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4: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周恩来总理在中共八大报告中立下目标,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职工的平均工资将提高25%以上。农民的全部收入在5年内增长30%以上。这一目标确立旨在
A.纠正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B.改善民生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的理念 D.重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
2.随着预备立宪的开展,清政府从财政、司法、军事和人事等方面严重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导致地方督抚要求速开国会、速设责任内阁。同时“至局所分设,委绅充任",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为维护地方利益,更是激起地方士绅的反对。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这些措施
A.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文化运动 B.促进了地方政府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C.助推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D.表明中国存在实施宪政的群众基础
3.1898年9月,慈禧废除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
C.传统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部分西方人士认同维新变法
4.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A.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B.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D.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5.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 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6.1906年,清政府学部出台《强迫教育章程》规定,全国各地必须广设劝学所;各省城须设蒙学100处,各府州县设40处,村设1处;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否则“罪其父兄”。各地以学堂之多少作为劝学官员的功过标准;不认真办理的官员,查实议处。据此可知,该章程
A.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B.意在加强对教育的全面控制
C.改变了奖惩官员的评价标准 D.为实施“新政”奠定了基础
7.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军队进行精简整编和“消肿”,将基建工程兵和铁道兵等部队成建制划归国务院和地方,这一举措反映了
①军队的现代化改革②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③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④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张之洞督鄂期间,提出通过统一语言培养国民爱国心。1904年,他主持拟订《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地语言,全国皆归一致……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人官话一门。”该章程表明
A.湖北成新文化运动中心 B.清廷全面融人世界潮流
C.统一语言存在政治考量 D.洋务运动重视新式教育
9.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如下说法,对这些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传统与变革》作者费正清和赖肖尔 他的一些改革是在经济和行政上向前迈出的步子,而其他的措施只是以前制度的恢复。王安石像汉代的王莽一样,宣称他的改革符合古代经籍的内容
《世界文明史》作者伯恩斯和拉尔夫 王安石的利农主张成为近代各国政府推行某些措施的先声,他的总纲领接近一种“国家社会主义”
《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有一定功效,但引起的弊端极大。免役法利大于弊,裁汰冗兵确是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所置将兵未必精强等
A.王安石变法过于久远难以评价 B.没有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
C.评价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D.文献与实物史料须相互印证
10.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汉胡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经济文化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11.1979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讨论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决定在8家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改革试点。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B.市场调节手段得到承认
C.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起点 D.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2.新中国某次会议提出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该会议( )
A.成为现代中国发展的转折点 B.首次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
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3.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这是因为
A.土地改革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B.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C.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D.土地改革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关键
14.“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独立富强
C.建立君主立宪 D.促进思想解放
15.《彭燕郊溆浦土改日记》记载:土改的地区,如果要兵,有要不尽的兵源。农村中偷窃的现象没有了,现在有些地方真正是夜不闭户,没有偷牛、赌宝,人人都以劳动为光荣。该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土改
A.彻底改变了社会风气 B.推动了工业化的开展
C.目的是为了获得兵源 D.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
16.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广大乡村普遍建立。村级党组织成员多是在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他们不是领薪的政府雇员。这一状况
A.促进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B.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协同共进 D.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奠基
17.1900年八国联军以不足两万人的兵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北京;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刚逼近鸭绿江边就被志愿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产生上述不同结果的关键因素是
A.战争性质的截然不同 B.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
C.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D.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18.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商标注册暂拟章程》,章程规定:对华洋商标一体保护,防止并制裁冒用他人商标的侵权行为。清政府商标章程的颁布实施
A.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B.标志着民办企业的合法化
C.推动了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D.扫除了工商业发展的障碍
19.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以上者可获得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等奖励,并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为官职”。对此理解准确是
A.动摇了传统教肓根基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标志着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开了第一步
C.推动了中国选官制度及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D.打破了儒学独大的局面科举制正式废除
2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需“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为民主化改革扫清了障碍 B.说明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的意愿
C.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D.确立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任大理寺丞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初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在杜行、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支持下,于庆历三年(1043年)向仁宗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是“明黜陟”,改变过去官吏只要无大过失就照例升迁的做法;二是“抑侥幸”,改变恩荫之滥以减少官员数量;三是“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四是“择官长”,根据政绩选择地方长官,罢免老病和不称职者;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减徭役”;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摘编自朱绍候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新政”改革的特点及其被取消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根据对朝鲜战场敌情的分析,认为上甘岭地区要加强我方的火炮,遂指示志愿军总部“注意火炮的调配,加强该方面的作战”。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不如美军,但从志司到兵团乃至军、师,都尽了最大努力,将炮兵集中使用到上甘岭战场。而且,凡参战部队炮兵均组织得较好,快、准、狠,不仅本身战术得当,而且炮兵与步兵的协同十分默契。大量炮兵参战,形成准确猛烈的火力,这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上甘岭战役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传统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亦或是未来的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精确化战争,虽然我们一时改变不了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军事科技敌先进我滞后的客观现实,但我们只要全面进行战略设计和战略运筹,改变军事力量对比,变整个战场的总体弱势为局部战场的相对优势,集中优势军事力量以制数;重视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深海、报地、大空、生物、网络、电子、智能等领域战略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一招制敌的关示铁地,人民战争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扬我军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战斗精神,就一定能够打赢未未战争,履行好捍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并且举国传扬,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同义词。
——摘编自刘波《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前线》杂志2020年第10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上甘岭精神”?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据题意可知,中共八大在二五计划中定下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收入,这一目标确立的目的就是在重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D项正确;这一目标确立的主旨是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而非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改善民生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仅根据这一目标不能说明是在坚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地方督抚的权力,加剧了地方督抚的离心倾向,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使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减少了来自统治集团的武力镇压,同时改革对地方士绅的吸纳,助长了士绅的参政和地方意识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这些都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A项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虽然是清末预备立宪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地方督抚的离心倾向加剧和地方土绅的参政议政意识加强,扩大了革命的基础,并未说明中国有实施宪政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
“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说明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即便慈禧太后暂时阻挠了变法,最终也会实现维新变法最初的措施,这也说明部分西方人士认同维新变法,D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根据康格的这句话无法看出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和传统外交体制发生变化,排除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调配物资等手段打击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的行动,这一活动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掌控市场领导权,C项正确;“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赢得民众对新生政权具备经济管理职能的信任,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排除A项;当时采用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王安石变法中,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是为了“一道德”,即统一人们的认识,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排除A项;《三经新义》是对儒学经典的进一步解读和发挥,是变法派从儒学经典中找寻有利于变法的内容,不可能也没有超越儒学的范畴,不是新的理论,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章程的规定主要是各州、府、县、村都必须设立小学堂,强制性要求幼童进入小学学习,这些规定客观上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对各类教育全面控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办学奖励标准,排除C项,D项与清朝“新政”实施时间不符。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八十年代初的军队整编是基于国际形势缓和的考虑,通过整编节约的军费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将工程兵铁道兵划归政府,减少军队的非战斗编制,也能增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根据以上分析,①②④是材料中举措的正确反映,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是在1992年以后,与军队整编无关,③同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据题意可知,张之洞之所以提出统一语言是为了培养国民的爱国心,这说明推广通用语言存在政治考量,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A项;“全民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就结束了,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作者、不同著述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一样,体现了评价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只要在史料充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排除A项;吕思勉《中国通史》对王安石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不断增强,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非单向,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况,但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排除C项;鲜卑文化融合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材料“决定在8家企业进行扩大经宫官理自主权的改革试点”体现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尝试,表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故A项正确;材料时间为1979年,此时中国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加强企业自主权,和重工业调整无关,排除C项;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指的是对外开放,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现代中国发展的转择点,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军事斗争之后,新中国成立,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上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消灭,C项正确;根据材料“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之后的第二场决战”可知,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后发生的,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措施之一,“关键”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所以“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低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没有体现它挽救民族危亡的意义,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没有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也没有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土改的地区有充足兵源,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改变,这有助于巩固人民政权,D项正确;“彻底改变了社会风气”表述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推动了工业化的开展”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逻辑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目的是为了获得兵源”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
材料“村级党组织成员多是在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他们不是领薪的政府雇员”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属于生产资料性质的变革,排除B项;当时城乡并未协同共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外国军队长驱直入,而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则遭到志愿军沉重打击,出现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因为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国内团结一致对外,D项正确;两场战争都是反侵略战争,排除A项;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制度建立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综合国力没有明显的大幅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对华洋商标一体保护”,不再崇洋媚外,压制本国民企,故选A;B、CD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和对史实理解有误,均排除。故选A项。
19.C
【详解】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奖励并授官于高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以上者,这就推动了中国选官制度及教育近代化,C项正确;戊戌变法的开展是在1898年,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开了第一步,排除B项;科举制在1905年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
根据材料“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说明清政府在内忧外患情况下决心进行政治改革的意愿,B项正确;清末预备立宪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未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是一场骗局,最终以失败告终,使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境地,以致覆灭,排除A、C项;清末预备立宪仿效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形势日益严重;革新政治、摆脱危机成为时代要求;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
(2)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
【分析】
(1)
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改革的背景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形势日益严重;由材料“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任大理寺丞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得出,革新政治、摆脱危机成为时代要求;由材料“庆历初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意见”得出,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
(2)
特点:由材料“范仲淹在杜行、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支持下,于庆历三年(1043年)向仁宗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是‘明黜陟’,二是‘抑侥幸’,三是‘精贡举’,四是‘择官长’,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得出,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由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改革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改革被取消的原因是酝酿不够成熟,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由材料“‘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得出,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
【点睛】
22.
(1)全面的战略部署;志愿军的英勇团结作战;重视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战略技术的突破;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2)“上甘岭精神”体现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推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分析】
(1)
根据“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根据对朝鲜战场敌情的分析,认为上甘岭地区要加强我方的火炮,遂指示志愿军总部“注意火炮的调配”得出全面的战略部署;根据“但从志司到兵团乃至军、师,都尽了最大努力,将炮兵集中使用到上甘岭战场”得出志愿军的英勇团结作战;根据“上甘岭战役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传统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亦或是未来的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精确化战争……”得出重视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战略技术的突破;根据“人民战争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得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2)
根据“并且举国传扬,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同义词。”可得出“上甘岭精神”体现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推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