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卷(培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卷(培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23 17:01:0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卷(培优)
一、单选题
1.(2020·台州)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和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100g混合,反应后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则溶液呈(  )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法判断
3.(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下列实验,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变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
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不合理的是(  )
A.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也一定小于7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5.(2020·宁波)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6.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7.(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测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x%。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取a克样品分别与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分析正确的是(  )
①逸出气体若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则x偏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②逸出气体若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则x偏大
③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至恒重,得c克固体,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则x偏小
④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至恒重,得c克固体,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则x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2019·宁波模拟)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MgCl2
B.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1%
C.b-c段是MgSO4与Ba(OH)2反应
D.0-a段产生的沉淀是BaSO4与Mg(OH)2
9.(2019·杭州模拟)为了探究中和反应,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甲同学向装有少量Ca(OH)2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色;
②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滴加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原来 NaOH已变质,混有了Na2CO3。
实验结束,甲、乙两名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所有成分可能为(  )
A.Na2CO3、NaCl、CaCl2 B.CaCl2、NaCl
C.HCl,NaCl D.HCl,CaCl2
10.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①NaCl、BaCl2、CuSO4、NaOH、NH4NO3②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③NaOH、FeCl3、MgSO4、BaCl2、KCl ④AgNO3、HCl、K2CO3、NaCl、BaCl2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11.(2018九上·天台期中)小黄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
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Ⅱ中(  )
  A B C D
I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Ⅱ KNO3 NaCl BaCl2 Ba(OH)2
A.A B.B C.C D.D
12.(2018九上·象山期中)把8.9gMg、Zn合金放入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完全反应,产生0.4g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
A.46.8g B.23.4g C.52.5g D.26.25g
13.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鉴别铁粉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B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C 除去铜中混有的氧化铜 加过量稀硫酸,过滤
D 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14.(2019·宁波模拟) 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MgCO3和Na2CO3分别加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
B.若天平平衡,两烧杯中的酸一定完全反应
C.若反应后Na2CO3有剩余,天平一定平衡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碳酸盐一定都没有剩余
15.(2020九上·绍兴期末)有一包不纯的碳酸钠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Ⅰ。现取样品16g于烧杯中并加84g水搅拌,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逐渐滴加26.1%硝酸钡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硝酸钡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甲所示;
Ⅱ。在B点开始,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错误的是(  )
A.原白色固体中由Na2CO3,Na2SO4,NaOH组成
B.E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NO3,Ba(No3)2,NaNO3
C.D点时,溶液中硝酸钠的溶质质量为304.94克
D.原白色粉末中含Na2CO3质量为10.6克
二、填空题
1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17.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小李在实验室以石灰石(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为原料制取轻质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2)该流程中有两个反应,产物中均出现碳酸钙,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3)为验证加入Na2CO3溶液后,溶液M中的溶质是否反应完全,可取上层清液加入 (填字母)进行检验。
A.碳酸钠溶液 B.铁粉 C.无色酚酞
18.(2020九上·吴兴期末)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经鉴别后编写成如图的检索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蓝色……………………………………………A 1b溶液无色……………………………………………2 2a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B 2b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紫色…………………………C 2c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蓝色…………………………3 3a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D 3b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产生……………………E
(1)C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在鉴别D、E时,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选的物质是   。(写出两种物质)
19.(2019九上·鄞州期中)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失去了标签,从实验老师初得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同学们认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别,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实验,他们给这三瓶溶液重新贴上了标签。下面是他们设计和实施的两种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A+B 有气泡产生
A+C 有白色沉淀生成
(1)方案一;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实验记录(如表)。
请你判断B是   溶液(填化学式);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方案二:选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②)
①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三种无色溶液;②滴加少量的   ;③观察现象;④得出结论。
20.(2019九上·浙江期中)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   。
21.小丽利用底部有一小孔的大试管,如图甲所示装配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现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料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   (填一种盐)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与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三、实验探究题
22.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   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5)【反思感悟】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   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23.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   。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    (选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g;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g。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   。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已知2NaHCO3 Na2CO3+H2O+CO2↑)
24.(2019九上·吴兴期中)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嗅盐是由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明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   (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小红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小明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 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   离子的可能性。
25.(2019·临海模拟)小洲同学在学习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
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⑴溶质有NaOH、Na2CO3; ⑵溶质为Na2CO3;
⑶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⑷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四、解答题
26.(2020·越城模拟)如图,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轻轻震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液体沿导管慢慢流入烧瓶,开始时瓶中无明显变化,后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7.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 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V1=0时,图甲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   色。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    mL。
(4)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5)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8.(2020·鄞州模拟)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因敞口放置可能已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想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一)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请回答: 小组同学判断石灰水是否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2)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二)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往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会依次发生以下两个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并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50.50g,再将175.00g7.3%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 75.5 100.50 125.50 150.50 173.30 196.10 221.10
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9.(2019·温州)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
(3)试剂X的名称是   。
30.(2019九上·天台月考)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和   (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31.(2019九上·绍兴月考)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化学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氯化钾 B 尿素 C 碳酸氢铵 D 硝酸钾
(2)请写出鉴别NH4Cl和K2SO4这两种化学肥料的简要方法及实验现象:   。
(3)为研究化肥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相同条件下,在实验室田地里施用等量有效成分的化肥,对小麦的产量进行对比研究。下表(“√”表示施用化肥,“×”表示没有施用化肥)显示三年实验的结果:
实验用田 施用化肥情况 小麦收成的 相对产量
氮肥 磷肥 钾肥
田地1 × × × 1.0
田地2 √ × × 2.2
田地3 × × √ 1.2
田地4 √ √ √ 3.9
根据上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氮肥可增加小麦的产量
B.没有施肥,小麦不能生长
C.对于增加小麦的收成,氮肥比钾肥效果好
D.同时施用含N、P、K的化肥可获得最大的小麦产量
(4)某农民发现自己地里的玉米茎杆细弱,易倒伏,则他最应该补施   肥。
(5)某地尿素[CO(NH2)2]1元每斤,碳铵(NH4HCO3)0.4元每斤,某菜农想用10元钱买氮肥,请你通过计算帮他参考一下,买哪种化肥更合算?
32.(2019·浙江模拟)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镁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把一定质量的镁、铝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中,待金属完全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0克/毫升),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求:
(1)金属铝的质量为   
(2)盐酸溶液质量为   
(3)a的取值范围   
(4)镁的质量与铝的质量比值的最大值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判断。
【解答】A.在闻气味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近瓶口,而是要用手轻轻扇动,再去闻,这样可以减小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深入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故B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要略微倾斜,并且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发生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完全中和100g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盐酸溶液的质量,然后与现在实际的盐酸溶液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0g×10%=10g;
设与10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的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 10%x

解得:x=91.25g;
因为91.25g<100g,
所以加入的盐酸有剩余。
那么石蕊试液呈红色。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B、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若部分变质,则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验证出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去,再加酚酞,溶液应该变红,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通入石灰水,氯化氢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使试管内压强变小,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判断;
(2)根据单质的定义判断;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之间的关系判断;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有机物含有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酸溶液呈酸性,因此它的pH<7,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物质燃烧,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因为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所以如果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这种物质中肯定含有碳元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及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氧化铜质量、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分析。
【解答】A、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由图像可知,A点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40克,则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不符合题意;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盐酸完全反应,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反应至B点时,氯化铜完全反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则氢氧化钠质量为160g ×10% =16g,设产生氢氧化铜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g x
80:98=16g:x
x=19.6g,则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200g-19.6g=280.4g,不符合题意;
D、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反应至B点时,根据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可知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10%×÷=29.25g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的变化趋势(先减小再增加)结合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A、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会随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而增加,至完全反应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中溶剂质量会增加,开始因除加入溶液中溶剂外还有生成的,增加幅度大,反应结束后只增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剂质量,幅度会变小,不符合题意;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不断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减少到0,继续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会随氢氧化钡溶液增加又增加,符合题意;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pH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变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假设碳酸钠的质量,根据反应方程式,列出方程组,得出关于碳酸钠质量的表达式,在进行分析。
【解答】①②假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m,NaHCO3等质量为(a-m),碱石灰增重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H2O
84 44
(a-m) M1
M1=44(a-m)/84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m M2
M2=44m/106
因为M1+M2=b,所以44(a-m)/84+44m/106=b
解得m=(44a/84-b)÷(44/84-44/106)
又因为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使得b偏大,则求得m偏小,故x也偏小,①分析正确。
③④假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n,NaHCO3等质量为(a-n),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分别为N1、N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H2O
84 58.5
(a-n) N1
N1=58.5(a-n)/84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117
n N2
N2=117n/106
因为N1+N2=c,所以58.5(a-n)/84+117n/106=c
解得n=(c-58.5a/84)÷(117/106-58.5/84)
又因为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使得c偏小,则求得n偏小,故x也偏小, ③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 因为碱和酸先进行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内应该是HCl与 Ba(OH)2 反应生成BaSO4沉淀;当HCl完全反应后, Mg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和Mg(OH) 2沉淀;当 MgSO4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MgCl2再与 Ba(OH)2 反应生成 Mg(OH)2沉淀,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A.在0~a阶段,反应如下:
Ba(OH)2+2HCl=BaCl2+2H2O,
BaCl2+MgSO4=BaSO4↓+MgCl2;
因此a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MgCl2和Ba(OH)2,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100gBa(OH)2溶液时产生BaSO4沉淀23.3g,
设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根据:Ba(OH)2→BaSO4↓
171 233
x 23.3g
那么:x=17.1g;
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B正确;
C.b-c段 的反应为: ,故C错误;
D.0~a段产生的沉淀是 BaSO4 ,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特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①甲同学向装有少量Ca(OH)2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说明Ca(OH)2,此时可能酸适量,也可能过量,溶液中一定存在 CaCl2 ,可能存在 HCl。
②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滴加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原来 NaOH已变质,混有了Na2CO3 ,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 NaCl。
实验结束,甲、乙两名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混合液中不会同时存在Na2CO3、CaCl2 。
A.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液中不会同时存在Na2CO3、CaCl2,A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存在CaCl2、NaCl,B正确,符合题意。
C.溶液中一定会有CaCl2、NaCl,C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一定会有CaCl2、NaCl,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解答】①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能与NaOH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NH4NO3,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②Ba(NO3)2溶液与Na2SO4、H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③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SO4溶液,能与MgSO4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BaCl2,无明显变化的是K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④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AgNO3;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将盐酸滴加至BaCl2、AgNO3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BaCl2,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故①③④可以鉴别。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I中有气体产生,气体进入II中,观察到气泡产生,关闭止水夹,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使II中液面上升,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能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但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但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C、锌与硫酸反应会产生氢气,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硫酸锌与氯化钡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溶液变浑浊,符合题意;
D、铜与硫酸不反应,装置内都没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两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氯离子和氢气的质量关系,然后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全部反应消耗的盐酸的质量,判断出盐酸过量;接下来根据盐酸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解答】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为200g×14.6%=29.2g;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可知,2H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HCl~H2↑,
73 2
x 0.4g

解得:x=14.6g;
可以看出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盐酸是过量的,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由盐酸的质量决定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HCl+NaOH=NaCl+H2O
36.5 58.5
29.2g y
解得:y=46.8g。
故选A。
13.【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解答】A、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因此观察颜色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B、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因此加熟石灰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无现象的是氯化钾,能够得到鉴别的目的;
C、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而铜不反应,然后通过过滤得到铜,故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
D、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能够达到除杂的目的;
故选:A.
【分析】A、根据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分析;
B、根据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分析;
C、根据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D、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Na2CO3+H2SO4=Na2SO4+H2O+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关系式法计算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
Na2CO3~CO2↑ 溶液质量增加(△m)
106 44 62
106g 62g
MgCO3+H2SO4=MgSO4+H2O+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关系式法计算加入碳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
MgCO3~CO2↑ 溶液质量增加(△m)
84 44 40
106g m
m=50.5g,所以加入碳酸钠一端溶液质量增重大,故放Na2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由此可知: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故对;
B、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天平平衡,故对;
C、如碳酸钠有余,则硫酸均完全反应,而碳酸镁一定有剩余,二者放出二氧化碳相等若故对;
D、若天平不平衡,可能碳酸镁有剩余,碳酸钠反应完,故错.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硫酸,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Na2CO3和MgCO3粉末,反应物放在一起不反应的状态时,天平是平衡的,指针的偏转主要是看生成二氧化碳的多少,因此解题时判断二氧化碳多少则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可计算相同质量的Na2CO3和MgCO3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的大小,天平的指针会偏向质量大(下沉)的一方.
15.【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钡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钡溶于酸生成二氧化碳,而硫酸钡则不溶于酸;氢氧化钠先和稀硝酸反应,再和碳酸钡反应;
(2)E点时稀硝酸过量,再根据前面的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的种类;
(3)根据乙图可知,沉淀的减小量就是生成碳酸钡的质量,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利用硫酸钡的质量,根据硫酸钠和硝酸钡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利用粉末质量-碳酸钠-硫酸钠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的质量,最后将三个硝酸钠的质量相加即可;
(4)根据(3)中的计算结果分析判断。
【解答】A.图乙中,在BC段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所以加入稀硝酸沉淀的质量不变;CD段稀硝酸是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沉淀的质量减少;DE段,碳酸钡完全反应只剩下硫酸钡,由于它不和稀硝酸反应 ,因此加入稀硝酸后,沉淀的质量不变,那么白色固体中,除了Na2CO3外,一定还含有Na2SO4、NaOH,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E点稀硝酸过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肯定有HNO3,还有前面反应生成的Ba(NO3)2、NaNO3,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白色沉淀中BaCO3的质量为24.36g-4.66g=19.7g,
设此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m1,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2,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106         170   197
  m1   m2 19.7g

解得:m1=10.6g,m2=17g;
设生成4.66g硫酸钡时,参加反应的硝酸钠的质量为m3,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4;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142        170   233
m3 m4 4.66g

解得: m3=2.84g,m4=3.4g。
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g-10.6g-2.84g=2.56g。
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3,
NaOH+HNO3=NaNO3+H2O
40       85
2.56g     m4

解得:m4=5.44g。
则D点时溶液中硝酸钠质量为:17g+3.4g+5.44g=25.84g,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乙图可知,白色沉淀中BaCO3的质量为:24.36g-4.66g=19.7g;
设此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m,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106             197
m2    19.7g
解得: m2=10.6g。
故D正确不合题意。
16.【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17.【答案】(1)蒸发
(2)Ca(OH)2+CO2=CaCO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
(3)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①石灰石经过高温灼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钙,加入足量水后,生成了氢氧化钙溶液M。由于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此步将杂质去除。
②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其中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经过过滤和烘干,得到轻质碳酸钙;
③在溶液M中加入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其中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操作①将二者分开,因此①为过滤。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氢氧化钠固体,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解答】(1)操作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氢氧化钠固体,因此名称为蒸发结晶;
(2)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取出上层清液后,如果其中仍然存在氢氧化钙,那么加入碳酸钠溶液后,会出现白色碳酸钙沉淀,故A正确,而B、C错误。
故选A。
18.【答案】(1)NaCl
(2)BaCl2、Ba(NO3)2、HCl、H2SO4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能使石蕊变红,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指示剂变色,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酸或钙离子、钡离子的化合物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由检索表可知,A为硫酸铜溶液,B为稀硫酸,C为氯化钠溶液,D为碳酸钠溶液,E为氢氧化钠溶液;
(1)C中溶质为 NaCl ;
(2) D、E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利用碳酸盐与钙离子或钡盐产生沉淀或与酸等产生气泡来鉴别;
故答案为:(1) NaCl ;(2) BaCl2、Ba(NO3)2、HCl、H2SO4 。
19.【答案】(1)HCl;BaCl2+Na2CO3=BaCO3+2NaCl
(2)K2CO3溶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盐与酸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钡盐能产生碳酸钡沉淀,结合物质鉴别的方法分析。
【解答】(1)A+B有气泡产生,A+C有沉淀生成,说明A为碳酸钠溶液,B为稀盐酸,C为氯化钡溶液,A和C反应的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
故填:H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 加试剂鉴别三种溶液,可利用盐酸与碳酸盐产生气泡,氯化钡与碳酸盐产生沉淀,碳酸钠不反应来完成,所以可加入碳酸钾溶液;
故填: K2CO3溶液(合理即可) 。
20.【答案】(1)引流
(2)CaCO3和Mg(OH)2;BaCl2、NaOH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碳酸钙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溶于酸,据此大致确定滤渣的物质种类;然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0.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然后与滤渣的质量比较进而最终确定滤渣包含的物质。
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应该是碳酸钡,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过程,据此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种类。【解答】(1)过滤还需要漏斗,其中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2)沉淀能够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44g

解得:x=1g<1.5g,
因此滤渣还有氢氧化镁;
那么滤渣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
21.【答案】(1)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
(2)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合理答案)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现象进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3)根据碳酸盐的鉴别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1)检查这个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握紧试管,观察到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在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现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小衢提出质疑,他认为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造成的;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等)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可以滴入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
故答案为:(1)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2)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3)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
22.【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BaCl2+Na2CO3=BaCO3↓+2NaCl;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4)Na2CO3+H2O+CO2=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5)能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用装置内压强变小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钙的微溶性分析;
(3)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4)根据反应时溶液的pH确定生成物种类及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反应放热分析;
(5)根据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量增加且伴随能量的变化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用装置内压强变小,且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压强更小,所以向 充满CO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会观察到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
(2) 向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因 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所以该实验不宜用氯化钡溶液换成氯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X中含碳酸钠,且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小华没有向X中直接滴酚酞;
(4) 图甲中,BC段溶液pH在8-11,由资料信息可知,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 图乙中,DE段温度升高,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5)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从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及能量的转化等都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 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 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 BaCl2+Na2CO3=BaCO3↓+2NaCl;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4) Na2CO3+H2O+CO2=2NaHCO3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5)能量。
23.【答案】(1)浓H2SO4
(2)不能
(3)保证NaHCO3全部分解
(4)设NaHCO3质量为x,则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为41.2g-21.2g-x=20g-x,所以NaHCO3分解生成Na2CO3的质量为x-(41.2g-35.0g)=x-6.2g。
2NaHCO3 Na2CO3+H2O+CO2↑
168   106
x   x-6.2g

x=16.8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84%。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2)根据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3)根据利用生成物质量计算样品中纯净物质量分数要保证物质完全参加反应分析;
(4)根据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利用方程式计算结果分析。
【解答】(1)要通过测定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来测定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则需准确测量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C装置中应为干燥装置,药品为浓硫酸;
(2)因稀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影响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所以不能用盐酸代替硫酸;
(3)用加热碳酸氢钠测定其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来测定其质量分数,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以 保证NaHCO3全部分解;
故答案为:(1) 浓H2SO4 ;(2)不能;(3) 保证NaHCO3全部分解;(4)84%。
24.【答案】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熟石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溶液变浑浊;碳酸氢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1)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2)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氯化钙和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4)碳酸氢铵与氯化钙不反应,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嗅盐中不含有碳酸氢根离子。
【解答】【实验探究】(1)在小军的实验中,结论是含有铵根离子,而现象是生成了刺激性气体,即有氨气产生;因为碳酸铵只有与碱反应才会生成氨气,所以嗅盐应该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混合;
(2)中间实验中结论有碳酸根离子存在,那么实验中肯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氯化钙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小明的实验中澄清的溶液肯定变浑浊;
【质疑】根据资料可知,如果含有碳酸氢根离子,那么它与氯化钙不反应,因此就不会出现浑浊,所以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的可能性。
25.【答案】Na2CO3、NaHCO3;白色沉淀(或白色固体);不需要。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考查物质变质程度的判断及实验设计.
【解答】(1)查阅资料中告知,二氧化碳不足生成的是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则猜想三依据是过量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把碳酸钠反应完,溶质既有碳酸钠还有生成的碳酸氢钠。
(2)实验方案中第二步实验结论为猜想四不成立,猜想四是溶质为碳酸氢钠,而资料中已告诉碳酸氢钠不与氯化钡反应,要证明没有碳酸氢钠,则应该有明显实验现象,只有碳酸钠才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会有明显现象。
(3)实验第一步加入酚酞试液是多余的,因为猜想中包含的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均为碱性,并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4)二氧化碳不足生成的是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其中碳酸钙是沉淀,而碳酸钠溶于水,现象就是先变浑浊,然后浑浊溶液逐渐变澄清。
故答案为:(1)Na2CO3、NaHCO3;(2)白色沉淀;(3)不需要。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再慢慢变澄清
26.【答案】当氢氧化钠液进人烧瓶时,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因为生成的Na2CO3显碱性且NaOH反应有剩余,所以溶液仍显红色:
该反应导致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稀盐酸被压入烧瓶,
并先与NaOH反应:HCl+NaOH=NaCl+H2O,反应无明显现象,
后与Na2CO3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所以有气泡生成,
反应后烧瓶中不再含有碱性物质,所以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图示实验反应的原理是: 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轻轻震荡 ,氢氧化钠与瓶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使溶液仍显碱性。由于瓶内二氧化碳消耗气压减小,C中稀盐酸受大气压作用压入B瓶,由开始时瓶中无明显变化可知,B瓶中有过量的氢氧化钠,这部分氢氧化钠消耗完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溶液碱性逐渐减小,红色逐渐褪去。据此可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7.【答案】(1)红
(2)HCl+NaOH=NaCl+H2O
(3)30
(4)B
(5)6.0%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3)根据图像中确定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所用盐酸的体积分析;
(4)根据酸碱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分析;
(5)根据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V1+V2=50.0mL ,图乙中V1=0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溶液呈碱性,图甲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红色;
(2)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3) 由丙图可知,图乙中的pH=7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30mL ;
(4) 由丙图像的起点可知,加入5毫升盐酸时溶液温度为22℃,说明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低于22℃,A错误; 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B正确; 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如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有水生成,属于吸热反应,C错误; 该实验中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D错误;
(5)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30g×3.65%=1.095g,设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1.095g 20gx
x=6.0%。
故答案为:(1)红;(2) HCl+NaOH=NaCl+H2O ;(3)30;(4)B;(5)6.0%。
28.【答案】(1)碳酸钠(或碳酸钾)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6 100
x 10.00g
解得:x=10.60g
Na2CO3%= ×100%≈68.4%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68.4%。
(3)解:175.00g7.3%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每份稀盐酸溶液质量为25.00g,第五次加入盐酸后产生气体,第七次加入的盐酸溶液未参与反应。
MCO2=50.50g+175.00g-221.10g=4.40g
设反应生成4.40gCO2需要消耗盐酸溶液质量为y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73 44
  7.3%y 4.40g
解得:y=100.00g
因此前四次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溶液的质量为175.00g-100.00g-25.00g=50.00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 HCl=NaCl+H2O
40 36.5
z 50.00g×7.3%
z=4.0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2)白色沉淀就是碳酸钙,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表格可知,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实验中,总质量都等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和原来锥形瓶的总质量之和,这说明这段时间内没有二氧化碳产生,即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从第五次实验开始,总质量小于滴入稀盐酸和原来总质量的和,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而对比第六次和第七次实验可知,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差都是4.4g,则说明第六次时其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而第七次的稀盐酸没有参加反应。
首先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然后用稀盐酸的总质量-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第七次没有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最后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并计算它的质量分数即可。
29.【答案】(1)漏斗、烧杯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稀盐酸或稀硫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pH值的测量及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需要的器材有:铁架台、滤纸、玻璃棒、漏斗和烧杯;
(2)根据测定pH值的方法解答;
(3)黄色溶液应该是含有铁离子的溶液,而黑色固体肯定是碳粉,可从金属氧化物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溶液的角度思考。
【解答】(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漏斗和烧杯;
(2)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将棕黑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其中的NaCl会溶解在水中,过滤后剩下的只能是碳粉和Fe2O3,而生成物黄色溶液肯定是铁的溶液,黑色的固体肯定是碳粉;氧化铁可以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或硫酸铁,溶液都成黄色,因此X溶液是:稀硫酸或稀盐酸。
30.【答案】(1)碳酸钠;碳酸钙
(2)①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中数据可知,产生最大沉淀量是19.6g,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x y 19.6g

解得:x=32g,y=16g;
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8%=200g;
②46.2g固体中含有硫酸铜32g,含有硫酸钠的质量为:46.2g-32g=14.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和硫酸铜会生成蓝色沉淀,而碳酸钙不溶于水,为白色沉淀;
(2)①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是19.6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②根据①中计算出的硫酸铜的质量结合粉末质量46.2g推算固体粉末的组成。【解答】(1)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碳酸钠和碳酸钙;
(2)①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中数据可知,产生最大沉淀量是19.6g,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x y 19.6g
;解得:x=32g,y=16g;
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8%=200g;
②46.2g固体中含有硫酸铜32g,含有硫酸钠的质量为:46.2g-32g=14.2g。
31.【答案】(1)D
(2)与Ca(OH)2混合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NH4Cl
(3)B
(4)钾
(5)尿素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碱、盐的鉴别;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有刺激性气温的氨气;
(3)将几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即可;
(4)根据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进行解答;
(5)用相同的钱买的两种氮肥中哪个氮元素的质量多,氮元素质量越多的越合算;可先根据10元钱计算出购买两种氮肥的质量,在根据两种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各自中氮元素的质量.【解答】(1)A.氯化钾(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不合题意;
B.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不合题意;
C.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不合题意;
D.硝酸钾(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符合题意。
故填D;
(2)请写出鉴别NH4Cl和K2SO4这两种化学肥料的简要方法及实验现象:与Ca(OH)2混合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NH4Cl;
(3)A.根据田地1和田地2对比可知,氮肥可增加小麦的产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田地1可知,没有施肥,小麦能生长,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田地2和田地3对比可知,对于增加小麦的收成,氮肥比钾肥效果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田地1、田地2、田地3和田地4对比可知,同时施用含N、P、K的化肥可获得最大的小麦产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填B;
(4)钾肥对作物有抗倒伏的作用;
(5)①10元钱买到的尿素质量可表示为:10元÷1元/公斤=10公斤;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公斤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0公斤×46.7%=4.67公斤;
②10元钱买到的碳铵质量可表示为:10元÷0.4元/公斤=25公斤;
碳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0公斤碳铵中含有氮元素:25公斤×17.7%=4.425公斤;
因为4.67公斤>4.425公斤,
所以买尿素合算。
32.【答案】(1)0.27g
(2)80g
(3)0≤a<50
(4)20:9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2NaOH+MgCl2=Mg(OH)2↓+2NaCl可得稀盐酸与沉淀最大时的8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可得该过程中涉及到5个化学反应: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和 Mg+2HCl=MgCl2+H2↑、2NaOH+MgCl2=Mg(OH)2↓+2NaCl。
(2)由图分析可知,与氢氧化铝反应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90-80)mL,再此基础上整合分析回答。
【解答】(1)设铝的质量为x
根据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和Al(OH)3+NaOH=NaAlO2+2H2O 可得关系式:
2Al------------2AlCl3---------2Al(OH)3------------2NaOH
54 80
x 10mLx 1g/mLx4%
54/x=80/0.4g
解得x=0.27g
(2)设盐骏溶液质量为y
根据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Mg+2HCl=MgCl2+H2↑,和2NaOH+MgCl2=Mg(OH)2↓+2NaCl可得关系式:
HCl--------------------NaOH
36.5 40
36.5%y 80mLx 1g/mLx4%
36.5/36.5%y =40/3.2g
解得x=80g
(3)若a=0,则对应的金属中只有镁,故0<a镁;的质量最大,对应的和氧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mL.根据 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可知,生成氢氧化铝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星是氢氧化铝溶解需要的氢氧化钠的3倍,所以当消耗氢氧化铝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0mL时,则与氯化铝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30mL,所以a必须小于(80-30)mL。所以 a的取值范围0(4)则设镁的质量为z
根据2Mg+2HCl=MgCl2+H2↑和2NaOH+MgCl2=Mg(OH)2↓+2NaCl有关系式:
Mg-----------MgCl2------------Mg(OH)2↓---------2NaOH
24 80
z 50mLx 1g/mLx4%
24/z=80/2g
解得z=0.6g
镁的质量与铝的质量比值的最大值为=0.6g:0.27g=20:9
故答案为:(1)0.27g;(2) 80g ;(3) 0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卷(培优)
一、单选题
1.(2020·台州)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判断。
【解答】A.在闻气味时,不能将鼻子直接凑近瓶口,而是要用手轻轻扇动,再去闻,这样可以减小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深入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故B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管要略微倾斜,并且与试剂瓶口紧挨,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发生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和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100g混合,反应后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则溶液呈(  )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完全中和100g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盐酸溶液的质量,然后与现在实际的盐酸溶液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00g×10%=10g;
设与10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的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 10%x

解得:x=91.25g;
因为91.25g<100g,
所以加入的盐酸有剩余。
那么石蕊试液呈红色。
故选A。
3.(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下列实验,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变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B、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若部分变质,则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验证出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去,再加酚酞,溶液应该变红,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有挥发性,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通入石灰水,氯化氢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使试管内压强变小,液面上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不合理的是(  )
A.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也一定小于7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判断;
(2)根据单质的定义判断;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之间的关系判断;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有机物含有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酸溶液呈酸性,因此它的pH<7,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物质燃烧,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因为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所以如果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这种物质中肯定含有碳元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0·宁波)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及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氧化铜质量、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分析。
【解答】A、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由图像可知,A点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40克,则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不符合题意;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盐酸完全反应,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反应至B点时,氯化铜完全反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则氢氧化钠质量为160g ×10% =16g,设产生氢氧化铜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g x
80:98=16g:x
x=19.6g,则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200g-19.6g=280.4g,不符合题意;
D、 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反应至B点时,根据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可知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10%×÷=29.25g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的变化趋势(先减小再增加)结合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A、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会随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而增加,至完全反应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溶液中溶剂质量会增加,开始因除加入溶液中溶剂外还有生成的,增加幅度大,反应结束后只增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剂质量,幅度会变小,不符合题意;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不断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减少到0,继续加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会随氢氧化钡溶液增加又增加,符合题意;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pH会随氢氧化钡的加入变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测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x%。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取a克样品分别与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分析正确的是(  )
①逸出气体若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则x偏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②逸出气体若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则x偏大
③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至恒重,得c克固体,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则x偏小
④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至恒重,得c克固体,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则x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假设碳酸钠的质量,根据反应方程式,列出方程组,得出关于碳酸钠质量的表达式,在进行分析。
【解答】①②假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m,NaHCO3等质量为(a-m),碱石灰增重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H2O
84 44
(a-m) M1
M1=44(a-m)/84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m M2
M2=44m/106
因为M1+M2=b,所以44(a-m)/84+44m/106=b
解得m=(44a/84-b)÷(44/84-44/106)
又因为碱石灰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使得b偏大,则求得m偏小,故x也偏小,①分析正确。
③④假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n,NaHCO3等质量为(a-n),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分别为N1、N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H2O
84 58.5
(a-n) N1
N1=58.5(a-n)/84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117
n N2
N2=117n/106
因为N1+N2=c,所以58.5(a-n)/84+117n/106=c
解得n=(c-58.5a/84)÷(117/106-58.5/84)
又因为灼烧时有固体飞溅出去,使得c偏小,则求得n偏小,故x也偏小, ③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C
8.(2019·宁波模拟)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MgCl2
B.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1%
C.b-c段是MgSO4与Ba(OH)2反应
D.0-a段产生的沉淀是BaSO4与Mg(OH)2
【答案】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 因为碱和酸先进行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内应该是HCl与 Ba(OH)2 反应生成BaSO4沉淀;当HCl完全反应后, Mg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和Mg(OH) 2沉淀;当 MgSO4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MgCl2再与 Ba(OH)2 反应生成 Mg(OH)2沉淀,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A.在0~a阶段,反应如下:
Ba(OH)2+2HCl=BaCl2+2H2O,
BaCl2+MgSO4=BaSO4↓+MgCl2;
因此a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MgCl2和Ba(OH)2,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100gBa(OH)2溶液时产生BaSO4沉淀23.3g,
设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根据:Ba(OH)2→BaSO4↓
171 233
x 23.3g
那么:x=17.1g;
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B正确;
C.b-c段 的反应为: ,故C错误;
D.0~a段产生的沉淀是 BaSO4 ,故D错误。
故选B。
9.(2019·杭州模拟)为了探究中和反应,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甲同学向装有少量Ca(OH)2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色;
②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滴加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原来 NaOH已变质,混有了Na2CO3。
实验结束,甲、乙两名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所有成分可能为(  )
A.Na2CO3、NaCl、CaCl2 B.CaCl2、NaCl
C.HCl,NaCl D.HCl,CaCl2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特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①甲同学向装有少量Ca(OH)2溶液的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然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不变,说明Ca(OH)2,此时可能酸适量,也可能过量,溶液中一定存在 CaCl2 ,可能存在 HCl。
②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滴加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原来 NaOH已变质,混有了Na2CO3 ,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 NaCl。
实验结束,甲、乙两名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混合液中不会同时存在Na2CO3、CaCl2 。
A.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液中不会同时存在Na2CO3、CaCl2,A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液中一定存在CaCl2、NaCl,B正确,符合题意。
C.溶液中一定会有CaCl2、NaCl,C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一定会有CaCl2、NaCl,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①NaCl、BaCl2、CuSO4、NaOH、NH4NO3②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③NaOH、FeCl3、MgSO4、BaCl2、KCl ④AgNO3、HCl、K2CO3、NaCl、BaCl2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解答】①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能与NaOH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NH4NO3,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②Ba(NO3)2溶液与Na2SO4、H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③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SO4溶液,能与MgSO4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BaCl2,无明显变化的是K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④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两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AgNO3;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将盐酸滴加至BaCl2、AgNO3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BaCl2,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故①③④可以鉴别。
故选C。
11.(2018九上·天台期中)小黄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
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Ⅱ中(  )
  A B C D
I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Ⅱ KNO3 NaCl BaCl2 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I中有气体产生,气体进入II中,观察到气泡产生,关闭止水夹,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使II中液面上升,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能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但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但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C、锌与硫酸反应会产生氢气,打开止水夹,II中会产生气泡,关闭止水夹,气体无法导出,I中压强增加,将液体压入II中, Ⅱ中液面上升, 硫酸锌与氯化钡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溶液变浑浊,符合题意;
D、铜与硫酸不反应,装置内都没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2018九上·象山期中)把8.9gMg、Zn合金放入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完全反应,产生0.4g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
A.46.8g B.23.4g C.52.5g D.26.25g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两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氯离子和氢气的质量关系,然后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全部反应消耗的盐酸的质量,判断出盐酸过量;接下来根据盐酸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解答】200克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盐酸的质量为200g×14.6%=29.2g;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可知,2H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HCl~H2↑,
73 2
x 0.4g

解得:x=14.6g;
可以看出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盐酸是过量的,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由盐酸的质量决定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HCl+NaOH=NaCl+H2O
36.5 58.5
29.2g y
解得:y=46.8g。
故选A。
13.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鉴别铁粉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B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C 除去铜中混有的氧化铜 加过量稀硫酸,过滤
D 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解答】A、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因此观察颜色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B、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因此加熟石灰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无现象的是氯化钾,能够得到鉴别的目的;
C、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而铜不反应,然后通过过滤得到铜,故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
D、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能够达到除杂的目的;
故选:A.
【分析】A、根据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分析;
B、根据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分析;
C、根据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D、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14.(2019·宁波模拟) 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MgCO3和Na2CO3分别加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
B.若天平平衡,两烧杯中的酸一定完全反应
C.若反应后Na2CO3有剩余,天平一定平衡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碳酸盐一定都没有剩余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Na2CO3+H2SO4=Na2SO4+H2O+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关系式法计算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
Na2CO3~CO2↑ 溶液质量增加(△m)
106 44 62
106g 62g
MgCO3+H2SO4=MgSO4+H2O+CO2↑,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关系式法计算加入碳酸镁,溶液质量的变化.
MgCO3~CO2↑ 溶液质量增加(△m)
84 44 40
106g m
m=50.5g,所以加入碳酸钠一端溶液质量增重大,故放Na2CO3的一端托盘下沉,
由此可知: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故对;
B、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天平平衡,故对;
C、如碳酸钠有余,则硫酸均完全反应,而碳酸镁一定有剩余,二者放出二氧化碳相等若故对;
D、若天平不平衡,可能碳酸镁有剩余,碳酸钠反应完,故错.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硫酸,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Na2CO3和MgCO3粉末,反应物放在一起不反应的状态时,天平是平衡的,指针的偏转主要是看生成二氧化碳的多少,因此解题时判断二氧化碳多少则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可计算相同质量的Na2CO3和MgCO3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的大小,天平的指针会偏向质量大(下沉)的一方.
15.(2020九上·绍兴期末)有一包不纯的碳酸钠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Ⅰ。现取样品16g于烧杯中并加84g水搅拌,全部溶解。再向烧杯中逐渐滴加26.1%硝酸钡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硝酸钡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甲所示;
Ⅱ。在B点开始,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错误的是(  )
A.原白色固体中由Na2CO3,Na2SO4,NaOH组成
B.E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NO3,Ba(No3)2,NaNO3
C.D点时,溶液中硝酸钠的溶质质量为304.94克
D.原白色粉末中含Na2CO3质量为10.6克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钡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钡溶于酸生成二氧化碳,而硫酸钡则不溶于酸;氢氧化钠先和稀硝酸反应,再和碳酸钡反应;
(2)E点时稀硝酸过量,再根据前面的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的种类;
(3)根据乙图可知,沉淀的减小量就是生成碳酸钡的质量,根据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利用硫酸钡的质量,根据硫酸钠和硝酸钡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钠的质量;利用粉末质量-碳酸钠-硫酸钠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硝酸钠的质量,最后将三个硝酸钠的质量相加即可;
(4)根据(3)中的计算结果分析判断。
【解答】A.图乙中,在BC段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所以加入稀硝酸沉淀的质量不变;CD段稀硝酸是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沉淀的质量减少;DE段,碳酸钡完全反应只剩下硫酸钡,由于它不和稀硝酸反应 ,因此加入稀硝酸后,沉淀的质量不变,那么白色固体中,除了Na2CO3外,一定还含有Na2SO4、NaOH,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E点稀硝酸过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肯定有HNO3,还有前面反应生成的Ba(NO3)2、NaNO3,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白色沉淀中BaCO3的质量为24.36g-4.66g=19.7g,
设此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m1,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2,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106         170   197
  m1   m2 19.7g

解得:m1=10.6g,m2=17g;
设生成4.66g硫酸钡时,参加反应的硝酸钠的质量为m3,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4;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142        170   233
m3 m4 4.66g

解得: m3=2.84g,m4=3.4g。
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g-10.6g-2.84g=2.56g。
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m3,
NaOH+HNO3=NaNO3+H2O
40       85
2.56g     m4

解得:m4=5.44g。
则D点时溶液中硝酸钠质量为:17g+3.4g+5.44g=25.84g,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乙图可知,白色沉淀中BaCO3的质量为:24.36g-4.66g=19.7g;
设此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m,
Na2CO3+Ba(NO3)2═2NaNO3+BaCO3↓
106             197
m2    19.7g
解得: m2=10.6g。
故D正确不合题意。
二、填空题
16.(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17.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小李在实验室以石灰石(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为原料制取轻质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2)该流程中有两个反应,产物中均出现碳酸钙,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3)为验证加入Na2CO3溶液后,溶液M中的溶质是否反应完全,可取上层清液加入 (填字母)进行检验。
A.碳酸钠溶液 B.铁粉 C.无色酚酞
【答案】(1)蒸发
(2)Ca(OH)2+CO2=CaCO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
(3)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①石灰石经过高温灼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钙,加入足量水后,生成了氢氧化钙溶液M。由于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此步将杂质去除。
②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其中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经过过滤和烘干,得到轻质碳酸钙;
③在溶液M中加入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其中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操作①将二者分开,因此①为过滤。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氢氧化钠固体,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解答】(1)操作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氢氧化钠固体,因此名称为蒸发结晶;
(2)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取出上层清液后,如果其中仍然存在氢氧化钙,那么加入碳酸钠溶液后,会出现白色碳酸钙沉淀,故A正确,而B、C错误。
故选A。
18.(2020九上·吴兴期末)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经鉴别后编写成如图的检索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蓝色……………………………………………A 1b溶液无色……………………………………………2 2a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B 2b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紫色…………………………C 2c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蓝色…………………………3 3a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D 3b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产生……………………E
(1)C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在鉴别D、E时,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选的物质是   。(写出两种物质)
【答案】(1)NaCl
(2)BaCl2、Ba(NO3)2、HCl、H2SO4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能使石蕊变红,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指示剂变色,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酸或钙离子、钡离子的化合物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由检索表可知,A为硫酸铜溶液,B为稀硫酸,C为氯化钠溶液,D为碳酸钠溶液,E为氢氧化钠溶液;
(1)C中溶质为 NaCl ;
(2) D、E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利用碳酸盐与钙离子或钡盐产生沉淀或与酸等产生气泡来鉴别;
故答案为:(1) NaCl ;(2) BaCl2、Ba(NO3)2、HCl、H2SO4 。
19.(2019九上·鄞州期中)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失去了标签,从实验老师初得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同学们认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别,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实验,他们给这三瓶溶液重新贴上了标签。下面是他们设计和实施的两种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A+B 有气泡产生
A+C 有白色沉淀生成
(1)方案一;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实验记录(如表)。
请你判断B是   溶液(填化学式);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方案二:选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②)
①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三种无色溶液;②滴加少量的   ;③观察现象;④得出结论。
【答案】(1)HCl;BaCl2+Na2CO3=BaCO3+2NaCl
(2)K2CO3溶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盐与酸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钡盐能产生碳酸钡沉淀,结合物质鉴别的方法分析。
【解答】(1)A+B有气泡产生,A+C有沉淀生成,说明A为碳酸钠溶液,B为稀盐酸,C为氯化钡溶液,A和C反应的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
故填:H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 加试剂鉴别三种溶液,可利用盐酸与碳酸盐产生气泡,氯化钡与碳酸盐产生沉淀,碳酸钠不反应来完成,所以可加入碳酸钾溶液;
故填: K2CO3溶液(合理即可) 。
20.(2019九上·浙江期中)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   。
【答案】(1)引流
(2)CaCO3和Mg(OH)2;BaCl2、NaOH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2)碳酸钙和硫酸钡同为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溶于酸,据此大致确定滤渣的物质种类;然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0.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然后与滤渣的质量比较进而最终确定滤渣包含的物质。
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应该是碳酸钡,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过程,据此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种类。【解答】(1)过滤还需要漏斗,其中玻璃棒起到引流的作用;
(2)沉淀能够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44g

解得:x=1g<1.5g,
因此滤渣还有氢氧化镁;
那么滤渣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
21.小丽利用底部有一小孔的大试管,如图甲所示装配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现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料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   (填一种盐)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与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答案】(1)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
(2)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合理答案)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现象进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3)根据碳酸盐的鉴别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1)检查这个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握紧试管,观察到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在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现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小衢提出质疑,他认为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造成的;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等)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可以滴入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
故答案为:(1)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2)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3)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
三、实验探究题
22.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   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图甲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乙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5)【反思感悟】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   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BaCl2+Na2CO3=BaCO3↓+2NaCl;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4)Na2CO3+H2O+CO2=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5)能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用装置内压强变小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钙的微溶性分析;
(3)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4)根据反应时溶液的pH确定生成物种类及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反应放热分析;
(5)根据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量增加且伴随能量的变化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用装置内压强变小,且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压强更小,所以向 充满CO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会观察到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
(2) 向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因 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所以该实验不宜用氯化钡溶液换成氯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则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X中含碳酸钠,且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小华没有向X中直接滴酚酞;
(4) 图甲中,BC段溶液pH在8-11,由资料信息可知,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 图乙中,DE段温度升高,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5)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从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及能量的转化等都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 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 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 ;(2) BaCl2+Na2CO3=BaCO3↓+2NaCl;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4) Na2CO3+H2O+CO2=2NaHCO3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5)能量。
23.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   。
(2)若把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    (选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二: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g;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g。
(3)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   。
(4)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已知2NaHCO3 Na2CO3+H2O+CO2↑)
【答案】(1)浓H2SO4
(2)不能
(3)保证NaHCO3全部分解
(4)设NaHCO3质量为x,则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为41.2g-21.2g-x=20g-x,所以NaHCO3分解生成Na2CO3的质量为x-(41.2g-35.0g)=x-6.2g。
2NaHCO3 Na2CO3+H2O+CO2↑
168   106
x   x-6.2g

x=16.8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84%。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2)根据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3)根据利用生成物质量计算样品中纯净物质量分数要保证物质完全参加反应分析;
(4)根据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利用方程式计算结果分析。
【解答】(1)要通过测定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来测定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则需准确测量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C装置中应为干燥装置,药品为浓硫酸;
(2)因稀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影响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所以不能用盐酸代替硫酸;
(3)用加热碳酸氢钠测定其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来测定其质量分数,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以 保证NaHCO3全部分解;
故答案为:(1) 浓H2SO4 ;(2)不能;(3) 保证NaHCO3全部分解;(4)84%。
24.(2019九上·吴兴期中)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嗅盐是由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明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   (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小红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小明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 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   离子的可能性。
【答案】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熟石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溶液变浑浊;碳酸氢根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1)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2)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氯化钙和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4)碳酸氢铵与氯化钙不反应,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嗅盐中不含有碳酸氢根离子。
【解答】【实验探究】(1)在小军的实验中,结论是含有铵根离子,而现象是生成了刺激性气体,即有氨气产生;因为碳酸铵只有与碱反应才会生成氨气,所以嗅盐应该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混合;
(2)中间实验中结论有碳酸根离子存在,那么实验中肯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氯化钙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小明的实验中澄清的溶液肯定变浑浊;
【质疑】根据资料可知,如果含有碳酸氢根离子,那么它与氯化钙不反应,因此就不会出现浑浊,所以小明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的可能性。
25.(2019·临海模拟)小洲同学在学习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
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⑴溶质有NaOH、Na2CO3; ⑵溶质为Na2CO3;
⑶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⑷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答案】Na2CO3、NaHCO3;白色沉淀(或白色固体);不需要。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考查物质变质程度的判断及实验设计.
【解答】(1)查阅资料中告知,二氧化碳不足生成的是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则猜想三依据是过量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把碳酸钠反应完,溶质既有碳酸钠还有生成的碳酸氢钠。
(2)实验方案中第二步实验结论为猜想四不成立,猜想四是溶质为碳酸氢钠,而资料中已告诉碳酸氢钠不与氯化钡反应,要证明没有碳酸氢钠,则应该有明显实验现象,只有碳酸钠才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会有明显现象。
(3)实验第一步加入酚酞试液是多余的,因为猜想中包含的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均为碱性,并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4)二氧化碳不足生成的是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生成的是碳酸氢钠,其中碳酸钙是沉淀,而碳酸钠溶于水,现象就是先变浑浊,然后浑浊溶液逐渐变澄清。
故答案为:(1)Na2CO3、NaHCO3;(2)白色沉淀;(3)不需要。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再慢慢变澄清
四、解答题
26.(2020·越城模拟)如图,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轻轻震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液体沿导管慢慢流入烧瓶,开始时瓶中无明显变化,后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当氢氧化钠液进人烧瓶时,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因为生成的Na2CO3显碱性且NaOH反应有剩余,所以溶液仍显红色:
该反应导致烧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稀盐酸被压入烧瓶,
并先与NaOH反应:HCl+NaOH=NaCl+H2O,反应无明显现象,
后与Na2CO3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所以有气泡生成,
反应后烧瓶中不再含有碱性物质,所以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图示实验反应的原理是: 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轻轻震荡 ,氢氧化钠与瓶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使溶液仍显碱性。由于瓶内二氧化碳消耗气压减小,C中稀盐酸受大气压作用压入B瓶,由开始时瓶中无明显变化可知,B瓶中有过量的氢氧化钠,这部分氢氧化钠消耗完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溶液碱性逐渐减小,红色逐渐褪去。据此可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7.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 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V1=0时,图甲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   色。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    mL。
(4)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5)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1)红
(2)HCl+NaOH=NaCl+H2O
(3)30
(4)B
(5)6.0%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3)根据图像中确定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所用盐酸的体积分析;
(4)根据酸碱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分析;
(5)根据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氢氧化钠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V1+V2=50.0mL ,图乙中V1=0时,氢氧化钠溶液未反应,溶液呈碱性,图甲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红色;
(2)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 ;
(3) 由丙图可知,图乙中的pH=7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30mL ;
(4) 由丙图像的起点可知,加入5毫升盐酸时溶液温度为22℃,说明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低于22℃,A错误; 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B正确; 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如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有水生成,属于吸热反应,C错误; 该实验中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D错误;
(5)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30g×3.65%=1.095g,设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1.095g 20gx
x=6.0%。
故答案为:(1)红;(2) HCl+NaOH=NaCl+H2O ;(3)30;(4)B;(5)6.0%。
28.(2020·鄞州模拟)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因敞口放置可能已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想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一)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请回答: 小组同学判断石灰水是否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2)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二)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往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会依次发生以下两个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并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50.50g,再将175.00g7.3%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 75.5 100.50 125.50 150.50 173.30 196.10 221.10
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碳酸钠(或碳酸钾)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6 100
x 10.00g
解得:x=10.60g
Na2CO3%= ×100%≈68.4%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68.4%。
(3)解:175.00g7.3%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每份稀盐酸溶液质量为25.00g,第五次加入盐酸后产生气体,第七次加入的盐酸溶液未参与反应。
MCO2=50.50g+175.00g-221.10g=4.40g
设反应生成4.40gCO2需要消耗盐酸溶液质量为y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73 44
  7.3%y 4.40g
解得:y=100.00g
因此前四次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溶液的质量为175.00g-100.00g-25.00g=50.00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 HCl=NaCl+H2O
40 36.5
z 50.00g×7.3%
z=4.0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2)白色沉淀就是碳酸钙,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表格可知,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实验中,总质量都等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和原来锥形瓶的总质量之和,这说明这段时间内没有二氧化碳产生,即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从第五次实验开始,总质量小于滴入稀盐酸和原来总质量的和,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而对比第六次和第七次实验可知,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差都是4.4g,则说明第六次时其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而第七次的稀盐酸没有参加反应。
首先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然后用稀盐酸的总质量-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第七次没有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最后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并计算它的质量分数即可。
29.(2019·温州)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
(3)试剂X的名称是   。
【答案】(1)漏斗、烧杯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稀盐酸或稀硫酸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pH值的测量及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需要的器材有:铁架台、滤纸、玻璃棒、漏斗和烧杯;
(2)根据测定pH值的方法解答;
(3)黄色溶液应该是含有铁离子的溶液,而黑色固体肯定是碳粉,可从金属氧化物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溶液的角度思考。
【解答】(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漏斗和烧杯;
(2)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将棕黑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其中的NaCl会溶解在水中,过滤后剩下的只能是碳粉和Fe2O3,而生成物黄色溶液肯定是铁的溶液,黑色的固体肯定是碳粉;氧化铁可以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或硫酸铁,溶液都成黄色,因此X溶液是:稀硫酸或稀盐酸。
30.(2019九上·天台月考)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和   (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答案】(1)碳酸钠;碳酸钙
(2)①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中数据可知,产生最大沉淀量是19.6g,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x y 19.6g

解得:x=32g,y=16g;
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8%=200g;
②46.2g固体中含有硫酸铜32g,含有硫酸钠的质量为:46.2g-32g=14.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和硫酸铜会生成蓝色沉淀,而碳酸钙不溶于水,为白色沉淀;
(2)①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是19.6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②根据①中计算出的硫酸铜的质量结合粉末质量46.2g推算固体粉末的组成。【解答】(1)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碳酸钠和碳酸钙;
(2)①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中数据可知,产生最大沉淀量是19.6g,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80 98
x y 19.6g
;解得:x=32g,y=16g;
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8%=200g;
②46.2g固体中含有硫酸铜32g,含有硫酸钠的质量为:46.2g-32g=14.2g。
31.(2019九上·绍兴月考)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化学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氯化钾 B 尿素 C 碳酸氢铵 D 硝酸钾
(2)请写出鉴别NH4Cl和K2SO4这两种化学肥料的简要方法及实验现象:   。
(3)为研究化肥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相同条件下,在实验室田地里施用等量有效成分的化肥,对小麦的产量进行对比研究。下表(“√”表示施用化肥,“×”表示没有施用化肥)显示三年实验的结果:
实验用田 施用化肥情况 小麦收成的 相对产量
氮肥 磷肥 钾肥
田地1 × × × 1.0
田地2 √ × × 2.2
田地3 × × √ 1.2
田地4 √ √ √ 3.9
根据上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氮肥可增加小麦的产量
B.没有施肥,小麦不能生长
C.对于增加小麦的收成,氮肥比钾肥效果好
D.同时施用含N、P、K的化肥可获得最大的小麦产量
(4)某农民发现自己地里的玉米茎杆细弱,易倒伏,则他最应该补施   肥。
(5)某地尿素[CO(NH2)2]1元每斤,碳铵(NH4HCO3)0.4元每斤,某菜农想用10元钱买氮肥,请你通过计算帮他参考一下,买哪种化肥更合算?
【答案】(1)D
(2)与Ca(OH)2混合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NH4Cl
(3)B
(4)钾
(5)尿素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碱、盐的鉴别;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2)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有刺激性气温的氨气;
(3)将几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即可;
(4)根据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进行解答;
(5)用相同的钱买的两种氮肥中哪个氮元素的质量多,氮元素质量越多的越合算;可先根据10元钱计算出购买两种氮肥的质量,在根据两种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各自中氮元素的质量.【解答】(1)A.氯化钾(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不合题意;
B.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不合题意;
C.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不合题意;
D.硝酸钾(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符合题意。
故填D;
(2)请写出鉴别NH4Cl和K2SO4这两种化学肥料的简要方法及实验现象:与Ca(OH)2混合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NH4Cl;
(3)A.根据田地1和田地2对比可知,氮肥可增加小麦的产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田地1可知,没有施肥,小麦能生长,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田地2和田地3对比可知,对于增加小麦的收成,氮肥比钾肥效果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田地1、田地2、田地3和田地4对比可知,同时施用含N、P、K的化肥可获得最大的小麦产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填B;
(4)钾肥对作物有抗倒伏的作用;
(5)①10元钱买到的尿素质量可表示为:10元÷1元/公斤=10公斤;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公斤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0公斤×46.7%=4.67公斤;
②10元钱买到的碳铵质量可表示为:10元÷0.4元/公斤=25公斤;
碳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0公斤碳铵中含有氮元素:25公斤×17.7%=4.425公斤;
因为4.67公斤>4.425公斤,
所以买尿素合算。
32.(2019·浙江模拟)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镁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把一定质量的镁、铝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中,待金属完全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0克/毫升),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求:
(1)金属铝的质量为   
(2)盐酸溶液质量为   
(3)a的取值范围   
(4)镁的质量与铝的质量比值的最大值为多少   
【答案】(1)0.27g
(2)80g
(3)0≤a<50
(4)20:9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2NaOH+MgCl2=Mg(OH)2↓+2NaCl可得稀盐酸与沉淀最大时的8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可得该过程中涉及到5个化学反应: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和 Mg+2HCl=MgCl2+H2↑、2NaOH+MgCl2=Mg(OH)2↓+2NaCl。
(2)由图分析可知,与氢氧化铝反应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90-80)mL,再此基础上整合分析回答。
【解答】(1)设铝的质量为x
根据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和Al(OH)3+NaOH=NaAlO2+2H2O 可得关系式:
2Al------------2AlCl3---------2Al(OH)3------------2NaOH
54 80
x 10mLx 1g/mLx4%
54/x=80/0.4g
解得x=0.27g
(2)设盐骏溶液质量为y
根据2Al+6HCl=2AlCl3+3H2↑,3NaOH+AlCl3=Al(OH)3↓+3NaCl,Mg+2HCl=MgCl2+H2↑,和2NaOH+MgCl2=Mg(OH)2↓+2NaCl可得关系式:
HCl--------------------NaOH
36.5 40
36.5%y 80mLx 1g/mLx4%
36.5/36.5%y =40/3.2g
解得x=80g
(3)若a=0,则对应的金属中只有镁,故0<a镁;的质量最大,对应的和氧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mL.根据 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可知,生成氢氧化铝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星是氢氧化铝溶解需要的氢氧化钠的3倍,所以当消耗氢氧化铝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0mL时,则与氯化铝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30mL,所以a必须小于(80-30)mL。所以 a的取值范围0(4)则设镁的质量为z
根据2Mg+2HCl=MgCl2+H2↑和2NaOH+MgCl2=Mg(OH)2↓+2NaCl有关系式:
Mg-----------MgCl2------------Mg(OH)2↓---------2NaOH
24 80
z 50mLx 1g/mLx4%
24/z=80/2g
解得z=0.6g
镁的质量与铝的质量比值的最大值为=0.6g:0.27g=20:9
故答案为:(1)0.27g;(2) 80g ;(3) 0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