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17: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登泰山记
泰山简介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方便。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起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泰山吟》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登泰山》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元·张志纯《泰山喜雨》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清·施闰章《雪中望岱宗》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核舟记》 (明朝魏学洢)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借病辞官,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作者简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桐城派
桐城派
安徽桐城
义理
考据
辞章
指文章的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义理”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考据”要求立论扎实,有说服力;“辞章”要求字通句顺,有艺术性。
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继;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当然,三者有轻有重,考据、辞章要为义理服务。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泰山的地理形势:

汶水和济水的分流
线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铺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年号纪年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乾隆三十九年、贞观十三年。
(2)干支纪年
如壬戌之秋、丙辰中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4)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南麓登山
循中谷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越中岭
泰安
乘、历、穿、越
京师
登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地点:京师——泰安
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作者描写这两幅图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负”: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上→下
远→近
高峻
雄浑
壮阔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 - 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 - 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 - 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00 - 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00 - 5:00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子时为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丑正二刻为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寅正四刻为五更
5:00—7:00 卯时 日出
7:00—9:00 辰时 食时
9:00—11:00 巳时 隅中
11:00—13:00 午时 日中
13:00—15:00 未时 日昳
15:00—17:00 申时 哺时
17:00—19:00 酉时 日入
19:00—21:00 戌时 黄昏 戌时一刻为一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亥时三刻为二更
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山顶观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手法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前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人文景观
展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 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无树
泰山九怪图
1.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
2.泰山之冬的静美
自然景观
秋末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瀫。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
——清·孔贞瑄《泰山纪胜》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写作特色
2.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
3、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 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就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位置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描写泰山日出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时间、路径
周围山川地势
山顶所见
险峻
瑰丽
雄浑
神秀
壮美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建筑
石刻
悠久
(略写)
壮观
(详写)
全文总结
登山临雪 心灵远游
——观学者游记,感人生情怀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水月”融“景情理”于一身,那么《登泰山记》又是如何融“景情理”于一身的呢?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范晞文《对床夜语》
雪 时间/游踪 小细节 正面、侧面或映衬 大印象 体会特点、概括雪景图 情 感
结合“印象”体悟
正:乘风雪
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乘雪赴山图
兴奋、无畏
正:苍山负雪
苍山负雪图
喜悦、热爱
正:大风扬积雪击面
侧: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侧:绛皓驳色
风雪击面图
群峰负雪图
丹日映雪图
绛皓雪峰图
洒脱、乐观
热爱、赞美
正:冰雪;雪与人膝齐
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寒天厚雪图
超然、豪迈
侧:明烛天南
十二月至丁未
赴泰安
及登山途中
丁未
山巅
戊申晦
五鼓
日观亭
戊申晦
日观数里内
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
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
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
“哲理之风雪”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
“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
“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神与物契,心灵远游
【愉悦】
【悲伤】
【超然物外】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以历绝美】
【洒脱】
【喜悦】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目的
夜游赤壁
登山临雪
【赤壁之水月】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自然之风雪】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哲理之水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哲理之风雪】
自京师乘风雪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
【人生之风雪】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苏轼“夜游赤壁” ——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异中有同
登山临雪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心灵远游
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