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二、课程目标三、重点难点四、教学流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
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
就是其中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的重
要环节。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1)掌握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
(2)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口号;
(3)了解武昌起义;
(4)掌握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2、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
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原因和解决方案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原因和解决方案)四、教学流程导入新课
在课件上出示一组孙中山由年轻至逝世的几张主要图片,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从而简要掌握孙中山的一生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
创建
革命党
组织革命团体和政党
提出革命纲领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十六字纲领
三民主义
(二)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三)辛亥革命意义
成功
失败
课堂小结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发展: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起义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的创立和同盟会的建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894年1905年檀香山日本东京孙中山孙中山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前提核心补充与发展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朝统治崩溃三民主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一)原因:
1、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及其对袁世凯认识不清;
3、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施加压力。 (二)结果:
1.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提出辞呈
(1912.2.12—13)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3)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问题与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四、学情分析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还是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尽量直观,避免一些深奥的概念,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