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解析题目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原是宋代的宫廷乐。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入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
登临地点。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北固山上北固亭,原名北顾亭,取其不忘中原之意。
怀古,所写内容的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由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
标志:
标题中带有古迹(一个国,一座城,一隅山河,一处亭台,一方楼阁)、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情感:怀人伤己·感慨自我身世
1.对比失落——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同病相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今·感伤历史兴衰
1.昔盛今衰——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担忧国家命运
2.物是人非—— 感伤古今变化,繁华不再
理性反思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劝诫今人勿重蹈覆辙。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咏史怀古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2.辗转任职时期。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立志报国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曾在北宋任职,“靖康之难”后,被迫在金国出仕,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赞不仅将辛弃疾交给当时山东第一名师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培养,还带着辛弃疾访遍山东猛将,学习战术兵法。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15岁、18岁时,辛弃疾两次借赴赴燕京应考之机,对金都进行实地考察,把金国的高管住所、军营位置、政府要员之类的情报摸透,并绘制了一副地图,为以后的抗金做好充分的准备。
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与辛弃疾拜过把子的和尚义端守不了清规戒律,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沿途追赶。三天之后,提着义端的人头归来。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23岁。
“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念奴娇》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义端和尚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陈亮
仕途坎坷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因为“归正人”的身份(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朝廷始终不信任辛弃疾。宋高宗还将辛弃疾带来的起义军解散,安置到各地队伍中,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地方官,治理地方政务,远离朝政。
1163年宋高宗赵构禅让,宋孝宗赵昚(shèn)继位,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不仅给岳飞平反,还积极准备北伐,任命老将张浚北伐金国,收复中原故土。
北伐起初,宋军将士们斗志高昂,颇有收复之意。但不多时,13万人马全军覆灭,数万人被俘虏,多数士兵命丧黄泉,只有少部分人逃了回来。这次北伐,只用了短短二十天就宣告了失败。
北伐失败之后,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屈辱的“隆兴和议”。
仕途坎坷
在此期间,辛弃疾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飞虎军队是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维持了三四十年,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金人称之为虎儿军,闻风丧胆,十分畏惧。“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归居田园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壮志难酬
宋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召见,65岁的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3月,被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没过多久,一些谏官的攻击诋毁辛弃疾,极力想让他下台,辛弃疾又被降了官,觉得失望透顶,再也不对朝廷抱有希望了,此后朝廷安排各种官职,他都推辞不去上任了。
忧愤而卒
开禧三年(1207)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三声“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
但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
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克家
辛弃疾词作的两个特点: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与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正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理解典故
本词中有几个典故?
分别是哪一句?
对应人物是谁?
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分析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意图。
提示:结合文本和注解,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
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容和思想。
诗句 人物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国孙权
南朝刘裕
南朝刘义隆
北魏拓跋焘
理解典故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其人
置镇京口,割据一方
三国时吴国的主公,幼承父兄之业,据守江东,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用典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引用孙权坐镇江东而北响抗衡曹魏的典故
物是人非、沧桑巨变,隐喻时无英雄的悲凉和遗憾,也影射了当代局势的动荡不安。
对比
辛弃疾以 “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理解典故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裕
其人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宣赫一时。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典
隐喻一代枭雄刘裕孤寒的身世,影射作者自己同样出身贫寒的背景
化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写刘裕的故居以开启下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描述刘裕当年北伐的英姿飒爽
联想自己当年英勇杀敌的气概
立下盖世伟绩并开创南宋朝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对比
感慨自身的壮志难酬,
暗露出收复中原的强烈心愿
英雄骁勇善战的英姿
当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偷安江左的怯弱
对比
对比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理解典故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其人
刘裕的儿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中套典
刘义隆北伐失败
霍去病封狼居胥
借谴责刘义隆仓促北伐而遭惨败的谬举警示当权者忌草率出兵
用史实
影射现实
理解典故
典故四:拓跋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其人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刘义隆,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前率军南归,所见金兵入侵的惨状
不忘战争的残酷与国家所受的耻辱
永怀收复中原的心愿。
追忆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异族入侵的象征
用典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义隆北伐军后追击至瓜步山上后所建的行宫
当朝金兵南侵者的影子
对比
时代悲哀与个人身世感慨相互交织
理解典故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廉颇其人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的典故自况,叹息自身境遇的悲哀
用典
三层含义:
1.表达自己虽老却如廉颇那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依旧希望为国效力;
2.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满怀一颗报国心且身经百战,却无人重用、无地可施;
3.用典留白,廉颇表示未老后却被奸臣陷害,终被赵王弃置不用,而赵国也因此溃不成军。以此暗喻当朝政治斗争的险恶及自身处境的艰难,讽刺了当权者的昏庸愚昧。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诗句 人物 事件 用意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廉颇
置镇京口
割据一方
起兵北伐
建立政权
草率出师
仓皇而逃
率兵追击
建立行宫
一饭斗米
以示勇武
1.表达力主抗金和收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2.讽刺南宋上层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以史为鉴,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轻易出兵。
叹朝廷无能,为国运担忧
抒发虽有抱负却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三国
孙权
南朝
刘裕
南朝
刘义隆
北魏
拓跋焘
“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抒情言志
表明心迹
用典
作用
简洁精炼
内涵丰富
品评历史
借古论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无觅仲谋)
刘裕
(寄奴金戈)
北伐中原
收复国土
周密部署
精神准备
将帅选拔
刘义隆
(仓皇北顾)
拓跋焘
(佛狸祠下)
廉颇
(雄心尚存)
整首词紧扣“京口怀古”的主题,围绕作者对当朝的不满与警示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思这一主线,将精心选择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各异的典故有机相连,辞约意丰地借古喻今,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此外,这些典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运用得含而不晦涩、巧而不做作,表达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赏析空间。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言,典故消化后结合在作者的灵魂与感情之中,都是作者的切实感受与生命共鸣。
词
总
结
全
层次
情感
主题
英雄难觅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偏安一隅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怀古
忧世
抒志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通过登临怀古,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与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悲愤。
小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南宋)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
②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下片用典,简析其内涵。
用典手法的答题格式:诗中用了......典故,借助......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先指出用典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①“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作者借陈阿娇的故事,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忠而见疑,屡遭小人嫉妒谗毁,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悲愤和苦闷。
②“君莫舞”三句,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当权者和投降派发出警告。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______________”和现实中的“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强大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壮志犹存,感叹自己被弃置不用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