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十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专制集权的加强
清朝的书院发展相伴随的是书院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是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书院使命从聚集士人、研讨学问、自由讲学的场所,转变为替代朝廷培养可堪任之才的官方机构。这表明( )
A.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当时书院的变质
B. 书院是承担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工具
C. 中央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控制
D. 近代西方思想严重冲击了书院的发展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符号、文字等形成简单的图示,将历史过程的内在和本质联系进行直观体现,从而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中国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艰难曲折的形成历程
B. 中国古代军事指挥系统的完善历程
C.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清朝中期,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 政治腐败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抵御侵略
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
A. 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B. 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C. 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 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大兴文字狱 B. 八股取士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焚书坑儒
探究性学习是提升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如图节选自某同学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其主题是( )
A. 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B.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丞相制度不断完善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如图图示反映的变革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丞相权力 B. 监察权力 C. 专制皇权 D. 地方权力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加强监察制度 D. 推进民族融合
乾隆皇帝为让洋商无利可图,缩减通商口岸,于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 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 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皇帝独掌朝政 B. 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 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 军机处高于皇权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成立的影响是( )
A. 妨碍了皇权的加强 B.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清朝建立初期,掌握实权的是( )
A. 内阁 B. 南书房
C. 军机处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为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 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二、材料解析题、
【明清社会的转型与挫折】
材料一 明中期、社会生产蓬勃发展、在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趋向商品化、农民纷纷流入城镇、从事商品生产,一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渐兴盛、并迫使明廷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破立而出,……明朝后期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并向世界延伸,海外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以后的中国并没有像欧洲主要国家那样步入近代化发展阶段,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中国以传统农耕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构筑的统治秩序在专制体制下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阻碍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正当晚明社会……亟须寻求突破之际,明末农民战争爆发了。清军入关以后,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宁欣《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阻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
材料: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整个欧洲,……到了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的人均粮食已经接近1000千克。中国的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的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且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被打垮的。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出现上述材料的衰落现象主要是由于哪一政策的实行?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学过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不同时期的政策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 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贛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荡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贛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明宪宗时,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再次捡起祖制,实施海禁。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莱会是什么样子?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回答,“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通道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些因素相关?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代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关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明朝时皇帝为了加强统治、监视官吏而建立的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是明朝皇权加强的表现;军机处是清朝雍正皇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建立的由其亲信大臣组成的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处理军政大事的机构;文字狱是清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而实行的文化高压政策。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单说特务统治强化或思想控制、文化专制加强都只是片面反映了题干内容。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加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区分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强化专制的不同措施。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书院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题干材料“清朝的书院发展相伴随的是书院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是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书院使命从聚集士人、研讨学问、自由讲学的场所,转变为替代朝廷培养可堪任之才的官方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控制,故 C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
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C.为巩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故对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故C正确。
A.“统一多民族国”图文无体现。故A错误。
B.本项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B错误。
D.本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清朝中期,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故B正确。
A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
故选B。
5.【答案】A
【解析】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题干描述“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表明清廷官员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6.【答案】A
【解析】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岀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大不敬斩立决。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本题考查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掌握清朝的文字狱的表现和危害。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太祖丞相废除,弱化相权,强化皇权;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这些措施都强化了专制皇权,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要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措施。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小农经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是明清期科举制的形式,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对外开放”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不符。
C.“对外开放”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不符,且八股取士是明清期科举制的形式,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日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政府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9.【答案】C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归皇帝指挥,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右图反映的是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上述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专制皇权。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解析】依据图表中的信息可知,秦始皇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时期实行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了君权。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图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颁布“推恩令”、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利、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这些制度都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
识记我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C.据题干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C正确,排除B。
A.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本项结论。故A错误。
D.题干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A正确;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说明了皇帝独掌朝政,BCD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本题考查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职责、影响。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依据“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提及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C正确,排除A。
B.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故B错误。
D.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最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甚至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权罢免皇帝。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一切政事均由皇帝“干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终被取消。清朝建立初期,掌握实权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本题以清朝初年,掌握实权的机构为依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专制统治加强的措施。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为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八股取士”的后果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属于文化方面专制的表现;与材料“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不符,故D正确。
16.【答案】【小题1】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趋向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渐兴盛;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的市场形成,并向世界延伸。
【小题2】传统的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阻碍了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明清的更替等。
【解析】1.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熟记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2.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熟记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17.【答案】(1)闭关锁国。
(2)观点:闭关自守会导致文明衰落。论述:封闭自守不利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和发展对外贸易,会导致文明衰落。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接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反之对外开放有利于文明繁荣。例如隋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对外开放,最终领先于世界。
结论:封闭会导致文明衰落,开放会促进文明繁荣。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应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解析】【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整个欧洲,……到了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的人均粮食已经接近1000千克。中国的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的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结合所学可知,造成1840年清政府经济下衰的原因是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本题考查闭关锁国,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根据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且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被打垮的。”可以提炼的观点为:闭关自守会导致文明衰落。论述:封闭自守不利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和发展对外贸易,会导致文明衰落。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接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反之对外开放有利于文明繁荣。例如隋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对外开放,最终领先于世界。结论:封闭会导致文明衰落,开放会促进文明繁荣。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应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18.【答案】【小题1】变化:由陆路贸易为主转为以海陆贸易为主(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因素: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完善的交通系统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
【小题2】中国: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西方:开辟新航路。影响: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小题3】作用: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等。贡献: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小题4】认识: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及其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可以得出,变化是由陆路贸易为主转为以海陆贸易为主(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根据材料“……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可以归纳出,变化的因素是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完善的交通系统缩短了广州与内地的联系。
2.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及其消极影响和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明宪宗时,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再次捡起祖制,实施海禁......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可以得出,“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指的是中国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根据材料“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的冒险事业”指的是西方开辟新航路。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的消极影响是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3.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及指南针发明的应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的作用是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等。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的贡献是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4. 本题考查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等。
第44页,共1515页
第1515页,共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