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龙泉市兰巨中学 叶淑珍
师:我们平时去郊游往往选择春光明媚、百花吐艳的日子,而不选择草木萧疏的冬天,但偏有人选择在寒冷的冬天去游玩,而且还写了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课件显示文章题目、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一生读课文注释,教师稍作点评后显示课件: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师:下面大家自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生:“两三粒人”为什么用“粒”字?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与余舟一芥”中“芥”字如何理解?
生:“金陵人”是哪里人?
生:文章写看雪,为什么最后一段写人?
生:------
(师生讨论解决疑难)
师:文中的一些生字难词我们也要加以注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荧屏: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痴(chī)
(读完生字,学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张岱,带着仆人,提着炉火,急匆匆前往湖心亭看雪,刚好碰上了你,你会问什么,说什么?
生1:公子,您去哪呀?
师:去湖心亭呀!
生1:你能不能带我一起去呀?(众笑)
生2:这么寒冷的天气,你怎么有那么好的兴致?
师:(追问)天气寒冷从何得知?
生:从“湖中人鸟声俱绝”可以看出。
师:这让老师想到一首诗“千山——”(师生齐背《江雪》)
生:“拥毳衣炉火”也说明天气很冷。
师:“毳衣”是什么?(生答)对,就是毛皮大衣,穿这么厚,正说明天冷。还有吗?
生:还有“雾凇沆砀”。
师:什么意思?
生: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
生:“大雪三日”也可看出。
师:对。我们这里大雪一天,地面就会积上厚厚的一层,“大雪三日”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生:从“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也可看出天气很寒冷。
师:读得非常仔细。其实从“是日更定”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更定”就是指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这时就更冷了。
生:(急迫地)老师,“独”字也表明天冷。
师:为什么?“独”是独自,是单独一个人吗?
生:不是,还有舟子等人。
师:既然有人陪同,为什么还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学生认真思考)
生:因为作者觉得舟子只是履行划船的义务,不会欣赏雪景。
生:在作者的眼里,舟子等人与自己不是一类人。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张岱有欣赏雪景的雅趣,而船夫只是随从,没有此种闲情逸致,在他眼中这些人似乎都不存在,自古文人都有些孤僻和清高。(稍顿)张岱看到雪景了吗?(生答:看到了。)接下来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学生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景物有何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白茫茫的一片。
生:寂静,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一般看景都是人来人往的,而湖心亭看雪时只有两三个人而已。
生:很凄清,可以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看出。
生:从“惟”字可看出雪下得很大,即使能看到景物也是极小,甚至是模模糊糊的影子。
生:让人感觉特别得寂寥孤独。
师:说得好。前面“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给人非常阔大的感觉,这是从全景来写,而后面的描写是一幅特写,显得渺小,这些就像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板书)课文的这种写法就叫白描,作者只要用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特征突出来了。出示课件: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学生齐声朗读)
师(出示课件):作者张岱是一个喜欢繁华热闹、好游历,交游甚广的人,为何独自欣赏起这凄清的景色来?
生:可能是作者心中苦闷吧!
生:因为作者缺少志趣相投的人。
师:有道理。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课文中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用崇祯的年号表明作者怀念在明王朝的日子,他的文章也由华丽之笔转为白描手法,从中可看出作者在经历了亡朝痛苦之后文风的改变,气节的改变。(稍顿)作者后来在湖心亭遇到人了吗?
生(齐声):遇到了。
师:现在假设我是张岱,来到亭上,见到二人,其中有一人大喜,如果那人是你,我问:“先生为何大喜啊?”你怎么答?
生:竟没想到还有一个像我这样爱看雪景的人。
生:总算碰上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了。
生:冬天赏景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这样的时候更没有人有这种闲情逸致,在这时碰见另一个赏景的人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师(追问):这种“大喜”怎样表现在动作上?
生:“拉余同饮。”
生:作者为什么用“拉余同饮”,而不邀请呢?
生:用“拉”可以写出人物内心的喜悦。
师:其实最高兴的人是谁?
生(齐声):“我”。
师:从何看出?
生:“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因为高兴硬是喝下了三大杯酒。
师: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从文中看来还有“景逢知己”,作者是巧遇知己啊!
(师板书)
师:你怎么理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生纷纷作答)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客此”即客居于此,他们两人的相遇正像一句诗所写的“同是天涯伦落人——”
生(大声地):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总结一下有哪几喜?(生答)拉余同饮,见余是大喜;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大喜;遇到知音是大喜。写客人大喜,其实是写自己大喜,借他人之口说自己心中的喜。像这种写法文中还有吗?(生思考)
生:有。文章最后一句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意思是——
生:相公你实在太痴了。
师:理解得很对。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有了隐藏在文中的妙处。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全景 阔大
写景 空旷寂寥(孤独)
冷
特写 渺小
拉余同饮
写人 巧遇知己(喜悦)
强饮三大白 热
【课例点评】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老师授学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
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非常符合新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方面是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这一方面,本堂课有亮点非常出彩:
1. 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才能了解本文大意。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因此邵老师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完全符合文言文阅读的规律的。
2.融字词教学于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邵老师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这样既不显生硬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里教师也是文章读者的一员,所起的是引导的作用。这一方面本课有三个亮点:
1.精心引导,诱发探索,深挖文章内涵意境。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要让学生理解张岱文中那种明代遗民淡淡的哀愁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引,就可见功底了。邵老师首先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为学生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里邵老师的课有一个非常出彩的亮点:在他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发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似乎是矛盾的,由此引起了学生对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赏以及明代遗民淡淡的愁思、伤感的感悟,使这一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这样难点就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
2.巧设台阶,降低难度。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白描手法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邵老师让学生画写意画,降低难度,让学生明白了: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3.善于抓住文眼,引导学生感悟体验。邵老师善于抓住“喜”和“痴”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出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和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了文章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和美的语言。
本堂课的教学,让我领略邵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风采和独特的教学艺术个性,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而且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育才中学李长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