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化学与能源开发
一、选择题(共16题)
1.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共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B.将地沟油回收加工为生物柴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C.农业上采取滴灌的方式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D.煤、石油、天然气取之不尽,可以随意开采使用
2.下列“家庭小实验”能完成的是 ( )
A.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
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 D.用肥皂水可将硬水软化
3.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使用的汽车燃料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汽油 C.酒精 D.天然气
4.下列做法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用纯碱代替小苏打做食品发酵粉
B.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保鲜
C.把霉变大米淘净后继续食用
D.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泡菜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C.玻璃刀头镶上金刚石,可以用来裁玻璃。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某气体,复燃,则该气体一定是氧气。
6.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酒精 C.天然气 D.汽油
7.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核能 B.天然气 C.可燃冰 D.风能
8.下列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
A.蛋白质、糖类、油脂都可以提供能量
B.冬天用炭烤火产生二氧化碳,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C.霉变食品高温消毒后,可以食用
D.用工业用盐腌制腊肉
9.2019年12月以来,我国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下是人们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的一些认识和行为,你认为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
B.保证均衡营养和安舒心情,提高免疫力
C.家庭消毒时,消毒液越浓越好
D.勤洗手,尽量少出行,少聚会,出门戴口罩
10.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用甲醛保鲜蔬菜
B.用烧碱加工熟食
C.用食盐腌渍鸭蛋
D.用“地沟油”炸油条
11.2020年3月17日,甘肃新能源发电首次突破1100万千瓦。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氢能 B.石油 C.煤 D.天然气
1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
B.在水中加入少许稀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C.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
13.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氢氧化钠溶液。
C.误食重金属盐后,就医前可服用蛋清或牛奶自救
D.新装修的房屋入住前开窗通风一段时间,防止甲醛等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气和甲烷的混合物,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燃烧、缓慢氧化、自燃都是氧化反应,并且都是放热反应
C.加油站油罐着火时可用大量水浇灭
D.为了防止食物腐败,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浸泡鱿鱼等海鲜食品
15.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霉变大米洗净后可食用
B.人体缺锌会引起佝偻病
C.人误食重金属中毒,可服用蛋清缓解中毒症状
D.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得夜盲症
16.某地成功处置了一辆满载三氯化磷(PCl3)的车辆泄漏事故.三氯化磷是一种重要的无极工业产品,无色液体、密度1.574g/cm3 (21℃),熔点-112℃,沸点75.5℃,易燃.遇水反应生成亚磷酸(H3PO3)和氯化氢,与有机物接触会着火.下列对三氯化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B.运输途中应防雨淋和防高温
C.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时,可以用水浇灭
D.三氯化磷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综合题(共6题)
17.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并回答问题:
①水银 ②生石灰 ③氢气 ④二氧化硫 ⑤碳酸钙
(1)能够形成酸雨的是_____
(2)温度计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
(3)未来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
(4)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
(5)溶于水放热的是_____;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18.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将下列物质和对应的用途连线_________。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____和天然气,从能源能否循环再生的角度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气 B.乙醇 C.汽油 D.可燃冰
19.能源和资源对我们非常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D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2)氢气是当前最理想的燃料,它的优点之一是_________。若在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请将如图方框中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补画完整_________,(使用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塞)
(3)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可生产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上述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提示: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
①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依次是(填字母)混合气接_____________接尾气处理装置。
②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4)煤加工后得到的焦炭是工业上冶铁的原料之一,它在冶铁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某炼铁厂每天消耗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200t,则该厂每周能产出含杂质20%的生铁多少吨________?
20.(1)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活性炭、干冰、酒精三中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①开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②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
③净水器中常用作吸附剂的是______。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请说出一种人类正积极开发使用的新能源______。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污染。转化的方程式为:,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
(3)加油站为了防止火灾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中合理的是______(选项可能不唯一)。
A严禁烟火 B禁止使用手机
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 D降低燃料着火点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室现用B装置制取氢气,多孔塑料片上面放置块状锌粒,打开止水夹M,取下左侧的橡胶塞,向U型管内加入稀硫酸,U型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一段时间后,关闭M后,呈现的现象是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若用C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_____(填 “a”或“b”)端通入。
(3)有人提出工业生产上同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NaHCO3); 加热碳酸氢钠分解放出CO2并生成碳酸钠等; CO2在合成塔内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
①分解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合成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3:1:1:1,则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
③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和_____。
22.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选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的条件是__________。
(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将导管a和收集装置D中的d管相连接,请在方框内将D装置补画完整。
(3)B、C装置都可用来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或二氧化碳,和B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C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写出用B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
(5)将30.9g氯酸钾(KC1O3)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可以得到21.3g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共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此选项合理;
B. 将地沟油回收加工为生物柴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此选项合理;
C. 农业上采取滴灌的方式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益,此选项合理;
D.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要合理开采使用,此选项不合理。故选D。
2.A
【详解】
A、铅笔芯中含有很多的石墨,石墨有润滑性,故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故实验能够成功,故A正确;
B、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错;
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C错;
D、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化,不能将硬水软化,故D错。
故选A。
3.A
【详解】
A、氢气作为燃料,可用水作原料来制取,热值高,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选项A正确;
B、汽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选项B错误;
C、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选项C错误;
D、天然气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选项D错误。
故选:A。
4.A
【详解】
A、纯碱能和发酵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纯碱代替小苏打做食品发酵粉,故 A 正确;
B、甲醛有毒,所以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保鲜,故 B 错误;
C、霉变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所以霉变大米淘净后也不能继续食用,故 C 错误;
D、工业用盐(NaNO2)有毒,所以不能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泡菜,故 D 错误。
故选A。
5.B
【详解】
A、古代的字画用炭黑制成的墨汁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墨中的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A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B错误;
C、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可以用来裁玻璃,故C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正确。故选B。
6.A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
B、酒精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燃料;
C、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燃料;
D、汽油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污染空气,不是最理想的燃料。
故选:A。
7.B
【详解】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可燃冰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选B。
8.A
【详解】
A、蛋白质、糖类、油脂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油脂是重要的备用能源,A项正确;
B、当氧气不充足时,用炭烤火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B项错误;
C、霉变食品高温不能破坏黄曲霉素,不能消除毒性,C项错误;
D、工业用盐中含有亚硝酸钠,有毒,D项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可以预防传染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保证均衡营养和安舒心情,提高免疫力,能有效抵抗病毒,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家庭消毒时,消毒液并不是越浓越好,如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5%左右时,消毒效果最好,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勤洗手,尽量少出行,少聚会,出门戴口罩可以预防传染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 、甲醛有毒,不能用于食品保鲜,错误。
B、烧碱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制作食品,错误。
C、食盐无毒,可用于腌渍鸭蛋,正确。
D、地沟油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不可用于加工食品,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所以氢能为新能源。
故选:A
12.C
【详解】
A、水通电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试管b中气体较多,是氢气,a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故A正确;
B、水的导电性很弱,在水中加入少许稀硫酸,可以增强导电性,故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实验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应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
A、煤气具有可燃性,煤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爆炸,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做法正确;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涂上氢氧化钠溶液,做法错误;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蛋清或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解毒,就医前可服用蛋清或牛奶自救,做法正确;
D、装修时会使用粘合剂或油漆,它们会挥发出甲醛和苯等有害物质,做法正确;
故选:B。
14.B
【详解】
A、氢气和甲烷都是可燃性的气体,要想爆炸需要有氧气,所以氢气和甲烷的混合物,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
B、燃烧、缓慢氧化、自燃都是氧化反应,并且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所以加油站油罐着火时不可用大量水浇灭,故C错误;
D、甲醛有毒,所以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浸泡鱿鱼等海鲜食品,故D错误。
故选B。
15.C
【详解】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洗净后也不能食用,不符合题意;
B、幼儿及青少年缺钙,容易患佝偻病,不符合题意;
C、重金属盐有毒,能使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变性,服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使重金属盐优先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减轻对人体组织的伤害,符合题意;
D、人体缺少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H3PO3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1)×3+x+(-2)×3=0,x=+3;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时,不可以用水浇灭,因为三氯化磷遇水反应生成亚磷酸(H3PO3)和氯化氢,与有机物接触会着火。
【详解】
A、H3PO3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1)×3+x+(-2)×3=0,x=+3,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运输途中应防雨淋和防高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时,不可以用水浇灭,因为三氯化磷遇水反应生成亚磷酸(H3PO3)和氯化氢,与有机物接触会着火,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三氯化磷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Cl3+3H2O═H3PO3+3HCl↑,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C
17.④ ① ③ ⑤ ② ; CaO+H2O=Ca(OH)2 。
【详解】
(1)能够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2)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常温下为液态,温度计中含有的物质是水银;(3)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未来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4)石灰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5)溶于水放热的是生石灰,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18.
(1)
(2) 石油 不可再生
(3)D
【分析】
(1)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用于供给动植物呼吸;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电极;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生石灰是氧化钙,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于食品的干燥剂,所以物质与对应的用途连线为:。
(2)
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从能源能否循环再生的角度划分,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所以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石油;不可再生。
(3)
埋藏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可燃冰,可燃冰是固态甲烷水合物,可以作为燃料,故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故填:D。
19.D 清洁无污染(热值高) EFDCABJIHG 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供热量,制还原剂CO 980
【详解】
(1)A、人类利用的能量也是可以通过物理反应获得的,如风力发电,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如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燃料不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如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D、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其反应更充分,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2)氢气是当前最理想的燃料,它的优点之一是: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热值比较高;
实验室通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通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故发生装置补画完整 ;
(3)①要想证明上述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可使其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然后验证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即可,由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要先除杂,防止其对一氧化碳和氢气的验证产生干扰,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洗气应“长进短出”,且应先除杂再干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验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可用无水硫酸铜验证反应生成的水,洗气应“长进短出”,干燥管应“大口进、小口处”,应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故连接顺序为:EFDCABJIHG;
②一氧化碳、氢气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甲中黑色固体变红,不能证明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的现象是: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在工业炼铁中,焦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放出热量,故可提供热量,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还可提供还原剂CO,故填:提供热量,制还原剂CO;
解:设该厂每天能产出铁的质量是x
x=112t
则该厂每周能产出含杂质20%的生铁的质量为:。
20.酒精 干冰 活性炭 石油 太阳能(合理即可) CO ABC
【详解】
(1)①乙醇饮用过多会引起神经系统麻痹,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所以司机驾车时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乙醇。
②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旱情较为严重时,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③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净水器中常用作吸附剂。
(2)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为了缓解能源枯竭的问题,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转化的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故R为CO即一氧化碳。故填:石油;太阳能; CO。
(3)A、严禁烟火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B、禁止使用手机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时,汽油或柴油的浓度不容易达到其爆炸极限,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会改变,故错误。
故选ABC。
21. 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 1:4:1 碳酸钠(或Na2CO3)
【详解】
(1)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因为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并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2)多孔铜制隔板上面若块状锌粒,打开止水夹M,取下左侧的橡胶塞,向U型管内加入稀硫酸,U型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关闭M后,呈现的现象是: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原因是关闭M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的压强增大,将液体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由此可知该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装置C收集氢气时,氢气从短管进入;
(3)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②合成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3:1:1:1,则甲醇中的氢原子相对个数是4,碳原子的相对个数是1,氧原子的相对个数是1,则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4:1;
③反应过程中,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和碳酸钠(Na2CO3)。
22.
(1) 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2)
(3)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 长颈漏斗下端液封,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5)解:此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0.9g-21.3g=9.6g;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6.4g。
【解析】
(1)
【小问1详解】
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
选择制取装置时,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进行反应所需的条件,A装置中使用试管和酒精灯,试管略向下倾斜,说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填: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2)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长管进而短管出,故画作:;
(3)
使用分液漏斗加液时,可通过调节活塞以控制加液的速率,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效果,故填: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实验室采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故填:;
(4)
实验室采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填:;
检查连接有长颈漏斗的装置的气密性时,可使用注水法,即关闭排气导管,漏斗下端液封,向漏斗中注水,水面不下降,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如液面下降,则说明装置漏气,故填:长颈漏斗下端液封,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5)
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