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共25分)
1.(本题3分)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如果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是( )。
2.(本题2分)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10,其中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
3.(本题2分)如果a=b,那么a:b=( ):( ).
4.(本题2分)已知甲:乙=2:3,乙:丙=4:5,则甲:丙= : .
5.(本题2分)北京到上海的是300千米,而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6.(本题2分)在一张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成渝高速公路长是5.5厘米。成渝高速公路的实际长度是( )千米。
7.(本题2分)在照片上小华的身高是5厘米,她的实际身高是1.5米.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_____,同一张照片上爸爸身高6厘米,爸爸的实际身高是_____米.
8.(本题2分)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把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在此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6cm,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9.(本题2分)20的因数有( )个,从中选出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式是( )。
10.(本题2分)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比例.( )
11.(本题2分)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 ).
12.(本题2分)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都是质数,它们的积是26,已知一个内项是 ,这个比例可以写成_______.
二、判断题(共10分)
13.(本题2分)是比例 ( )
14.(本题2分)能与35∶7组成比例的比有无数个。( )
15.(本题2分)a∶b =b∶c,用乘积的形式表示是2b=ac。( )
16.(本题2分)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线段的比是2∶1,放大后的长方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比也是2∶1。( )
17.(本题2分)把一个三角形按2:1放大后,它每个角的度数、每条边的长度都要扩大到原来的2倍.( )
三、选择题(共10分)
18.(本题2分)在一张精密仪器图纸上,画9厘米表示实际长度9毫米,则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A.10:1 B.1,10 C.1:1 D.100:1
19.(本题2分)把一块长600米,宽40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张长10cm,宽8cm的纸上,选用哪一种比例尺比较合适。( )
A.1∶2000 B.1∶4000 C.1∶6000 D.1∶8000
20.(本题2分)( )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A.15、30、16和36 B.4、5、6和8
C.1、20、12和24 D.6、4、18和12
21.(本题2分)一张图纸的比例尺是5:1,它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A. B.5倍 C.6倍 D.无法确定
22.(本题2分)把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按1∶2缩小后,边长(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 D.缩小到原来的
四、计算题(共18分)
23.(本题12分)解比例。
∶=∶x x∶4=5∶2 = = = 12∶x=2∶1.8
24.(本题6分)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8,15和25 (2),,和 (3)0.8,4,1.6和8
五、作图题(共6分)
25.(本题6分)画一画.
(1)画出图形A按1:2缩小后的图形;
(2)画出图形B按3:1放大后的图形.
六、解答题(共31分)
26.(本题6分)如下图是深圳世界之窗坐标图。(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1)凯旋门到埃菲尔铁塔的实际距离是6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2)国际街到埃菲尔铁塔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实际距离是( )米。
(3)白宫在埃菲尔铁塔的东偏北20°方向900米处。请用“△”在图中标出。
27.(本题6分)某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本题6分)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6cm,如果将它按6:1放大,求放大后图形的面积。
(本题6分)天安门广场的长为,宽为。李军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天安门广场的长为,王明在另一幅地图上量得天安门广场的长为,而老师说他们量得的数据都对,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30.(本题7分)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厘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需多少小时到达?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 4:1 4 2
【解析】
【分析】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2,可化为最简整数比,前项除以后项可以得到比值;前项加上6变成8,扩大了4倍,后项也扩大4倍。
【详解】
【点睛】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遇到加减的情况,先要转化为乘除。
2.4
【解析】
【分析】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是10,则两个外项的积也是10。用10除以其中的一个外项即可求出另一个外项。
【详解】
10÷=10×=4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3. 1 1
【解析】
【详解】
略
4.8:15.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观察已知的两个式子,都有共同的数:乙数,因此找出乙数对应的数3和4的最小公倍数(1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式子中的乙数统一为一个相同的数(12),即可得出三个数的比,进而得出结论.
解:因为甲:乙=2:3
=(2×4):(3×4),
=8:12,
乙:丙=4:5
=(4×3):(5×3),
=12:15,
所以甲:乙:丙=8:12:15,则甲:丙=8:15;
点评:关键是根据给出的式子的特点,统一标准,得出答案;也可以把甲:乙=2:3理解为甲数是乙数的,乙:丙=4:5理解为丙数是乙数的,进而用:=8:15.
5.1∶6000000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详解】
300千米=30000000厘米
比例尺:5∶30000000=1∶6000000
故答案为:1∶600000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意义,解题时注意0的个数。
6.330
【解析】
【分析】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则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最后把单位转化为千米。
【详解】
5.5÷=33000000(厘米)
33000000厘米=330千米
【点睛】
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之间的关系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7. 1:30 1.8
【解析】
【详解】
(1)1.5米=150厘米,
5:150=1:30;
答:这张照片的比例尺为1:30.
(2)6÷=180(厘米)
180厘米=1.8米
答:他的实际身高是1.8米.
故答案为1:30,1.8
8. 1∶8000000 448
【解析】
【分析】
观察线段比例尺可知,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80km,据此将单位化统一,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解答即可;
用图上距离乘80即可求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详解】
1cm∶80km=1cm∶8000000cm=1∶8000000;
5.6×80=448(千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9. 1、2、4、5、10、20 2∶4=5∶10
【解析】
【分析】
根据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可以一对一对的找,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比例即可。
【详解】
20的因数:1、2、4、5、10、20
2∶4=5∶10(答案不唯一)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比例的意义,组成的比例式的答案不唯一,只要是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即可。
10.2:=10:(答案不唯一)
【解析】
【详解】
略
11. 9 1
【解析】
【详解】
考查面积的变化知识
12.13:=130:2.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把26分解质因数,确定出两个外项,再根据“它们的积是26,已知一个内项是”,进而用积26除以一个内项即得另一个内项,再写出比例即可.
解答:解:26=13×2,所以两个外项分别是13和2;
其中一个内项是,
另一个内项是:26÷=130;
这个比例式可以写成:13:=130:2;
故答案为13:=130:2.
点评:关键是根据题意先求出组成比例的两个外项,进而根据比例的性质求得另一个内项,再写比例.
13.正确
【解析】
【详解】
略
14.√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意义,只要跟35∶7的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与其组成比例。
【详解】
因为35∶7=5,
而比值是5的这样的比有无数个,
所以能与35∶7组成比例的比有无数个,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
明确比例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5.×
【解析】
【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详解】
a∶b=b∶c
b2=ac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注意2b表示2个b相加或b个2相加,b2表示2个b相乘。
16.×
【解析】
【分析】
假设原来长方形长和宽是一个具体的数,求出放大前的面积和放大后的面积,然后相比即可判断。
【详解】
假设原来的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3×2=6(平方厘米),
按2∶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
放大后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比是:24∶6=4∶1,
即把长方形按2∶1放大,放大后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比是4∶1;
故答案为:×。
【点睛】
解答本题主要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把原来的面积和扩大后的面积求出来,然后分析比较。
17.错误
【解析】
【详解】
图形的缩放只改变图形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把一个三角形按2:1放大后,每条边的长度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但每个角的度数没有变.
18.A
【解析】
【详解】
略
19.D
【解析】
【分析】
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已知,依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长方形地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再与所给图纸相比较,即可选出合适的比例尺。考查了比例尺的选择,本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题的关键是得到各比例尺下的图纸上长与宽与图纸比较。
【详解】
因为600米=60000厘米,400米=40000厘米,
A.60000×=30(厘米),
40000×=20(厘米),超出了所给图纸,故不合适;
B.60000×=15(厘米),
40000×=10(厘米),
长度等于了图纸的长度,不合适;
C.60000×=10(厘米),
40000×≈6.7(厘米),因为纸张大小为长10厘米,宽8厘米,大小不合适。
D.60000×=7.5(厘米),
40000×=5(厘米),刚好能放在长10厘米,宽8厘米的纸张上,故大小合适。
因此,选用1∶8000这种比例尺比较合适,即本题答案为: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比例尺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比例尺的意义即结合实际距离,进而得出答案。
20.D
【解析】
逐一对每一个选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定。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外项的乘积。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进行相乘,剩余的两数再进行相乘。
【详解】
选项A:15×36=540,16×36=576,540<576,不能组成比例;
选项B:4×8=32,5×6=30,32>30,不能组成比例;
选项C:1×24=24,20×12=240,24<240,不能组成比例;
选项D:4×18=72,6×12=72,72=72,能组成比例。
故选:D。
【点睛】
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此题属于基础知识点,需牢牢掌握。
21.B
【解析】
略
22.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把正方形按1∶2缩小后,就是缩小后的图形是原图形的1÷2=,也就是缩小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正方形边长的,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1÷2=,所以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按1∶2的比例缩小后,边长缩小为原来的。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题的关键是看图形扩大或缩小的倍数。
23.;10
;0.5
;10.8
24.(1)不可以;(2)可以;;(3)可以;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如果每一组中两个数的积等于另两个数的积,就存在比例关系。据此解答。
【详解】
(1)6,8,15和25 ,找不到两数的积等于另两个数的积。不能组成比例。
(2),,和,因,能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
(答案不唯一)
(3)0.8,4,1.6和8,因,能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
(答案不唯一)
25.
【解析】
【详解】
解:如图:
分析:(1)三角形按1:2缩小,只要数出两条直角边各自的格数,然后分别除以2画出,连出两边即可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形;
(2)正方形按3:1放大,只要数出边长的格数,然后把边长乘3画出,然后画出正方形即可.
26.(1);(2)240;(3)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测量出凯旋门到埃菲尔铁塔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据此解答;
(3)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计算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方向角标出即可。
【详解】
(1)测量凯旋门到埃菲尔铁塔的图上距离是3cm,
600米=60000cm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3∶60000=;
(2)1.2÷=24000(厘米)
24000厘米=240米;
(3)900米=90000厘米,
白宫到埃菲尔铁塔的图上距离是:90000×=4.5(厘米)
白宫在图上的位置如下: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应用以及位置和方向的知识,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这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27.7厘米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得模型的图上距离。
【详解】
由分析可知:
35米=3500厘米
解的x=7
答:模型的高度是7厘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应用,注意单位换算。
28.540平方厘米
【解析】
【详解】
原来的面积:5×6÷2=15(平方厘米)
放大后面积是原来的36倍,即放大后的面积为15×36=540(平方厘米)
答:放大后的面积为540平方厘米
29.两幅地图不同,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也不同,所得到的图上距离也不同。
【解析】
【分析】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在绘制地图、建筑物平面图、零件等图纸时,需要把实际长度缩小或扩大一定的数值,这就要用到比例尺。
【详解】
他们在两幅不同的地图上量天安门广场的长,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不同,所得到的图上距离也不同。
【点睛】
在比例尺问题中,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在同一幅地图中,比例尺是一定的;第二点,在不同地图中,两地间实际距离是一定的。
30.3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列式求得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进一步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
解:5÷,
=5×3000000,
=15000000(厘米),
15000000厘米=150千米,
150÷50=3(小时);
答:需要3小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灵活变形列式解决问题.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