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8 14:4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商君书·境内》说: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在册,一旦死亡就要从名册上除名;云梦秦简中的《秦律·田律》也记载,“入顷刍橐,以其受(授)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橐二石”。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A.田地私人占有相当罕见 B.人口控制十分严格
C.百姓兵役负担尤为沉重 D.国家统治能力加强
2.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
A.城市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B.陆王心学占据主导地位
C.政府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
3.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刘邦)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材料反映了
A.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经济状况 B.秦朝丞相主要掌管图籍和文书
C.萧何曾主管汉朝全国户籍工作 D.户籍管理有利于掌握人口变动
4.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议事会议员由选民公选,而城董事会董事则由城议事会议员在本城的选民中选任,以2年为期,期满改选,再由现行政长官或转呈省行政长官核准任用,组成行政决策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地方自治改革
A.具有近代民主色彩 B.导致清政府统治崩溃
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
5.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
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
6.《逸周书·文传篇》记载:“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至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A.古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B.仓廩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首位
C.中国古代救济思想历史渊源颇深 D.社会救济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
7.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
A.维护了王朝的长期稳定 B.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 D.强化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8.清乾隆年间,《合水县志》记载,“偶有口角是非,批令该处乡约会同公正绅耆(绅士、德高望重的老者)查覆”;青海地区的档案也载有“地方乡约有约束乡民,排难解纷之责任”,即使需要上级政府介入,地方乡约也必须配合调查,不得推诿。由此可见,清代的地方乡约组织
A.延伸了基层行政效能 B.有利于完善民主法制
C.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 D.确保了基层社会稳定
9.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B.中枢权力弱化
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D.社会经济发展
10.宋代乡约制度由民间组织制定规约并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扬“圣渝”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乡约制度的衰落 B.地方权力的扩张 C.专制统治的强化 D.道德水准的提升
11.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仕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社会的管理网络。这重在强调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的严密性 B.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C.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D.践行礼法并施的理念
12.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中国古代社会这一现象
A.成为专制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
B.有利于基层宗族力量的发展
C.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
D.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畸形
13.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
14.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维护了地方秩序的稳定 D.具有了地方自治的性质
15.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
C.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
16.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 )
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 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
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 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
17.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 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18.周代宗族实行族长制,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对族人的治理权和对族内资源的支配权,族人严格服从族长管理。到了清末民初,有些宗族实行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这主要体现了
A.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 B.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
C.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 D.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
19.《礼记·王制》中提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孟子·梁惠王下》强调:“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这反映出
A.中国有着尊老养老的传统 B.古代中国救济的重点在灾民
C.历代社会救济主体是政府 D.中国救济思想植根久远历史
20.1925年刊印的《上海曹氏续修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一年,苏松太道袁树勋准实行地方自治。邑王氏、朱氏仿其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族立宪。宣统元年十月,润甫公于宗祠崇孝堂先后两次邀集族众决议仿行,拟具简章。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间习俗的彻底变化
C.宗族观念逐渐消逝 D.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
二、材料分析题
21.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各国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又具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董仲舒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三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的社会治理主张与韩非子有何显著不同?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主张的具体实践路径。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关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它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个因素是以族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权,政权必须与自治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自身职能,才能“号令天下”。……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宗族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白临鹏《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复兴及其对村治的影响》
材料二 建国以来宗族被当作封建余毒,打击宗族势力成为国家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从50年代开始的土改运动,到后来的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国家政权结构的触角一直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国家基本实现了对村民的全方位控制,国家的正式制度在进入社会基层的过程中,不但结束了乡族自治的传统,而且逐渐地影响、改变和控制了民间的非正式制度,直到将它们取而代之。这使在广大农村延续了若干世纪的宗法组织遭受了沉重打击,宗族活动基本停止。直至改革开放后,宗族又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宗族复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宗族复兴为维护家庭利益提供保障。
——摘编自文瑜《我国农村宗族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村宗族组织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以来农村宗族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宗族复兴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商君书 境内》记载的关于加强人口控制的规定一方面加强了秦国政府对全国人口的控制力度,保证了兵源,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国家授田政策的落实和土地管理,保证了税源。云梦秦简的《秦律 田律》中关于“以其受(授)田之数,无显不星,顷入当三石、囊二石”的规定,既保证了国家对所授土地的管理,也便利了国家税收政策的有效落实,这些都表明国家统治能力加强,D项正确;战国时期,井田制度日益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土地私人占有相当普遍,排除A项;人口管理仅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未上升到赋税管理的高度,故排除B项;从材料两则史料来看,它们主要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授田管理,而不是兵役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材料“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通过乡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当时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加强,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府库中收集了许多户籍资料,可见秦朝对户籍管理的重视,这也反映出户籍管理利于掌握人口变动,更好的服务于统治,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汉初社会发展情况,更多的反映出户籍制度管理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说秦朝的丞相的职能,而是说户籍制度管理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萧何的主要职责,不是材料的重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的城议事会议员选举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这是地方自治近代化的体现,A 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分权制衡是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地方自治与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政府对家族管理存在较大影响和控制力,反映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未体现“宗法社会逐步消解”“儒家伦理得到重塑”,排除BC项;材料未涉及礼法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结合材料中西周时期,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开仓赈济,战国时期“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宋代“倘有缓急,不可无备”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社会救济的思想,在宋代时期也十分重视备荒思想,说明我国社会救济思想渊源颇深,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救济思想,不是体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比较,因而没有“首位之说”,排除B项;全民参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题干所示为秦汉时期,实行文书政治,文书政治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书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统一,具有官僚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A项中“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没有“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8.A
【详解】
材料“批令该处乡约会同公正绅耆(绅士、德高望重的老者)查覆”“地方乡约有约束乡民,排难解纷之责任”等信息说明清代的地方乡约组织对基层百姓事务的管理,这就补充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乡约组织延伸了基层行政效能,故A项正确;乡约组织的做法并没有体现民主,而且完善民主法制的说法也不符合清朝专制的史实,排除B项;乡约组织和地方豪强并无关系,排除C项;D项“确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绅士和富民阶层壮大,因此在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发挥较大作用,D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枢权力弱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朋党之争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材料“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扬‘圣渝’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体现的是明清时期通过乡约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专制统治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非地方权力扩张,排除B项;材料与道德水平提升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仕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社会的管理网络”可概括出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严密性,故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自治意识的增强”,而且B项只强调了材料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族而非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社会的管理,D项与此无关,排除。故选A项。
12.B
【详解】
依据材料,宗族可以可以越过官方的法庭和法律,逃避法律制裁,这有利于宗族势力的扩张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现象只是有利于宗族势力的发展,宗族力量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一把双刃剑,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排除D项。
13.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B项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从材料中里正的职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可以得出秦朝时期里正的设置维护了地方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涉及的是里正的具体职责,没有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不具备自治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明朝时期,中央任命流官管理地方,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而基层办事人员却由本地人担任,还可以世袭等,反映出当时在基层管理上存在一定权力真空,C项正确;明代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不能久任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说明当时中央集权有所加强,并未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地方上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排除D项。
16.B
【详解】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史实即可推知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低效率,故 B 项正确。
17.C
【详解】
北朝以后,百姓身份固定不变、世代相袭,这样的身份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材料与北方经济恢复无关,故排除A;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并非游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的延续,故排除B;古代户籍制度并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故排除D。
18.C
【详解】
清末民初,一些地方的宗族治理发生变化,出现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集体管理即族会制,族长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了任期等,主要体现了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C项正确;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与“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不符,A项错误;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9.D
【详解】
材料“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体现的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救济思想,D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救济的对象并非都是灾民,B排除。故选D。
20.D
【详解】
材料“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加强,D正确;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宗法血缘关系至今发挥影响,C排除。故选D。
21.(1)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震慑臣民,法律(刑罚)面前人人平等。
背景: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百家争鸣,诸子并起。
(2)董仲舒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本,刑罚为末。
实践路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生优秀者可以直接任命官职:地方设郡国学;以五经作为官方教科书等。
(3)主张:教化和法治(刑罚)并用。
评价:一方面,教化和法治并用的主张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化还是法治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其教化是强化封建伦理,禁锢了思想;其法治是施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治理。
【分析】
(1)
主张: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可归纳出以法治国;根据材料“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归纳出严刑峻法震慑臣民,法律(刑罚)面前人人平等。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社会大动荡、百家争鸣等角度进行分析。
(2)
不同:根据材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可归纳出董仲舒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本,刑罚为末。实践路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兴办太学、地方设郡国学、以五经作为官方教科书等角度进行作答。
(3)
主张:根据材料“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可归纳出教化和法治(刑罚)并用。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维护封建统治、禁锢思想及难以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22.(1)宗族组织是专制政权实现自身职能的工具;保障乡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需要寻求外力支持;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2)变化:由建国初遭受沉重打击到改革开放后逐渐走向复兴。影响:积极:有利于农村权力的有效制衡;有利于乡村自治与社会稳定;有利于乡民互助,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有利于弘扬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有利于乡民的精神皈依与家国认同。消极:宗族组织过分发展不利于基层的政权稳定与民主建设;宗族组织复兴带来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宗族组织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它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可归纳出宗族组织是专制政权实现自身职能的工具;根据材料“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可归纳出保障乡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根据材料“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可归纳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需要寻求外力支持;根据材料“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可归纳出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建国以来宗族被当作封建余毒,打击宗族势力成为国家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宗族复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宗族复兴为维护家庭利益提供保障”可归纳出由建国初遭受沉重打击到改革开放后逐渐走向复兴。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积极:有利于农村权力的有效制衡;有利于乡村自治与社会稳定;有利于乡民互助,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有利于弘扬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有利于乡民的精神皈依与家国认同。消极:宗族组织过分发展不利于基层的政权稳定与民主建设;宗族组织复兴带来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宗族组织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