字意思不同。
C.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矛和盾的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四、猜猜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借助文中“陷”的注释可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卖者在_____自己的盾,由此可以猜测出“誉”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不可同世而立。
结合常识可知,“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可_______________的两种事物,由此可以猜测出“立”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总结: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结合常识等方法来理解。
五、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 B.物莫能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其人弗能应也(不)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理解内容,揣摩提问者的思维过程。
这个人既然说他的盾“____________”,又说他的矛“__________”,那么就要求他“____________________”,看他怎么回答。(用原句填空)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楚人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他忙着卖自己的矛和盾。
B.楚人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没听明白别人的提问。
C.楚人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无法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5.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___”和“ ”在文中画出来。
6.“弗能应也”可以换成成语“____________”。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文本,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自相矛盾”已演变为一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 请你列举一个这样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④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
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④主:掌管。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晏子谏杀烛邹( ) A.告诉 B.劝告 C.请教
(2)诏吏杀之( ) A.烛邹 B.晏子 C.景公
(3)而亡之( ) A.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斥责烛邹的三大罪状分别是什么 他想婉转地表达什么呢 照样子,填一填。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 君主不该沉溺于玩乐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
B.齐景公害怕晏子继续指出烛邹的错误,让烛邹在大臣面前丢脸。
C.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谏言,知道要以大局为重。
5.联系全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请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